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比较经伤椎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84例,其中41例采用经伤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固定(A组),43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固定(B组)作为对照。观测患者后凸畸形(Cobb角)及伤椎高度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5.7月(12~36月),A组在伤椎体高度术后矫正率、远期丢失率、Cobb角变化值及丢失值、内固定失败率方面明显优于B组,2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伤椎前缘高度,并且可以增强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和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步态检测探讨腓骨切除术对成年患者下肢功能及步态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2月接受腓骨切除且符合选择标准的24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2例,女12例;年龄18~68岁,平均25岁。术中腓骨切除长度为10~19 cm,平均15 cm。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手术切口疼痛程度,影像学复查残余腓骨骨质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步态测试系统,采集慢、中、快速条件下健、患侧步态数据,包括步态参数(足转角、步长、支撑相、摆动相、步态线长度、单支撑线、最大力值1、最大力值2)以及三足区参数(前、中、后足的最大压力、时间最大力值、接触时间)。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3年。3例发生踇背伸肌力下降,5例发生术区及其远端部位感觉缺陷。术后6个月手术切口VAS评分为0~6分,平均4分;末次随访时为0~5分,平均2分。随访期间影像学复查示,5例出现腓骨远端残余骨质疏松改变,且残余节段越短,表现越显著;3例出现新生骨。步态测试示,3种步速下步态参数及三足区参数检测结果一...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原代胎鼠脊髓神经元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取育龄期雄、雌SD大鼠各36只,合笼配种怀孕。取受孕10~12d、13~15d及16~18d的SD大鼠各6只,解剖分离胚胎脊髓,按常规胰酶消化法制备单细胞悬液,应用细胞计数板及台盼蓝染色,在显微镜下数出蓝色细胞数和细胞总数,计算细胞存活率,明确最佳取材胎龄;接着以上述最佳取材胎龄为取材时间点,每组6只孕鼠,按无酶法、胰酶法和Accutase酶法消化三种不同的方法制备单细胞悬液,显微镜下数出蓝色细胞数和细胞总数,计算细胞存活率。接种、纯化细胞并培养1、3、7d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脊髓神经元生长状态,利用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β tubulin Ⅲ与细胞核双标记法鉴定培养脊髓神经元的纯度。结果:孕13~15d组细胞总量和存活细胞量高于孕10~12d组,细胞存活率高于孕16~18d组(P<0.05)。Accutase酶组获取的细胞总量、存活细胞量以及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无酶组及胰酶组(P<0.05)。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脊髓神经元培养7d后,胞体周围逐渐出现光圈,神经突起逐渐伸长,最终形成密集的神经突起网络;与无酶组及胰酶组相比,Accutase酶法分离的脊髓神经元分布更加均匀并且神经突起形成的网更密集。经β tubulin Ⅲ和hoechst33342荧光染色鉴定,Accutase酶组、无酶组及胰酶组三组分离提取培养的脊髓神经元纯度分别为(90.29±2.55)%、(83.51±6.20)%和(88.10±4.07)%,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3~15d胎龄是原代培养脊髓神经元的最佳取材时间;Accutase酶法相较于常规无酶法、胰酶法所获取的脊髓神经元产量更大、生长状态更好,可作为体外研究脊髓神经元病变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4.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颈椎退行性变导致颈脊髓受压或/和脊髓供血障碍,继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是颈椎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国内外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多模态影像学研究发现慢性脊髓压迫不仅造成CSM患者脊髓层面损害,相关脑区结构、功能和代谢也存在一系列的异常,且与患者功能障碍和恢复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就多模态脑影像学技术在CSM患者脑结构、功能重塑和代谢变化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CSM神经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变迁.为合理选择抗菌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4年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以神经内、外科、ICU和呼吸内科为主,对15种抗菌素敏感性最高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其次是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均〈3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感染性疾病的常见菌之一,危重患者是其易感人群。抗菌药选择要以药敏实验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突出的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8例突出的腰椎间盘(实验组)和10例正常腰椎间盘(对照组)髓核组织中MC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MCP-1在实验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实验组中,后外层纤维环破裂型MCP-1的表达明显高于后外层纤维环完整型(P<0.01).结论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MCP-1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炎性调节因子,在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周围炎性反应中发挥重要的始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成类髓核细胞的作用。方法:应用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和髓核进行BMSCs及髓核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将第2代BMSCs和原代髓核细胞构建共培养体系,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IGF-1(0、10、50、100、150μg/L)的无血清培养液诱导5、10、15、20、25 d;以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单独培养BMSCs作为阴性对照。利用免疫印迹检测各组BMSCsⅡ型胶原及蛋白聚糖的表达情况。结果:100μg/L IGF-1诱导液诱导的BMSCs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实验组。结论:100μg/L IGF-1能提高兔BMSCs体外诱导分化成类髓核细胞的数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阴沟肠杆菌的医院感染现状及其耐药性变迁。方法对我院2004-2007年分离出阴沟肠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32株阴沟肠杆菌标本主要源于痰(66株,50.00)和血液(31株,23.49);菌株分布于住院部各个病区;阴沟肠杆菌对碳青酶烯类、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较高,耐药率均<20.00。结论阴沟肠杆菌是临床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危重患者是阴沟肠杆菌感染的易感人群,其耐药率较高,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要以药敏实验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骨科病区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20042007年临床分离的病原菌用VITEK2系统和ID-GN卡鉴定,K-B法和VITEK2系统进行药敏试验,数据分析用WHO-NET5.1软件。结果415株分离病原菌中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占59.52%,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占27.23%,真菌31株,占7.47%。革兰阴性菌中的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中的金黄葡萄球菌、肠球菌等是感染菌谱的主要菌种。药敏显示大多数病原菌耐药性高,革兰阴性、阳性菌分别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敏感性最高,对其他常用抗菌素耐药率在30%70%之间。结论条件致病菌成为感染谱中的主要病原菌,其耐药率较高,应以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介绍保留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及手术操作技巧.方法 对2006年7月~2011年9月所完成的保留穿支腓肠神经血管营养皮瓣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临床病例共计74例,男性51例,女性23例,年龄中位数38岁(23~74岁),随访时间平均11月(3~28月).其中创伤及其并发症导致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