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原发肿瘤及淋巴结CT特征建立评分模型预测食管鳞癌患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RLN-LN)转移风险。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并清扫RLN-LN的92例食管鳞癌患者。根据术后淋巴结病理结果分为RLN-LN转移组(n=37)和非转移组(n=55)。评估术前CT图像,记录食管癌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肿瘤长度、肿瘤厚度、厚度/长度)、RLN-LN大小(淋巴结短径、长径、短径/多平面重建(MPR)最长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建立评分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评分模型及独立预测因子诊断RLN-LN转移的效能,采用Z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应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拟合度。结果:肿瘤位置、肿瘤长度、RLN-LN短径、短径/MPR最长径是RLN-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其诊断RLN-LN转移的AUC分别为0.586、0.705、0.831、0.777。基于以上4个CT特征建立评分模型,评分模型诊断RLN-LN转移的AUC为0.903(95%CI 0.846~0.959),优于各单一CT特征(Z=5.812,P<0.001;Z=2.161,P=0.030;Z=2.929,P=0.003;Z=4.052,P<0.001)。拟合优度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P=0.555,校准曲线提示评分模型预测RLN-LN转移风险与实际转移风险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基于CT图像的评分模型有助于食管鳞癌RLN-LN转移状态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源双能量CT的优化CNR技术及物质分离技术对中心型肺癌肿块与远端肺不张组织的鉴别能力。方法 采用单源双能量CT对27例中心型肺癌伴肺不张的初治患者行平扫、增强后30 s及90 s单能量扫描。获取优化单能量图像及碘基图,分析肿瘤及远端肺不张区域的碘浓度差异。结果 增强后30 s时,最佳单能量图像、最佳单能量图像联合碘基图可较好地显示瘤、肺界面分别为9例(9/27,33.33%)、16例(16/27,59.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5,P=0.06)。增强后90 s时,最佳单能量图像、最佳单能量图像联合碘基图可较好地显示瘤、肺界面分别为16例(16/27,59.26%)、26例(26/27,9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1,P=0.001)。增强30、90 s时肿瘤碘含量均低于肺不张组织(t=-6.94、-6.12,P均<0.001)。结论 单源双能量CT的优化CNR技术及物质分离技术对中心型肺癌与肺不张有较好的鉴别能力,有助于临床放疗野的精确划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无X线监视下支气管超声导向鞘技术(EBUS-GS)对肺周围性病变(PPLs)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BUS-GS的52例PPL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评价EBUS-GS的诊断率及安全性,并对影响诊断率的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对多种情况下的诊断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52例PPLs患者中男26例,女26例;年龄22~78岁,平均(55.6±10.0)岁。52例患者中47例患者(90.4%)的病灶可在支气管超声图像中显示,共有39例(75.0%)经EBUS-GS获得明确诊断。在EBUS-GS诊断PPLs方面:EBUS-GS对恶性病变的诊断率高于对良性病变的诊断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2.2% vs 28.6%,χ2=6.658,P=0.010);联合刷检、活检及肺泡灌洗中2种或3种方式取检的诊断率高于仅采用单一方式取检的诊断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0.4% vs 33.3%,χ2=4.019,P=0.045);超声探头位于病灶内部者的诊断率明显高于位于病灶边缘或病灶外部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5.3% vs 55.6%,χ2=4.078,P=0.043);病灶位于肺野内带及中带者的诊断率明显高于位于肺野外带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6.1% vs 50.0%,χ2=5.898,P=0.015)。CT测得的不同大小病灶的诊断率比较,不同肺叶病灶诊断率比较,最终确诊的45例恶性病例中前15例与后30例诊断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例(1.9%)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多,7例患者(13.5%)术中出现一过性低氧血症,提高鼻导管氧流量后缓解;22例患者(42.3%)术后24 h内出现咳痰,可见少量血丝,未予特殊处理;无气胸、感染等情况发生。 结论在单纯使用VBN而不联合X线监视的条件下,EBUS-GS是一种诊断PPLs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观察新辅助化疗(NACT)前后食管鳞癌淋巴结CT表现,并分析其预测术后pN分期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经胃镜活检病理确诊食管鳞癌并接受NACT患者化疗前后CT资料。比较NACT前后淋巴结总数、最大长/短径、长/短径均值、长/短径变异系数(CV),绘制NACT前后不同大小淋巴结所占比例分布图。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方法分析不同淋巴结径线标准下阳性淋巴结数目预测食管鳞癌术后pN分期的效能。结果 食管鳞癌NACT前后淋巴结总数、最大长/短径、长/短径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淋巴结长/短径C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ACT前后不同大小淋巴结分布比例无明显变化。ROC曲线结果显示,以NACT前后不同径线为标准判断阳性淋巴结数目预测术后pN分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0.71。结论 NACT前后食管鳞癌患者淋巴结CT表现存在一定差异;针对不同径线淋巴结采用相应标准判断的阳性淋巴结数目有助于预测术后pN分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转移性结直肠癌合并消化道穿孔病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转移性结直肠癌合并消化道穿孔的14例患者临床病理及穿孔前后CT影像特征。