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收集清代以前各类医书中用"益火补土"法治疗的医案201例,运用频数统计和聚类统计方法,对其性别、年龄、主治病种症状、所用方剂、药味药量等进行分析,结果示:"益火补土"法以泄泻、腹胀、腹痛、纳差、痞满、呕吐、浮肿、疲倦乏力、下痢脓血、面色萎黄、脉虚细微、舌淡为主证,在用药上补肾药与治脾药总体比例为1.17:1,补肾药用量略重于治脾药。  相似文献   
2.
申琪  丁玲  严道南 《光明中医》2011,26(9):1947-1949
本文从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变化、表面活性物质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王胜 《新中医》2010,(7):133-135
<正>胡国俊系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名老中医。胡老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为新安医学传人。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对中医内科疾病尤其是肺系疾病的辨治有独到经验,对虫类药物在慢性咳喘病中的运用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4.
王茂泓  高生 《新中医》2010,(10):134-136
<正>江西中医学院张小萍教授系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张教授在40余年的临床中逐步形成了脾胃气化的学术观点,对脾胃病及其他脏腑疾病的治疗均重视脾胃,认为脾升胃降是其他脏腑疾病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脾易湿胜,湿易困脾,可见脾对湿有特殊的敏感性[1],故《素问·宣明五气》云:"脾恶湿。"后世医家叶天士亦曰:"脾喜刚燥。"多年来,关于脾证本质的研究重在脾病虚证,较少涉及脾病实证。临床上,湿热蕴脾证、寒湿困脾证十分多见,有必要加强对此类证型的研究,现从实验与临床研究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周学平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周教授从事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研究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研究具有较深的学术  相似文献   
7.
伍建光 《新中医》2010,(11):141-142
<正>伍炳彩是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伍教授早年师从江西省名中医姚荷生,从事中医学教育及临床工作已40余年,对诊治内、妇、儿科疾病均有丰富经验。伍教授理论上崇尚仲景学说,对  相似文献   
8.
炙甘草汤现代运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海浩 《光明中医》2009,24(9):1660-1662
本文收集1975年至今的各类医学期刊发表的有关炙甘草汤的临床报道共3175例,通过频数和聚类统计,分析本方的用药和症状体征之问的关系.结果示:现代本方主要应用于气阴两虚的心律失常病证,症状以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头晕目眩、气短、神疲乏力、失眠多梦、烦躁,舌淡白或淡红,脉结代或细为主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在健脾法指导下,加味桂枝人参汤对胰岛素抵抗(IR)患者症状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60例IR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加味桂枝人参汤口服,对照组30例予马来酸罗格列酮片口服。2组均2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血脂指标[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结果全部60例,治疗过程中脱落3例,其中治疗组1例,对照组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89.7%,对照组总有效率71.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TC、TG、LDL-C及VLDL-C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P〈0.01),HDL-C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C及VLDL-C均低于对照组(P〈0.01),HDL-C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味桂枝人参汤可调节IR患者脂代谢,明显改善IR患者的临床症状,其疗效优于西药马来酸罗格列酮。  相似文献   
10.
收集清代以前各类医书中用"培土生金"法治疗的医案,运用频数统计和聚类统计方法,对其性别、年龄、主治病种症状、所用方剂、药味药量等进行分析,结果示:"培土生金"法以咳嗽、喘促、痰多、纳呆、便溏泄泻、乏力、烦热、形体消瘦、脉虚细数为主证,用药上重用补脾气药物同时也重视补脾胃阴和温中阳,治脾药物用量是治肺药物的2~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