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小肠机械性肠梗阻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肠机械性肠梗阻病因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对53例小肠机械性肠梗阻的CT表现与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诊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53例小肠机械性肠梗阻病因中,肠粘连18例,炎症10例,肠肿瘤8例,腹外疝6例,腹内疝3例,异物4例,肠套叠3例,肠扭转1例,CT诊断小肠机械性肠梗阻病因的符合率5%(49/53)。结论 CT对小肠机械性肠梗阻病因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MSCTE)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手术证实的2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特征性影像表现,肿瘤在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的增强变化,并结合三维重组进行观察。结果:良性肿瘤9例,其中腺瘤3例、平滑肌瘤2例、良性间质瘤4例;恶性肿瘤13例,其中淋巴瘤8例、恶性间质瘤2例、腺癌3例。结论:MSCTE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合三维重组技术在小肠肿瘤诊断中价值较大,极大地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对常见小肠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高伟民  刘静  吴云军 《中国临床研究》2011,24(11):1028-1029
目的评价X线低张双对比造影检查和多排螺旋CT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6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肿瘤患者行X线低张双对比造影检查、多排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小肠肿瘤的特征性影像表现。结果 26例中,腺癌13例,间质瘤7例,腺瘤3例,淋巴瘤2例,神经鞘瘤1例。X线低张双对比造影检查发现10例,检出率37.5%;CT检出率100.0%。结论多排螺旋CT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已成为目前检查小肠肿瘤最主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小肠肿瘤中,临床表现有腹痛6例、肠道梗阻5例、消化道出血4例、贫血及乏力2例、腹部包块1例、发热1例,CT诊断及小肠内镜检查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论腹痛是原发性小肠肿瘤的最常见症状,其次为消化道出血和肠道梗阻。腹部多排螺旋CT、小肠内镜能够一定程度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和特征。方法:3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病例,对其CT增强前后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病例中,恶性间质瘤20例,潜在恶性15例。间质瘤位于十二指肠7例,空肠16例,回肠12例,所有间质瘤均经CT检查检出。肿瘤最大径从1.5cm至16.7cm,平均为5.5cm。肿瘤大多边界清晰,以向腔外生长为主,肿瘤增强后可出现比较明显的强化。肿瘤边界清晰的占全部病例的91.4%(32/35),肿瘤以腔外生长为主的占80%(28/35),肿瘤出现中度强化以上的占94.3%(33/35)。结论: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MSCT检查对于检出肿瘤和明确部位,治疗前的综合评估以及治疗后的跟踪随访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重视正常阑尾的CT影像表现,减少对急性阑尾炎的漏诊、误诊。方法:收集我院2010—09—2011-06行全腹部CT287例寻找正常阑尾,并进行MPR图像重建,同时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急性阑尾炎18例,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①287例中有26l例可发现正常阑尾(90.9%)。②急性阑尾炎18例,术前CT误诊10例:其中单纯急性阑尾炎1例漏诊,误诊为回盲部肿瘤4例、小肠肿瘤3例、右下腹附件炎性肿块2例。通过四顺分析误诊主要原因是未能充分认识正常阑尾影像表现。结论:多排螺旋CT晁示阑尾率高,掌握正常阑尾影像表现,有助于提高急性阑尾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小肠肿瘤X线及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肠肿瘤的X线及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28例的临床资料和小肠钡剂造影及CT表现.28例均行数字化小肠气钡追踪造影,2例行小肠灌肠造影,7例行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原发性小肠肿瘤小肠气钡造影表现包括充盈缺损、管腔狭窄、黏膜破坏或受压、管壁僵硬、龛影、肠梗阻或肠套叠.CT扫描表现为软组织块影、管壁增厚及肠管受压或狭窄.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X线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可明确诊断,与CT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CT诊断(附18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总结原发性小肠肿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手术证实的 1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CT表现。结果 良性肿瘤 3例 ,恶性肿瘤 15例 ,分为肿块型、肠壁增厚型和混合型。增强扫描后最大强化程度 >3 0Hu 9例(良性 1例 ,恶性 8例 )。强化后密度不均匀 14例 ,密度差值大于 3 0Hu 8例。结论 增强CT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有很大帮助 ,强化后病变密度差值 >3 0Hu者提示恶性可能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MSCT表现以及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例,7例单发,1例多发。其中十二指肠3例,空肠3例,回肠2例。良性7例,恶性1例。CT表现:良性的肿瘤较小CT密度均匀,境界较清楚。恶性的肿瘤瘤体较大,密度不均匀,肿块内可见囊变坏死征象,2例肿块内见有少量气体及少量造影剂影,边缘有分叶现象。结论:MSCT检查是小肠间质瘤的诊断,肿瘤分级,临床制定治疗方案以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在小肠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疑有小肠病变的患者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检查前清洁肠道,肌注盐酸654-2 10~20mg以减少肠蠕动,口服足量等渗甘露醇水对比剂充盈肠管,结合多平面重组(MPR)或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结果:经病理证实,病变组共20例:小肠肿瘤14例,其中腺癌4例,间质瘤6例,淋巴瘤2例,腺瘤和类癌各1例;Crohn’s病3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3例。余为正常组。结论: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双期增强扫描结合重建技术对小肠病变的定位、定性及肿瘤分期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小肠肿瘤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1990年以来诊治的39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中20例被误诊,误诊时间1~15个月,误诊率51.3%。