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5篇
  免费   296篇
  国内免费   218篇
耳鼻咽喉   114篇
儿科学   47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10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891篇
内科学   299篇
皮肤病学   399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148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06篇
综合类   1731篇
预防医学   892篇
眼科学   137篇
药学   1114篇
  5篇
中国医学   834篇
肿瘤学   4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308篇
  2013年   293篇
  2012年   418篇
  2011年   462篇
  2010年   482篇
  2009年   444篇
  2008年   541篇
  2007年   450篇
  2006年   381篇
  2005年   365篇
  2004年   306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177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117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桑黄作为重要的大型药用真菌,应用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现代研究表明桑黄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糖、保肝、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功效,在健康辅助食品、天然药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总结了近年来桑黄药理作用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期为桑黄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吴泽  杜娟  谢洁  勾洵  彭玲  叶羊  张晓喻  袁学刚  袁钰婷  史迎欣 《中草药》2021,52(6):1623-1633
目的探究黄连Coptidis Rhizoma在连栀矾溶液传统发酵炮制中的作用。方法按照连栀矾溶液传统配方比例,将其拆分为3组配方溶液:连栀矾组(黄连+栀子+白矾)、黄连组(黄连+白矾)和栀子组(栀子+白矾),采用HPLC分析比较3组溶液发酵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轮廓,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并比较发酵溶液中微生物的群落特征。结果传统配方连栀矾经发酵后环烯醚萜类成分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P<0.05),生物碱类成分未发生明显变化,拆分后的黄连组中生物碱类成分和栀子组中环烯醚萜类成分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分别对各组发酵溶液进行测序,根据α多样性分析结果,3组发酵液中真菌多样性为连栀矾组<栀子组<黄连组,真菌的丰富度为栀子组<连栀矾组<黄连组;细菌多样性为连栀矾组<黄连组<栀子组,细菌的丰富度为连栀矾组<栀子组<黄连组。根据β多样性分析结果,3组溶液中的真菌和细菌的群落结构均有明显差异。根据微生物相对丰度分析可知,3组的优势真菌均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罗兹菌门,不同组间丰度无明显差异;真菌优势属中的孢霉属的丰度在连栀矾组最高,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5),栀子组又显著高于黄连组(P<0.05);韦斯特壳属的丰度在连栀矾组中最低,显著低于黄连组和栀子组(P<0.05),后两者间丰度无明显差异。3组的优势细菌均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其中连栀矾组中变形菌门的丰度极显著低于黄连组和栀子组(P<0.01),厚壁菌门的丰度在连栀矾组中极显著高于黄连组和栀子组(P<0.01),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的丰度在3组发酵溶液的差异较小;细菌优势菌属中的乳杆菌属在连栀矾组中显著高于黄连组和栀子组(P<0.05),在黄连组中也显著高于栀子组(P<0.05),伯克氏菌属丰度在黄连组和栀子组中无显著差异,都显著高于连栀矾组中的丰度(P<0.05)。结论连栀矾溶液配方中的黄连能提高其中栀子的有效成分的发酵转化,并且是通过对发酵体系中的优势菌属的丰度进行调节而发挥作用的。进一步佐证了传统配方制剂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76岁,左前臂斑块伴疼痛1年。皮肤科情况:左前臂远端皮肤见鹅蛋大小红色斑块,边缘肿胀,边界清楚,浸润感明显,有淡黄色分泌物渗出,表面皮温升高,触痛明显。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弥漫性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呈肉芽肿样浸润;银染:可见分枝状菌丝和孢子。真菌培养分离出须癣毛癣菌。诊断:须癣毛癣菌肉芽肿。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评价角膜胶原交联术(CXL)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 方法 对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眼表疾病科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92例(92眼),进行CXL治疗(观察组);同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2月本院真菌性角膜炎单纯应用药物治疗的患者47例(47眼)的临床资料(对照组)。入组标准:病变深度<角膜厚度2/3;浅层的角膜溃疡,病变未累及的正常角膜厚度>400 μm;病变直径在3~6 mm范围、病变位置均偏离或少量影响瞳孔区;共聚焦显微镜可见真菌菌丝,真菌培养结果为镰刀菌。