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8篇
  免费   412篇
  国内免费   230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165篇
基础医学   147篇
口腔科学   46篇
临床医学   112篇
内科学   170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113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4篇
综合类   619篇
预防医学   119篇
眼科学   105篇
药学   133篇
  1篇
中国医学   166篇
肿瘤学   13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掌握我国30岁以上人群骨关节炎的疾病负担现状与趋势,发现重点人群,为制定骨关节炎综合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2019(GBD 2019),对中国30岁以上人群按照性别、年龄分组描述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患病率、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并与全球和日本、印度进行比较,分析1990—2019年骨关节炎的疾病负担与其变化趋势。作图使用GraphPad Prism 8软件。结果 2019年,中国骨关节炎患病人数约1.33亿,所致YLD约472.49万人年,占中国全因YLD的3.07%,占全球骨关节炎导致YLD的24.93%;其发病率高峰在50~54岁年龄组,各年龄段女性发病率均约为男性的1.5倍。1990—2019年,中国骨关节炎发病率、患病率、YLD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依次为750.96/10万、9337.15/10万、224.78/10万,较1990年分别增加93.62%、113.53%、116.13%,均远超同期日本、印度及全球的增幅;年龄标准化后的以上指标显示,中国骨关节炎疾病负担低于日本、高于印度、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结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1990—2019年我国30岁以上人群骨关节炎疾病负担越来越重,一级预防重点人群为35岁以下和未患病人群,尤其是女性,可见制定科学有效的骨关节炎综合防制方案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脑脊液生物标志物及炎症因子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获取47例早期PD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者的一般情况和脑脊液生物标志物(α-突触核蛋白、总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及炎症因子(TNF-α、IL-8和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早期P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脑脊液生物标志物及炎症因子之间的差异。结果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脑脊液中α-突触核蛋白水平降低(P0.05),IL-8、C反应蛋白、T-Tau/α-syn、P-Tau/α-syn比值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CRP与P-Tau/α-syn比例组合诊断价值较高(AUC=0.931;敏感性=92.1%;特异性=78.0%)。结论脑脊液中α-突触核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及P-Tau/α-syn比值是PD早期病理改变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正>帕金森病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第二常见疾病,累及特定中枢、周围和肠道神经系统,病程迁延进展且不可逆,通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可长达数十年。临床医师识别运动症状相对容易,如非对称性运动减少、齿轮样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和姿势不稳等,而对其早期非运动性前驱症状进行准确解释和鉴别诊断仍很困难。帕金森病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少部分为基因突变所致,90%为散发性,但α突触核蛋白在家族性和散发性帕金森病中均有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脊液α-突触核蛋白测定和SWI在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08—2017-12确诊的PD患者,根据H-Y分级分为早期PD组和中晚期PD组,招募同一时期内年龄及性别与PD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脑脊液α-突触核蛋白,所有患者及对照组同时行头颅横断位T_1WI、T_2WI和SWI成像检查。结果 PD组脑脊液中α-突触核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不同分期PD比较,中晚期PD组脑脊液中α-突触核蛋白水平低于早期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颅SWI分析显示,PD组与对照组的脑铁沉积比较,在苍白球、尾状核头和黑质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PD组与中晚期PD组在相同部位铁沉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红核和壳核区域,PD组与对照组铁沉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PD组与中晚期PD组铁沉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α-突触核蛋白是PD早期病理改变的重要生物学指标。SWI通过检测脑内异常铁沉积,可用于协同诊断PD。  相似文献   
5.
6.