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14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3例,空肠9例.回肠8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块、消化道出血、肠梗阻、黄疸等。20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15例获随访,死亡12例,存活8例。B超、CT诊断符合率较低,DSA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的部位及性质。结论:误诊的原因为对本病认识不足,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极为困难。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是加强对本病的重视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28例的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探讨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28例小肠肿瘤有20例行CT检查,8例行消化道造影检查,7例行ERCP检查,12例行内镜检查,2例行DSA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28例小肠肿瘤中有16例恶性肿瘤、12例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以腺癌及平滑肌肉瘤为多,良性肿瘤以腺瘤及平滑肌瘤为多。其中CT术前诊断正确率为70%(14/20),消化道造影正确率为72%(6/8),ERCP为82%(6/7),内镜为86%(10/12)。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小肠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多种检查方法的结合可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原发性小肠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38例小肠病变患者18F-FDG PET/CT的显像资料,均经手术或活检(37例)以及3年内随访(1例)证实,将18F-FDG PET/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评估18F-FDG PET/CT的诊断价值。结果 :38例患者,FDG高摄取病变33例(另外2例SUVmax分别为1.6、2.3,在小肠生理性低摄取的背景下亦能准确发现病灶),其中肿瘤性病变占87.9%(29/33),良恶性病变代谢SUVmax值无统计学意义。CT以小肠新生物为肿瘤性病变最主要征象,包括肠管的局限性增厚(17/31)和软组织肿块(20/31)。3例假阳性(均有明确高代谢病灶,均发生肠梗阻)和1例假阴性(新生物及高代谢均不明显),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诊断原发性小肠病变的敏感度96.8%(30/31),特异度57.1%(4/7),假阳性率42.9%,假阴性率3.2%,准确度89.5%(34/38)。结论 :18F-FDG PET/CT对原发性小肠肿瘤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但对于部分代谢较高的良性病变和代谢较低的恶性肿瘤易误诊,需引起相关诊断工作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SCT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证实的成人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SCT影像资料;其中13例行CT平扫,另15例行CT平扫并增强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薄层多平面重组(MPR)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28例中继发肠套叠26例,原发肠套叠2例;病因分别为:结肠癌10例,淋巴瘤5例,脂肪瘤4例,小肠息肉3例,小肠错构瘤伴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小肠血管肉瘤1例,胃术后粘连1例,大肠溃疡性病变1例;原发病术前CT检出率为96%(25/26),其中行增强检查患者的原发病灶检出率为100%。按套入部类型分:小肠-小肠型、回-结肠型、结-结肠型,分别为9例、8例、11例。28例病人的MSCT征象表现为:靶环征、彗星尾征、杯口征、双管征及肾形肿块等征象。结论:MSCT能清楚显示肠套叠征象,增强扫描有助于其病因的检出。  相似文献   

15.
胃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 (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 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该组病例中病变主要位于胃底、胃体。10例中黏膜下型5例、肌壁间型3例、浆膜下型2例。恶性6例,良性4例。肿瘤直径〈5cm者5例,直径5-10cm者4例,直径〉10cm者1例。10例胃间质瘤的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匀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其内有不增强的坏死液化区。结论胃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CT检查有助于术前定位、定性,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肿瘤的CT和消化道造影诊断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40例全部作消化道钡餐造影,其中28例进行CT扫描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消化道造影见肠腔狭窄20例,充盈缺损19例,肠梗阻13例,管壁僵硬、粘膜破坏及环状皱襞消失主要见于恶性肿瘤。CT扫描发现腹内肿物28例。结论:消化道钡餐造影对小肠原发性肿瘤有良好的显示,还可以发现CT所不能显示的粘膜面,仍是小肠原发性肿瘤简便的首选检查方法,CT为重要的补充检查,恰当地结合应用可以提高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小肠淋巴瘤和小肠间质瘤的16层螺旋CT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总结小肠淋巴瘤和小肠间质瘤的16层螺旋cT特征及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小肠恶性淋巴瘤和22例小肠间质瘤病灶的范围、血供来源及动态增强变化、周围淋巴结情况。结果小肠淋巴瘤累及肠壁范围较广,病灶轻度或无明显强化,通过三维成像未能找到确切血供来源,部分可发现“肿瘤包绕血管”征象,可伴有后腹膜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小肠问质瘤黏膜完整,病灶在动脉期、静脉期均明显强化,通过三维成像能找到血供来源,无周围淋巴结肿大。结论小肠淋巴瘤和小肠间质瘤在双期增强扫描及三维成像时具有相对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18.
成人肠套叠的特点及临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特点和诊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资料。结果:(1)腹痛为最常见症状,共32例(92.4%),有腹部肿块者12例(34.3%),有血便者8例(22.9%);(2)术前确诊为肠套叠者9例(25.7%),肠梗阻13例(37.1%),腹部包块疑消化道肿瘤7例(20%),急性阑尾炎3例(8.6%);(3)引起肠套叠的病变有:小肠肿瘤21例(60.0%),美克尔憩室4例(11.4%),盲肠游离症4例(11.4%),结肠肿瘤3例(8.6%)等;(4)本组病例除1例结肠腺瘤性息肉行纤维结肠镜切除术外均行剖腹手术治疗,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1)成人肠套叠大部分继发于小肠病变,且以小肠肿瘤最多;(2)近端空肠和回盲部是成人肠套叠的易发部位;(3)钡剂灌肠摄片、B超、纤维结肠镜有助于成人肠套叠的诊断,CT为最有诊断价值的检查;(4)治疗首选手术,术中应特别注意近端空肠和回盲部的探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