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VHL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 syndrome),是一种临床上极为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研究发现86%-100%的VHL病相关性血管网状细胞瘤患者存在VHL基因异常[1].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脑血管母细胞瘤、胰腺囊肿、肾细胞癌和(或)多发性肾囊肿、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等[2]. 1 病例资料 患者,52岁,男性,银行职员,因“双下肢活动不能半年”入住我科行康复治疗.该患者在20多岁时即出现膀胱结石、肾结石,并行手术治疗,后来在其读书、工作期间逐渐出现视力模糊、肢体无力、心慌、食欲下降等一系列症状,并多次住院治疗,在住院过程中,检查发现多器官病变,如胰腺囊肿、肾癌、肝脏囊肿、视网膜变性、脑血管细胞瘤、脊髓血管细胞瘤、脊髓损伤、睾丸癌等,并多次行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脑血管及脊髓血管细胞瘤手术、右肾摘除术、左肾肿瘤剜除术、左侧睾丸及附睾摘除术、肾结石、膀胱结石取出术等手术.  相似文献   
2.
穆景颂  倪朝民 《安徽医学》2018,39(1):125-126
1 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69岁,2017年10月13日突发头痛、不能言语,无四肢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立即送往当地医院,送医途中逐渐出现意识模糊,呼之不应. 急诊头颅CT检查: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30 mL,占位效应明显,侧脑室受压. 完善术前检查,急诊在全麻下行"左侧额颞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术后转入ICU. 2017年10月17日因肺部感染、主动咳痰差,行气管切开术. 病情平稳后于2017年11月10日转入当地某三甲医院康复治疗,2017 年11 月17 日出现血压下降,考虑感染性休克,转回ICU给予抗感染、升压、补液等处理,后血压恢复正常,应家属要求,于2017 年11月28日转入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偏瘫患者不同的上肢位置对坐站转移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观察组(脑卒中偏瘫患者)和对照组(正常人)各30例,2组均在两种上肢位置下完成坐站转移,对受试者完成坐站转移的时间、下肢负重、人体重心点的摆动幅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受试者上肢的体位对坐站转移的稳定性影响显著(P0.05),双手叉握下完成坐站转移的稳定性要明显优于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位置影响坐站转移的稳定性,当双手叉握时,完成坐站转移的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AFO)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其裸足与穿戴踝足矫形器时,采用步态与平衡功能评测系统进行步态测试,观察并计算步速、双下肢摆动相时间、单支撑期双下肢足底压力峰值,以及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等参数,分析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与步速及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的相关性。结果:穿戴AFO前后比较,患者步行速度分别为(0.47±0.05)m/s及(0.63±0.04)m/s,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为(0.19±0.07)及(0.15±0.02),偏瘫侧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为(1.03±0.04)及(1.07±0.02),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即穿戴AFO后,患者步行速度提高,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减少,偏瘫侧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较前增大。穿戴AFO后,偏瘫侧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与步速呈正相关(r=0.417,P0.01),与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呈负相关(r=-0.748,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佩戴AFO步行时,足底压力相关参数发生改变,偏瘫侧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增大,且其与步速和偏瘫步态不对称性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对于合并患肢感觉障碍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61例脑卒中所致肢体瘫痪同时合并患肢感觉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取各种促通技术治疗8周;治疗组除采取各种促通技术外,利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8周。治疗前、后及出院后4周末,采用Fugl-Meyer量表、改良巴氏指数(MBI)对该61例患者进行评定。利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前后功能评定的差异。结果经治疗8周后及出院后4周末,61例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及改良巴氏指数较前均提高(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对于合并患肢感觉障碍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因素.方法:收集64例脑梗死患者,选择可能影响其入院时ADL的因素,以Barthel指数为标准,采用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Pearson相关、Spearman相关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瘫痪侧别、纤维蛋白原、吞咽功能分级、RLA认知功能分级、感觉障碍、二便障碍与患者入院时Barthel指数密切相关(P<0.01,0.05).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积极改善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认知功能、肢体感觉功能、二便控制能力,并控制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注意年龄和瘫痪侧别对ADL的影响,以更好地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尿失禁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穆景颂  倪朝民 《安徽医学》2010,31(2):178-180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加快和人口寿命的延长,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逐年增高。脑卒中幸存者尿失禁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尿失禁作为脑卒中患者的常见继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以及患者家庭和整个社会的经济负担。据国外报道,  相似文献   
8.
穆景颂  倪朝民 《安徽医学》2010,31(3):287-289
下背痛的发生与腰背肌疲劳和收缩能力下降关系密切。因此,腰背肌功能评价对下背痛的诊断和疗效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早期临床和康复医学对腰背肌的评价多因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受到了限制,表面肌电因其特异性、可靠性、灵敏性、无创性、实时性和多靶点测量的优点引起康复医学和运动医学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均接受1个月的Mckenzie疗法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治疗前、后采集双侧竖脊肌在完成等长负荷测试时L4-5或L5-S1水平竖脊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显效16例,有效32例,无效2例,改善率为(54.25±15.74)%。治疗前,患侧竖脊肌AEMG较健侧显著降低,MFs绝对值较健侧显著增大(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侧AEMG显著地增加(P0.05),患侧MFs绝对值显著地降低(P0.05),治疗后健、患侧AEMG和MFs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表面肌电图可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定的客观依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康复医学科住院脑出血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30例,入院时完善凝血象、D-二聚体及瘫痪侧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根据下肢静脉彩超表现,分为伴DVT组(31例)和不伴DVT组(199例);记录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瘫痪侧别、意识状况、是否气管切开、有无并发症(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等)、有无异物置入、有无深静脉置管史、心率是否大于100次/分、此次发病后有无康复干预、瘫痪侧下肢肌张力状况、瘫痪侧下肢有无主动活动、瘫痪侧下肢有无肿胀、入院时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数值等临床因素。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脑出血并发DVT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病程、气管切开、尿路感染、压疮、异物置入、下肢肿胀和下肢肌张力等因素可能与脑出血患者DVT发生有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下肢肿胀[OR=20.624,95%CI=(2.033~209.263),P=0.010]和下肢肌张力低下[OR=9.956,95%CI=(2.699~36.735),P=0.001]与脑出血患者DVT发生有关。 结论 下肢肿胀和下肢肌张力低下是脑出血患者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