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12篇
  免费   5680篇
  国内免费   1339篇
耳鼻咽喉   575篇
儿科学   120篇
妇产科学   62篇
基础医学   947篇
口腔科学   316篇
临床医学   12305篇
内科学   2152篇
皮肤病学   34篇
神经病学   908篇
特种医学   1991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2247篇
综合类   13105篇
预防医学   5019篇
眼科学   671篇
药学   3498篇
  30篇
中国医学   1035篇
肿瘤学   3378篇
  2024年   257篇
  2023年   999篇
  2022年   997篇
  2021年   1048篇
  2020年   1454篇
  2019年   1153篇
  2018年   874篇
  2017年   1172篇
  2016年   1564篇
  2015年   1878篇
  2014年   3254篇
  2013年   3357篇
  2012年   4571篇
  2011年   4824篇
  2010年   4682篇
  2009年   4935篇
  2008年   4684篇
  2007年   4227篇
  2006年   3916篇
  2005年   3240篇
  2004年   2294篇
  2003年   1646篇
  2002年   1737篇
  2001年   1437篇
  2000年   906篇
  1999年   887篇
  1998年   778篇
  1997年   644篇
  1996年   638篇
  1995年   476篇
  1994年   439篇
  1993年   293篇
  1992年   265篇
  1991年   200篇
  1990年   166篇
  1989年   207篇
  1988年   80篇
  1987年   64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继发性附件扭转的CT特征及其诊断效能,构建继发性附件扭转的评分系统。资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证实的伴有附件肿物的继发性附件扭转患者37例,以及伴有腹痛、附件肿物的对照组患者34例,分析继发性附件扭转的CT特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构建继发性附件扭转的综合评分系统(AT-CI)。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继发性附件扭转以下CT特征发生率较高,包括肿物壁偏心性增厚(X^2=4.41,P<0.05)、附件出血(X^2=12.68,P<0.001)、肿物-子宫之间团块状结构(X^2=13.62,P<0.001)、旋涡征(X^2=10.71,P<0.05)、附件周围脂肪模糊/腹水(X^2=5.82,P<0.05)。其中肿物-子宫之间团块状结构敏感度及诊断价值最高,为81.1%(ROC曲线下面积0.71),旋涡征特异度最高,为91.2%。ATCI诊断效能优于任意单一CT特征(ROC曲线下面积0.83),评分0~2分继发性附件扭转可能性小,3~4分怀疑继发性附件扭转,评分>4分,则高度怀疑继发性附件扭转且特异度为100%。结论继发性附件扭转具有典型的CT特征,包括肿物壁偏心性增厚、附件出血、肿物-子宫之间团块状结构、旋涡征、肿物周围脂肪模糊/腹水。AT-CI是综合了继发性附件扭转全部CT特征的实用评分系统,提高了继发性附件扭转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144-146+封三
目的探讨MSCT在对比剂外渗的急性腹部创伤性动脉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4例急性创伤性腹部动脉损伤患者及58例腹部非创伤性动脉病变患者影像资料,分析急性腹部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动脉病变所致对比剂外渗的相关性。结果 44例创伤性腹部损伤患者通过MS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共检出59支动脉损伤,其中对比剂外渗34支、非对比剂外渗共25支;58例急性腹部非创伤组共检出58支动脉病变,其中8支存在对比剂外渗。对比剂外渗征象创伤组出现率明显高于非创伤性组(χ~2=24.42,P0.05)。结论与非创伤组相比,急性腹部创伤性动脉损伤对比剂外渗征象较为常见,MSCT可以较好地显示创伤性对比剂外渗的直接及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骨母细胞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腰椎骨母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病人的CT和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CT示病变呈膨胀型骨质破坏区,周围可见硬化,病变内可见斑点样高密度影。MRI示L3-4右侧附件区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区,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上呈等高信号,并可见"液-液"平面分层,伴相应水平脊髓受压、椎管狭窄。动态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L3椎体骨髓亦呈强化效应改变。手术病理为骨母细胞瘤。结论腰椎骨母细胞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临床虽少见但其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5.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脑转移发生率高且预后差。近年来随着靶向以及免疫治疗药物相继研制成功,肺癌原发灶局部控制率得以提升,因此对其脑转移的治疗更加关注。放射治疗是肺癌脑转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将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方式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创新组方"沙参麦冬汤加减"联合穴位敷贴防治气阴两伤型放射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放射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创新组方"沙参麦冬汤加减"联合穴位敷贴,14天为1个疗程。