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围生期妇女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 )的低场磁共振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3例围生期妇女RPL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3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癫痫发作,意识状态改变等。磁共振检查显示双侧对称的脑白质水肿,以顶枕叶为主,额叶、颞叶、基底节区和大脑皮质亦有累及。T1WI为略低或等信号,T2WI和FLAIR为高信号。经治疗后1至2周内临床症状及磁共振表现基本或完全消失。结论围生期妇女RPLS好发于顶枕叶,头颅低场MRI对本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尤以FLAIR较敏感。  相似文献   
2.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与病理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患者5例,其中3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回顾分析其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结果:3例行CT检查的病例中,2例为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低密度影,平扫边界不清,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与正常脾组织呈相对低密度,门脉期至延时期密度差异减小,病灶内可见散在斑点状更低密度影,以增强显示更清晰。1例CT表现为脾门区单发肿块,平扫与脾脏密度相仿,肿块内见多发斑点状低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病灶显著强化,以病灶周边为主,程度高于正常脾脏,静脉期强化均匀,内部低密度影无强化。2例行MRI检查的病例,均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异常信号,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内见散在斑点状低信号影,增强后病灶强化明显,内部低信号影无强化。病理上,5例组织学病变均由呈迷路样分布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腔隙被覆内皮细胞呈短柱状或多角形,胞质内均见大量含铁血黄素颗粒。免疫表型,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标记物呈阳性表达。结论:在影像学表现上,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常为多发病灶,其血管瘤样强化及病灶内多发斑点状低密度(低信号)影的特征,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其病理特点,对...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9岁。发现左胸壁及双侧前臂肿块1年,无任何不适。查体:左胸上部触及3×3cm大小肿块,质硬,无压痛,局部皮温正常。双侧前臂尺侧各触及一1.5×2cm大小肿块,性质与前者相同。患者体格较小,智力正常,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X线所见:左侧第三肋前端见菜花状骨性隆起,边界清楚(图1)。双侧尺骨下端1/3处对称性骨性隆起,以广基与骨干相连,其骨皮质与骨干皮质连续。双侧尺骨短缩、弯曲,远端骨骺未显示,双侧桡骨远侧干骺端增宽,骨骺呈三角形,尖端指向尺侧,关节面倾斜,手偏向尺掌侧(图2)。X线诊断:双尺骨及左第三肋骨多发性骨软骨瘤伴双侧尺桡骨发育畸形。 讨论:多发性骨软骨瘤又称为遗传性畸形性软骨  相似文献   
4.
小肠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小肠肿瘤的CT表现以及良恶性的鉴别,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小肠肿瘤的CT表现。结果:良性肿瘤6例,腺瘤、脂肪瘤各1例;恶性肿瘤14例,腺癌5例,淋巴瘤4例,平滑肌肉瘤4例,转移瘤1例,结论: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特异性较高,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造影剂钆双胺在脑转移瘤低场MRI诊断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脑转移瘤病人的MR影像资料,其中观察组(n=41)、对照组(n=30)分别应用钆双胺、钆喷酸葡胺造影剂行低场MRI扫描。结果观察组MRI造影增强效果满意率为82.9%,高于对照组80.0%;对照组发生1例头晕及一过性局部热感的轻微不良反应。结论钆双胺在安全性和影像诊断两方面均比较适用于脑转移瘤的低场MRI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lasia,FNH)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倒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共捡出9个病灶,7倒为单发病灶,1例2个病灶CT平扫痛灶均呈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痛灶均明显强化,4个病灶周边见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4个病灶见中央疤痕;门脉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延时期痛灶呈稍低密度;4个病灶的中央疤痕均延时增强。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够显示FNH的病理及血供特点,能对大部分FNH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脾脏的淋巴管血管瘤非常少见。最近我院收治1例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患者 男 ,17岁。因左腰部酸痛 1月余而就诊。体检 :脾中度肿大 ,左肋下 4 5cm。质中等 ,无触痛。B超提示脾肿瘤。胸片未见异常。CT表现脾脏增大 ,内见多个大小不一 ,类圆形低密度影 ,边界清 ,其内见略高密度影 ,部分病灶中心见点状钙化影 ,左肾受压变形。增强扫描 :病灶强化 ,仍呈低密度 ,边界更清。CT诊断 :脾脏多发占位性病变 ,病理诊断 :手术后切取病灶确诊为脾脏多发性淋巴管血管瘤。2 讨 论淋巴管瘤以颈部最常见 ,其次为腋窝、纵隔、后腹膜和四肢软组…  相似文献   
8.
倪兆敏 《放射学实践》2000,15(6):383-383
患者,男,48岁.低热,夜间盗汗3个月,无咳嗽、咳痰. 体检:T36.5℃,P80次/min,BP14/10kPa,R20次/min.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心肺(-),腹平软,无压痛,未及肿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叩击痛(-)脊柱四肢正常,神经系统(-). 化验:红细胞4.75×1012/l,白细胞6.6×109/l,中性70%,淋巴30%,血小板124×109/l,血红蛋白116g/l. B超:脾实质内见多个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约1.2cm× 0.9cm~3.3cm×2.0cm实质性低回声团块,其内部呈不均质低回声状,境界尚清,后腹膜见一肿大淋巴结.考虑脾内占位性病变伴后腹膜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骶骨肿瘤的CT表现,包括转移瘤13例,脊索瘤4例,软骨肉瘤1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骨巨细胞瘤3例,骨母细胞瘤1例,神经鞘瘤2例,囊肿3例(单纯性骨囊肿1例,蛛网膜囊肿2例)。结果骶骨肿瘤的CT表现包括病变的中心位置及范围,骶椎骨质破坏(恶性者多为溶骨性骨质破坏,良性者多呈膨胀性生长),残留骨嵴,软组织肿块,肿块内钙化,骶管、骶孔扩大等。良性肿瘤边界锐利,并多可见硬化边(除骨巨细胞瘤外),恶性者边界多不清晰,无硬化。增强后除囊肿性病变无强化外,其他均可见程度不等之强化。结论CT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部位、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根据病灶不同的CT表现有可能在术前对多数骶骨肿瘤进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已成为常规胆道系统成像方法之一。MRCP类似于常规胆管造影术,如静脉内、经皮或经内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