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2008年就我会制定的"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QQC),与常用的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600例高血压、冠心病、心衰患者进行了比较调查,结果与SF-36的信度(Cronbach′α=0.76)相比,CQQC的信度更好(Cronbach’α=0.91),二者的效度有较好的相关性(r=0.674,P〈0.01)。目的:公布CQQC,报告CQQC测定的正常人,高血压、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常模,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地跨全国各大区的20个城市29所医院的,包括正常人,高血压、冠心病、心衰患者的8267名对象的生活质量进行测试,建立全国常模,并比较性别、年龄、运动、心理状态、教育、家庭以及医疗条件所致的影响。结果:这次CQQC常模测定:(1)正常人平均得分为(93.93±26.53)分;(2)高血压患者平均得分为(76.61±25.84),高血压3级患者生活质量(68.15±21.85)得分,明显低于其他级患者(P〈0.01);(3)冠心病患者的平均得分为(63.46±21.4),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55.38±18.68)最差(P〈0.01);(4)CHF患者的的平均得分为(40.51±17.16),显著低于高血压和和冠心病患者(P〈0.01);(5)影响因素:①性别、年龄:所有人的总体得分为(71.19±27.66)分,男性得分非常显著高于女性(P〈0.001),正常人生活质量男性得分(96.54±28.15),显著多于女性(89.99±23.35),P〈0.001;正常人随着年龄增加,得分逐渐减少(P〈0.001),除≥70岁组,其他各年龄组男性得分显著高于女性(P〈0.05~〈0.001);高血压、冠心病、心衰三组除部分亚组(如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高血压3级,隐匿性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外,男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0.001);②运动:参加运动者的得分(78.72±25.49)非常显著高于未参加运动者(60.78±27.16,P〈0.001);③心理:心理健康者的得分(86.53±23.22)非常显著高于心理有障碍者(52.64±20.26,P〈0.001);④其他:受教育程度越高,得分越高;家庭成员为1个人的得分明显低于2人和≥3人家庭的得分(P〈0.001)。结论:本研究样本量大,数据可靠;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能反映年龄、性别、疾病、运动、心理、家庭、受教育程度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条目简短明了,可操作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常模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就高血压、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测定“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QQC)的常模,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地跨全国各大区的20个城市28所医院的7937名对象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建立全国常模,并比较性别、年龄、运动、心理状态、教育、家庭以及医疗条件所致的差异。结果:(1)正常人平均得分(常模)为(95.74±23.21)分;(2)高血压患者平均得分为(73.75±23.62).高血压Ⅲ期患者生活质量(69.06±21.78)明显低于其他患者(P〈0.01);(3)冠心病患者的平均得分为(64.67±20.59),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生活质量(55.37±18.62)最差(P〈0.01);(4)CHF患者的的平均得分为(40.36±17.24),显著低于高血压和和冠心病患者(P〈0.01);(5)影响因素:①性别、年龄:所有人的总体得分为(71.41±27.8)分,男性得分非常显著高于女性(P=0.000);正常人随着年龄增加,得分逐渐减少(P〈0.05),除≥70岁组,其他各年龄组男性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得分(P〈0.05);②运动:参加运动者的得分(72.64±21.87)非常显著高于未参加运动者(66.91±23.13),P=0.000;③心理:心理健康者的得分(70.13±25.66)非常显著高于心理有障碍者(68.91±20.44),P=0.001;④其他:受教育程度越高,得分越高;家庭成员为1个人的得分明显低于2人组和3人及以上组的得分;自费患者的得分低于医保或公费患者的得分(P〈0.05~0.001)。结论:本研究样本量大,数据可靠;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能反映年龄、性别、运动、心理、家庭、受教育程度、医疗条件和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条目简短明了,可操作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随机分组进行皮电生物反馈(galvanic skin response,GSR)及假反馈训练,比较训练前后抑郁症状及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GSR生物反馈对 PSD患者的疗效。 方法 24例卒PSD患者随机分为GSR反馈组(11例)和对照组(13例),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药物治 疗,反馈组在此基础上接受GSR生物反馈治疗,每次40 mi n,每周3次,共4周,对照组仅使用电脑开展 放松治疗而没有反馈信号。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进行 评估,并在安静状态下进行各生理指标的采集,比较训练前后抑郁症状及生理指标的变化。 结果 GSR组经训练后,HAMD量表焦虑躯体化症状(P =0.034)、认知症状(P =0.019)及抑郁总分 (P =0.01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改善。GSR组经训练后,生理指标皮电明显减小([ 0.94±2.38)μV vs (0.59±0.33)μV,P =0.023]。 结论 GSR生物反馈能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及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4.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29(9):867-872