对比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评价中医证候积分,观察肺功能变化情况,监测治疗前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水平,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1.11%、73.33%,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咳嗽、口干、胸膈满闷、咯痰等主要症状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降低(P0.05),第1秒用力肺活量、最大肺活量、1秒率及呼气峰流速值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TNF-α、TGF-β、IL-1水平明显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以观察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肺功能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血清因子各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8.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2.22%(χ~2=11.027,P0.05)。结论创新组方"沙参麦冬汤加减"联合穴位敷贴防治气阴两伤证放射性肺炎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利于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表达,且用药安全性高,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治疗前原发性骶尾部脊索瘤(PSC)CT图像分型,并分析其CT征象,为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PSC患者治疗前的CT图像,包括肿瘤的部位、范围、大小、密度、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按照肿瘤的部位由上及下分为Ⅰ~Ⅳ型,并根据肿瘤侵犯的范围从小到大分为a^d亚型。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PSC各亚型的占比,并对各亚型之间进行两两比较。采用R×C列联表精确概率检验比较分型和亚型肿瘤钙化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对各分型和亚型肿瘤的大小和密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01例PSC中,Ⅰ~Ⅳ型的发生率分别为17.8%、30.7%、36.6%、14.9%,a^d亚型的占比分别为9.9%、25.7%、58.4%、5.9%。各亚型的占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c亚型明显高于a亚型(P=0.039),d亚型明显低于a亚型(P=0.036),其余各型之间无明显差异。各分型肿瘤内钙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3);各亚型肿瘤内钙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a^d亚型肿瘤钙化的比率逐渐增加。Ⅰ型肿瘤的左右径及上下径明显大于Ⅱ~Ⅳ型(P<0.05)。a亚型与b亚型肿瘤之间前后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b^d亚型之间前后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亚型肿瘤之间的左右径、上下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亚型径线最小,d亚型径线最大。结论101例PSC中,Ⅱ、Ⅲ型最多见,肿瘤较少累及第一骶骨;各亚型中,a型较少见,c亚型最多见,d亚型最少见。肿瘤的密度与分型无关,肿瘤内钙化与亚型有关。Ⅰ型肿瘤侵犯的范围较Ⅱ~Ⅳ型广泛,a^d亚型肿瘤的径线逐渐增大,CT分型有利于判断肿瘤的范围。PSC诊断延迟现象比较明显,但很少发生远处侵犯和转移。CT图像可对治疗前PSC分型,为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128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评价成年人心包后上隐窝的形状、大小、显示率及其影像学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57例经128层螺旋CT进行胸部扫描的成年人病例,在横轴位图像上观察其形状,并测量横径的最大值。结果:242例心包后上隐窝可显示,占94.16%。心包后上隐窝大致分为新月形、半圆形、三角形、线形、不规则形,分别为102例(42.15%)、41例(16.94%)、33例(13.64%)、17例(7.02%)、49例(20.25%)。男性心包后上隐窝横径为15.8±3.0mm,女性横径为13.7±3.2mm。结论:成年人心包后上隐窝在128层螺旋CT上绝大多数可显示,心包后上隐窝的横径大小的差异性与性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组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形状与性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并应与邻近部位的正常解剖结构及病变相区别。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影响。选择某油田167名放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并对其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显示,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异常率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B超(40.1%)、血脂(28.7%)、血压(26.9%);与职业相关的项目异常率最高的为白细胞(17.4%),其异常率随工龄的变化呈U型分布,而与性别无关。提示,对放射工作人员既应加强职业病的防治知识培训,亦应注重慢性病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