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观察组在术后2周开始,最佳矫正视力有显著改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有显著提高,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治疗2周后所有患眼的病变范围均保持稳定或缩小,术后3个月时,全部患眼病变区域均形成云翳,检查上皮愈合良好;观察组术后2周和术后1个月的真菌检出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期间,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无真菌性疾病复发,且无并发症出现。 结论 针对范围较小、偏中心的真菌性角膜炎,CXL可以显著缩短病程,提高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对1株植物内生真菌Talaromyces sp.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稻米培养基培养,通过正反相 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发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质谱、核磁 共振、圆二色谱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该菌株中共分离鉴定11个已知化 合物,其中包括9个聚酮类化合物(1~9)和2个环肽类化合物(10和11),分别为1-deoxyrubralactone(1)、alternariol(2)、alternariol 5-methyl ether(3)、altenuisol(4)、3-hydroxyalternariol 5-O-methyl ether(5)、(2'R,4'R,5'R)-altenuene(6)、(2'S,4'R,5'R)-isoaltenuene(7)、 (2'R,4'R,5'R)-altenuene-5'-acetoxyester(8)、7-hydroxy-3,5-dimethyl-isochromen-1-one(9)、腾毒素(10)和二氢腾毒素(11)。结论 化合 物1、化合物3~11为首次从该属菌株中分离,化合物2和3在100 μmol/L的浓度下对人膀胱癌J82细胞株具有抑制活性,抑制率分 别为56.9%和59.7%。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痰标本真菌涂片与培养阳性结果在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送检的痰标本真菌涂片和培养检查的痰标本2 400例,根据涂片及培养检查结果,将阳性痰标本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再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 400例痰标本中有130例阳性结果,检测出阳性率水平为5. 42%。其中104例酵母样真菌阳性标本中符合侵袭性真菌肺部感染的有11例,临床诊断确诊7例,确诊率为6. 73%,拟诊7例,占6. 73%,其他79例无临床诊断意义;另26例丝状真菌感染中符合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有8例,临床确诊5例,确诊率为19. 23%,拟诊6例,占23. 08%,其他7例无临床诊断意义。结论:痰标本真菌涂片与培养阳性结果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山西黄芪根际土壤中存在的丛枝菌根真菌孢子进行分离及鉴定。方法:在山西黄芪根际30 cm土壤范围内,按0~10 cm、10~20 cm、20~30 cm垂直分层采集土样,采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分离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利用形态特征对分离孢子进行鉴定;采用碱解离-乳酸甘油酸性品红染色法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黄芪根系的侵染率。结果:从山西浑源3年野生蒙古黄芪根际土壤中共分离3属12种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根系平均侵染率为33.4%;从山西中医药大学校园3年生栽培膜荚黄芪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3属6种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根系平均侵染率为9.6%。结论:不同产地黄芪根际土壤中的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种类和根系平均侵染率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探讨3种不同的取材处理方式对浅表皮肤真菌病直接镜检结果的影响,探索寻找不同的浅表皮肤真菌病最佳的取材处理方式。方法对161例临床拟诊为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体表皮肤癣病包括体股癣、手足癣、头癣等皮肤科常见的皮肤病和多发病患者皮损处的皮屑,分别用钝刀刮取10%KOH封片直接镜检、透明胶带粘贴法10%KOH湿片直接镜检及钝刀刮取革兰染色法直接镜检。结果标本的不同取材处理方式大大影响了直接镜检的结果。45例疑似花斑癣病例中,钝刀刮取法10%KOH封片直接镜检的阳性率为93.3%,胶布粘贴法10%KOH湿片直接镜检的阳性率为88.9%,钝刀刮取革兰染色法直接镜检的阳性率为97.8%;52例疑似马拉色菌毛囊炎病例中,钝刀刮取法10%KOH封片直接镜检的阳性率为86.5%,胶布粘贴法10%KOH湿片直接镜检的阳性率为80.8%,钝刀刮取革兰染色法直接镜检的阳性率为100.0%;64例体表皮肤癣病病例中,钝刀刮取法10%KOH封片直接镜检的阳性率为84.4%,胶布粘贴法10%KOH湿片直接镜检的阳性率为68.8%,钝刀刮取革兰染色法直接镜检的阳性率为51.6%。结论不同的取材处理方式对浅表皮肤真菌病直接镜检的检出率不同,选择快速、简便、可靠的取材处理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真菌病直接镜检的误诊、漏诊,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及诊断报告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