并将14例患者中穿孔后积极手术干预的12例患者分为2组:术后继续抗肿瘤治疗组和术后最佳支持治疗组,随访两组患者的生存状态,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法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曲线的差异。结果14例转移性结直肠癌合并消化道穿孔患者中,男性9例(64.3%)、年龄≥60岁10例(71.4%)、左半结肠癌10例(71.4%)、RAS/BRAF突变型10例(71.4%)、一线治疗11例(78.6%)、肠梗阻同时合并消化道穿孔8例(57.1%);14例晚期结直癌合并消化道穿孔的患者中有10例在抗肿瘤治疗中出现穿孔,其中使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抑制剂7例,治疗有效8例。穿孔术后继续抗肿瘤组总生存期显著优于穿孔术后最佳支持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移性结直肠癌合并消化道穿孔临床特征包括老年、男性、左半、RAS/BRAF突变、肠梗阻、影像学显示局部分期T4a~T4b、憩室等。另外,晚期肠癌治疗中使用血管生成抑制剂及抗肿瘤治疗有效时也需高度警惕消化道穿孔风险。转移性结直肠癌合并消化道穿孔积极手术干预后继续进行抗肿瘤治疗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单向高激励次数(NEX)序列对肝脏DWI图像质量及表观弥散系数(ADC)的影响。方法 对21例肝脏疾病患者(疾病组)和26名志愿者(健康组)采集单向高NEX序列及常规序列DWI图像,对比不同序列DWI及ADC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包括显示病灶、解剖结构和伪影情况;测量肝左、右叶肝实质及病灶的信噪比(SNR)及ADC,计算变异系数(CV)。结果 2组DWI和ADC图像中,单向高NEX序列肝左叶伪影评分均高于常规序列(P均<0.05);肝左叶实质单向高NEX序列SNR均高于常规序列(P均<0.05)。2组左、右叶肝实质及疾病组肝左、右叶病灶高NEX序列和常规序列的AD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向高NEX序列CV均低于常规序列(P均<0.05)。结论 采用单向高NEX序列可在不影响ADC的前提下提高肝左叶DWI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影像学是胃肠间质瘤(GIST)术前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影像学报告GIST大体分型及分期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CT及MRI多平面成像可辅助术前对肿瘤侵犯周围脏器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影像学形态和功能成像结合,可为术前靶向治疗疗效的早期评价及密切随访提供潜在指标,指导诊断性治疗的实施,并及时发现靶向治疗相关合并症。影像学多手段联合应用为GIST的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信息,有助于病人获得更好的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9.
直肠癌是消化道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依据直肠癌的不同分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术前准确判断直肠癌分期是合理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目前,在国内用于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有CT、MRI和超声内镜。任何一种影像检查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没有哪种方法可以对直肠癌分期的各个方面的诊断均作出满意的回答。直肠癌T分期,目前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是腔内超声和MRI,尤其是T分期较早病例,腔内超声分期更准确,进展期直肠癌和N分期,MRI有一定优势。对于M分期,CT和MRI都能满足临床需要,但CT对于腹部其他结构的显示更清晰,同时,还可以一次完成腹、盆腔检查。MRI具有较好的T、N分期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准确显示直肠癌TME手术相关的精细解剖结构,准确评估癌肿边缘与直肠系膜筋膜、肛门及盆腔腹膜反折等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对于决定治疗方案和TME手术效果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0.
研究背景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独立因素,个体化治疗的发展要求影像学在胃癌术前能够准确评价淋巴结转移情况。但是,受分辨率及影像-病理对照手段的限制,目前尚无法实现单枚淋巴结的影像-病理一一对应,故无法对转移淋巴结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准确总结。考虑到手术一般按组清扫淋巴结,若影像学能在术前准确判断各组淋巴结是否转移,对外科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通过淋巴结组水平的影像-病理对照,比较组淋巴结(G-LN)各CT 征象判断组转移的效能,为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PACS工作站对118例胃癌患者CT检出淋巴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日本胃癌学会胃癌处理规约(第13版),结合胃分部及周围脏器和血管走行情况将胃引流区域淋巴结分为No.1~ No.16组。记录每例检出的淋巴结组数,每组检出淋巴结的最大径、数目及径线和。详细记录手术摘除淋巴结,并按组分袋送病理。光镜下按组记录有无转移及转移淋巴结的枚数。各CT指标及手术清扫淋巴结的情况与病理进行比较。不同淋巴结分组的组内比较,服从正态分布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者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118例患者中,手术摘除淋巴结449组2098枚,可对应的CT检出淋巴结325组1124枚,病理确定转移194组651枚。以No.3及No.4组检出最多,二者占CT检出全部组数的51.38%(167/325)。No.13~16(第3站淋巴结)检出数目较少,统合为一组进行探讨。根据CT检出G-LN与否,判断组转移的阳性预测值57.53%,阴性预测值为94.35%。手术清扫GLN数目,No.2~No.4及No.6转移组高于非转移组(P<0.05),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检出G-LN 数目,No.1~No.9及No.11转移组均高于非转移组(P<0.05);其余两组(No.12、No.13~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检出各组转移G-LN的最大径及径线和均高于非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检出组淋巴结数目较手术摘除数目与组转移间具有更好的相关性,CT测量G-LN的最大径、数目及径线和可作为评价淋巴结组转移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