目的探讨早期运动训练对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内皮祖细胞(EP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住院的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随机分为早期运动组(n=70)和对照组(n=70)。所有患者均接受高血压、急性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及基本康复训练,运动组在此基础上于发病后4 d介入运动训练。分别在运动前和运动30 d后评价血压、EPC和VEGF含量的变化,同时采用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评定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运动30 d后,与对照组比较,运动组患者收缩压较低[(128.3±7.8)比(143.5±7.3)mm Hg,P0.001];运动组患者血清中VEGF浓度及EPC细胞数高于对照组(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早期运动组患者收缩压变化与EPC细胞数变化呈负相关(r=-0.718,P0.001)。运动组患者30 d后NIHSS、FMA、MBI评分好于对照组(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早期运动训练(B=33.415,P0.001)和EPC变化量(B=-49.154,P0.001)是影响收缩压变化量的因素。结论早期运动训练可促进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平稳,以收缩压为主,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步行能力直接关系到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偏瘫患者步行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平衡能力差、负重能力差、迈步能力差[1].因此,平衡能力的改善对于步行能力的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李菁  黄华垚  陈清法  陈振强 《中国康复》2019,34(12):631-634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临床药物治疗及规范的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治疗。2组患者每天先进行rTMS治疗,观察组再进行MT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作业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上肢运动力指数(MI)评价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指标进行神经电生理学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和M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2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 MEP潜伏期和CMCT均较治疗前缩短(均P<0.05),且观察组MEP潜伏期和CMCT均较对照组更短(均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镜像疗法治疗能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且疗效优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常规作业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7.
偏瘫是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功能障碍,许多患者在恢复过程中会出现痉挛等异常模式,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本研究将现代康复医学的科学理念与评价方法运用于传统针灸,制定了抗痉挛针法,并与传统针法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中,探讨血压成分与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自2014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经临床、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及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49例,根据脑小血管病评估量表对患者头颅MRI上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BG-EPVS)进行评估,将患者分为10 BG-EPVS和≤10 BG-EPVS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MAP)及其他血管相关因素等基线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血压成分与10 BG-EPVS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法计算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MAP判断10 BG-EPVS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自2014年1月到2018年12月,共纳入4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年龄(65.1±10.5)岁,男性30例(61.2%)]。与≤10 BG-EPVS组患者比较,10 BG-EPVS组患者年龄更大[(67.7±8.1)比(60.4±12.7)岁],收缩压[(146.5±12.7)比(137.7±13.2)mm Hg]和MAP[(103.2±9.4)比(97.5±9.6)mm Hg,均P0.05]更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因素后,收缩压(OR=1.08,95%CI1.01~1.15,P=0.025)和MAP(OR=1.19,95%CI1.06~1.34,P=0.003)与10 BG-EPVS存在显著相关性。ROC曲线分析显示:收缩压和MAP的AUC分别为0.711(95%CI0.551~0.870,P=0.015)和0.710(95%CI0.553~0.867,P=0.015);舒张压和脉压的AUC分别为0.629(95%CI0.463~0.795,P=0.135)和0.575(95%CI0.391~0.759,P=0.384)。结论在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中,收缩压和MAP与10 BG-EPVS存在显著相关性,是判断10 BG-EPVS的良好指标,可视为10 BG-EPVS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正>颈型颈椎病是以颈肩枕部酸痛、胀麻,颈部僵直、转动不利为主要特征,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并趋于年轻化。近年来,我们采用电针颈三针治疗颈型颈椎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导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2月在本院康复科门诊治疗的颈型颈椎病患者40例。入选标准:1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临床诊断标准》[1]中有关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有慢性劳损病史,颈项疼痛,僵硬,甚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取穴方法的针刺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偏瘫后肩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8例偏瘫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用分期取穴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取穴方法,2组患者取穴后行针刺和电针治疗,.并配合康复训练,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和Brunnstrom分期法对2组患者肩痛程度和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在减轻肩痛程度和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方面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结合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及上肢功能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针刺取穴方法和治疗措施对偏瘫后肩痛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