核内不均一核糖核蛋白(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hnRNP)是人体内一大类的RNA结合蛋白家族,该家族可作为“RNA骨架”,参与核酸代谢的多个环节,包括可变剪接、信使核糖核酸(message RNA,mRNA)稳定以及转录和翻译调控等方面,并最终在细胞的生物学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与该家族中被广泛关注的成员hnRNP A1、hnRNP A2/B1相比,hnRNP A3是一个较少被研究的蛋白。本文就hnRNP A3在多种疾病中的表达情况、临床价值以及内在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相关疾病的机制探讨及新型治疗靶点的挖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聚集及传播的细胞和动物模型,为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亲和层析法纯化α-syn蛋白,体外诱导其聚集成为α-syn纤维(Preformed fibrils,PFFs); 培养稳定表达GFP-α-syn的HEK293细胞系及原代神经元,转导α-synPFFs后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内α-syn聚集情况; 小鼠立体定位注射α-syn PFFs,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内源性α-syn的聚集及传播情况。结果 纯化的α-syn可在体外聚集形成聚集体; 在细胞及动物水平观察到α-syn PFFs可诱导内源性蛋白的聚集和传播。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α-syn聚集及传播的细胞和动物模型,为帕金森病的相关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枸杞多糖(LBP)对颅内动脉瘤(IA)大鼠核蛋白因子-κB(NF-κB)蛋白通路及血管内皮组织炎性损伤的影响。方法 取SD雌性大鼠50只,采用切除双侧卵巢并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后支以构建IA模型,随机分为IA模型组、LBP低(5 mg/kg)、中(10 mg/kg)、高(20 mg/kg)剂量组,另取10只大鼠,只暴露卵巢、颈总动脉、双侧肾动脉后支,不进行摘除和结扎,作为对照组(Control组); 各组均于手术1周后,开始给药,Control组、IA模型组经灌胃给予生理盐水,LBP各剂量组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物,1次/d,共给药30 d; 末次给药12 h后处死,取大鼠血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素(ET)水平; 分离取出大鼠脑动脉(Wills)环,在40倍显微镜下检查大脑动脉(Wills)环病理改变,并检测动脉瘤血管壁厚度及动脉瘤体积; 取脑动脉瘤血管组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检测动脉瘤血管组织病理变化;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动脉瘤血管组织NF-κB,Toll样受体-4(TLR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Control组比较,IA模型组大鼠Willis环上凸起、管壁厚度和肿动脉瘤体积、动脉瘤内皮细胞空泡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损伤程度、血清IL-6,TNF-α,VEGF,ET水平、动脉瘤血管组织NF-κB和TLR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 与IA模型组比较,LBP低、中、高剂量组大鼠Willis环上凸起、管壁厚度和动脉瘤体积、动脉瘤内皮细胞空泡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损伤程度、血清IL-6,TNF-α,VEGF,ET水平、动脉瘤血管组织NF-κB和TLR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LBP各剂量组上述指标水平呈剂量依赖性降低。结论 LBP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通路激活、降低炎症反应来减轻IA血管内皮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鸢尾素、血小板因子4(PF4)及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在膀胱癌中的诊断及预后作用。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于本院确诊并行膀胱癌根治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75例(疾病组),并随机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者72例(健康组)。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情况及血清鸢尾素、PF4、HIF-1α水平,对血清鸢尾素、PF4及HIF-1α水平与膀胱癌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疾病组患者的血清鸢尾素、PF4及HIF-1α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均P<0.05)。血清鸢尾素、PF4及HIF-1α在膀胱癌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63.25%、78.30%、84.96%)和特异度(88.52%、87.45%、91.02%)(均P<0.05)。75例膀胱癌患者中39例患者预后良好、36例患者预后不良。单因素结果显示,两组年龄、肿瘤直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转移、血清鸢尾素、PF4、HIF-1α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转移、血清鸢尾素、PF4、HIF-1α水平是膀胱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鸢尾素、HIF-1α水平是影响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子(P<0.05)。血清鸢尾素、PF4及HIF-1α在膀胱癌预后评估中具有较高灵敏度(70.12%、89.11%、86.52%)和特异度(78.96%、82.23%、91.07%)(均P<0.05)。结论 血清鸢尾素、HIF-1α、PF4水平在膀胱癌患者中上调,高水平的血清鸢尾素、HIF-1α及PF4与膀胱癌术后的预后不良相关,可作为患者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在真核细胞,异质性胞核核糖核蛋白(heterogen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hnRNP)与小核核糖核蛋白(small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snRNP)共同参与mRNA成熟的过程.研究发现,hnRNP复合体家族至少包含20种以上功能各异的RNA结合蛋白,它们的分子大小及等电点均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