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83篇
  免费   839篇
  国内免费   721篇
耳鼻咽喉   158篇
儿科学   71篇
妇产科学   60篇
基础医学   1616篇
口腔科学   1751篇
临床医学   2528篇
内科学   539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261篇
特种医学   9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1169篇
综合类   3380篇
预防医学   1897篇
眼科学   424篇
药学   884篇
  11篇
中国医学   430篇
肿瘤学   102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262篇
  2022年   302篇
  2021年   304篇
  2020年   347篇
  2019年   296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228篇
  2016年   339篇
  2015年   389篇
  2014年   665篇
  2013年   648篇
  2012年   900篇
  2011年   954篇
  2010年   835篇
  2009年   736篇
  2008年   1186篇
  2007年   941篇
  2006年   744篇
  2005年   871篇
  2004年   675篇
  2003年   639篇
  2002年   491篇
  2001年   534篇
  2000年   424篇
  1999年   329篇
  1998年   309篇
  1997年   243篇
  1996年   241篇
  1995年   258篇
  1994年   186篇
  1993年   142篇
  1992年   136篇
  1991年   113篇
  1990年   106篇
  1989年   94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96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8例; 对照组以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观察组以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 综合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步态参数、血液流变学参数、治疗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44/48),对照组为72.91%(35/48)(P<0.05); 治疗后观察组症状评分包括痉挛指数(Clinical spasm index,CSI)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Fugl Meyer rating scale,FMA)、Berg平衡量表评分(Berg balance scale,BBS)均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观察组步态参数包括步频、步幅、患侧支持相、患侧摆动相均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包括血浆粘度(Plasma viscosity,PV)、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R)、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均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期间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58%(7/48)、10.42%(5/48)(P>0.05)。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评分,提高患者的步态参数,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治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董朝晖  卢惠娟 《全科护理》2022,20(3):325-329
介绍家庭适应的相关概念及起源,阐述家庭适应方面常用测量工具的发展历程、内容结构、适用人群、评分方法、信度与效度、应用现状等情况,以期能够指导临床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家庭适应测量工具,旨在帮助研究者进一步开发适用于我国癌症生存者的特异性家庭适应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3.
4.
【摘要】 目的 对足头向穿刺路径进行模拟测量并评价在膈肌下方肝肿瘤热消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重建患者上腹部CT图像,选取有代表性的3个矢状面和1个冠状面作为标准层面,在各层面建立膈下标准病灶模型,并采用足头向穿刺路径进行模拟穿刺。测量各平面上膈肌高度、穿刺路径长度及间距。采用可到达性评价模拟穿刺时穿刺针分布于标准病灶中的最理想的位置情况。结果 纳入86例患者行测量研究,多数患者矢状2、3面的膈肌高度低于2cm,仅分别对平面内1511%的病灶e和813%的病灶f进行了测量。标准病灶a、b、c、d、b’的完全到达比例分别为5243%、6097%、3837%、5294%、6353%,中位路径长度分别为1039cm、1337cm(背侧,腹侧1266cm)、1315cm、888cm、1126cm,中位穿刺路径间距分别为21cm、209cm(背侧,214cm腹侧)、206cm、211cm、2145cm。结论 采用足头向穿刺路径进行穿刺,标准病灶a、b、d、b’有较高的完全到达比例,穿刺宽容度较高,有进一步在临床中应用的价值。标准病灶c的完全到达率不高。标准病灶e、f需要采用该路径穿刺的比例不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线性法测量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脑萎缩,分析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SIVD组50例,健康对照组50例。所有入组对象均完成一般情况评定、Mo CA量表评估认知功能、头颅MRI检查,线性法进行脑萎缩测量。结果 SIVD组代表脑室系统横径的测量值及脑沟测量值,除桥池宽度外,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 0. 05)。SIVD组的脑萎缩测量相对值除脑干指数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SIVD组双侧侧脑室两额角间最宽距离、双侧侧脑室额角两侧尾状核头间最小距离、第三脑室宽度、双侧侧脑室腰部外侧壁最小距离与Mo C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 0. 05)。SIVD组脑萎缩测量相对值中的额角指数、尾状核指数、哈氏值、第三脑室宽度与视空间能力、计算力、延迟记忆和定向力均呈负相关(P 0. 05)。结论 SIVD患者存在明显的皮质和皮质下萎缩,并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哈氏值、额角指数、尾状核指数、第三脑室宽度可作为SIVD患者脑萎缩的预测指标,提示执行功能/视空间及计算力、记忆力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正>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指个体在逆境状态下的恢复能力目前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几十年来,心理韧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社会科学、医疗等领域~([1])。研究~([2])表明,心理韧性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保护因子,可以减少应激源对个体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随着心理韧性在护理学科中的应用和发展,需要科学、实用的测量工具以量化心理韧性的效果。因此,本文对心理韧性测量工具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护理领域心理韧性干预的实施和结果测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运动康复训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太极拳运动在康复医学中的推广应用,其作为神经系统疾病后期康复训练及补充替代治疗手段之一,也逐渐受到重视及认可。笔者通过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探讨太极拳运动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明确太极拳运动的治疗效果,为老年帕金森病患者提供一种即安全可行又高效的康复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肌激动器矫治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下颌后缩的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口腔正畸门诊就诊的安氏Ⅱ类Ⅰ分类下颌后缩的错[牙合]患者20例,年龄在10~12岁之间,平均年龄10.6岁。采用改良肌激动器进行功能矫治,用winceph8.0对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定点测量,所得数据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矫治后患者面型改善明显,磨牙基本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基本正常,治疗后角度测量值SNB、ANB、NA-PA和U1-SN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角度测量值SNA、SNMP、L1-MP、L1-NB、FH-Y轴和Z角变化,无显著性(P>0.05),线距测量值L1-NB、UL-EP和LL-EP跟治疗前比,变化无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肌激动器能够矫治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10.
周亚威  周贝  顾万发 《解剖学报》2020,51(1):114-123
目的 探讨新石器时代居民体质发育情况。方法 参照《人体测量方法》,对汪沟遗址出土的108例人骨标本的肱骨、胫骨和股骨主要测量项分别进行测量,用Excel 2019软件对肢骨指数、性别二态性和身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肱骨、股骨整体发育水平较同时期对比组强壮,较内蒙古地区对比组弱,股骨中部肌肉附着偏少;两性肱骨粗壮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1 ,P>0.05),股骨粗壮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P>0.05);男性股骨最大长变异范围在40.6~49.4 cm,在对比组中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男性平均身高为166.22 cm,变异范围在164.47~167.68 cm。女性平均身高为158.06 cm,变异范围在154.02~160.34 cm;两性身高差异性显著(t=4.96,P<0.01);汪沟组两性差异性指数为5.7%。结论 汪沟组男性肱骨、胫骨、股骨整体比女性强壮,男性上肢发育比女性强壮,下肢强壮程度的差异不大。我们推测汪沟组男性与女性生长过程中获得的营养相差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