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干细胞标记物ALDH1在口腔扁平苔藓(OLP)和白斑(LK)中的表达水平,评价其与癌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ALDH1在10例正常口腔黏膜,30例OLP,60例LK,10例口腔鳞癌(OS-CC)中表达水平;再检测ALDH1在30例癌变与30例未癌变LK中的表达差异。结果:ALDH1在正常口腔黏膜中不表达,在OLP、LK和OSCC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6.7%,63.3%和90.0%(P<0.05);ALDH1在未癌变和癌变LK中的表达率分别是43.3%和83.3%(P<0.01)。结论:ALDH1与口腔黏膜恶性潜能程度相关,可能是预测癌变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收集、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感染来源、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细菌培养、治疗和预后。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组70例患者中,男5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7.8±11.42岁。主要的发病来源为下颌前磨牙及第一、第二磨牙(38.6%)。根尖周炎是最常见的牙源性感染的病因。治疗包括抗生素和经颈部纵隔引流(63例)、胸廓切开术(7例)。死亡率为5.7%。影响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发生并发症(P<0.005)和严重脓毒症或败血性休克(P<0.002)。 结论: 成功治疗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关键是对疑似症状的迅速诊断、快速CT扫描和彻底的纵隔引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药物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55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28,A组)和对照组(n=27,B组),治疗组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曲马多、加巴喷丁等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经典药物治疗。采用VA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变化。【结果】治疗前,治疗组VAS平均为7.68±0.32,对照组为7.53±0.27;治疗五周后,治疗组VAS平均为2.42土0.26,对照组3.60±0.34。治疗前、后,A组和B组同组内各时间点的VAS分别随时问变化而减少,且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二周起A、B组组间VAs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药物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正畸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了牙齿松动、牙槽骨形态异常情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牙周疾病的概率有所增加。 目的:分析正畸牙移动对牙槽骨形态及骨密度的影响。 方法:纳入62例正畸治疗患者,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18-30岁,正畸治疗6个月后,利用三维锥形束CT机扫描患者上、下颌骨前牙区、后牙区、中切牙牙槽区,以及两侧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槽间隔的骨密度。 结果与结论:正畸治疗6个月后,所有患者牙齿坚固,未见异常动度,牙龈颜色呈现健康的粉红色,质地坚韧而不活动,探诊时无出血情况。正畸治疗前,上颌不同牙槽间隔牙槽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6个月后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同一牙槽间隔正畸治疗6个月后的骨密度低于治疗前(P < 0.05);下颌牙槽骨密度变化与上颌一致;上颌牙槽骨正畸治疗前后的骨密度均高于下颌牙槽骨  (P < 0.05)。表明正畸治疗修复后可能出现下颌牙槽骨密度降低高于上颌牙槽骨的情况,但对整体正畸效果无明显影响,不影响牙槽骨形态和健康状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充填材料修复上颌前磨牙(54|45)楔状缺损对患牙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54|45楔状缺损患者共160颗患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玻璃离子(GI)、树脂改性玻璃离子(RMGI)、聚酸改性复合树脂/复合体(PMCR)和光固化复合树脂(CR)分别对同一患者的不同患牙的楔状缺损进行修复并分组。于修复前和修复后1周、1个月和6个月检测各组患牙牙周相关生化指标,包括龈沟液量及龈沟液内天冬氨酸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 与修复前比较,修复后各组楔状缺损患牙龈沟液量明显增加,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修复前和修复后1周,各项牙周生化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1个月和6个月,GI组各项牙周生化指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而PMCR组各项牙周生化指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 临床常用的四种充填材料修复54|45楔状缺损均可导致牙周组织损伤,其中玻璃离子修复产生的负面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Bego种植体非埋入式术式与埋入式术式的疗效差别。方法:以79名后牙区牙列缺损种植修复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植入93颗种植体。按照植入时的扭矩分组,<20 N.cm者为A组(空白对照组),采用常规埋入式术式愈合;>20 N.cm者随机分配到B组(埋入术式组)和C组(非埋入术式组),在修复前用种植体稳定性测量仪测试种植体的ISQ值(共振频率分析)。结果:埋入术式组和非埋入术式组在修复前测量的IS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完成修复12月的观察期内93颗种植体均使用良好。结论:骨水平种植体在植入扭矩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非埋入式术式缩短了疗程,减少创伤,是理想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7.
林璐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20,29(3):168-172,180
骨骼是一个动态器官,其不断通过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与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进行骨重建,维持自身骨代谢动态平衡,保持其结构稳定。在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生理活动中,葡萄糖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能量,保证骨代谢平衡稳定。近年来,葡萄糖代谢方式之一糖酵解被认为与骨代谢过程密切相关。糖酵解途径本身、相关酶与代谢产物均被证明参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分化与功能调节,影响骨代谢平衡。本文就糖酵解途径与骨代谢的关系进行综述,并期望对寻找骨代谢相关疾病潜在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今年有一条新闻引发了大家对于牙周健康的思考——是不是应该常常去看看牙医,这源于一个90后姑娘小萌的悲惨遭遇。小萌曰常生活中就有遇冷遇硬的食物牙齿酸痛的问题,她只当正好减肥了而没有在意。直到有一天早上刷牙时,突然有一颗门牙脱落,吓得她赶紧去医院就诊。结果,医生的诊断让她晴天霹雳,本以为是补上一颗牙就能解决的小问题,医生却说,她的上排牙齿已全部松动,没有掉的也得马上拔,后续种牙治疗还需要花费15万元以上。当她提出自己没有蛀牙,为什么需要这么“极端”的治疗手段的疑问时,医生告诉她,她的牙周病十分严重,已深入到牙骨,牙齿已没有保留的价值了。这就是小毛病没有引起重视,结果付出了惨痛代价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下颌第三磨牙生长情况的对称性及其对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患病情况的影响,为临床早期预防性拔除下颌智齿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19年11月1日至2019年11月23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口腔科拍摄的全景片196张,调查其双侧下颌第三磨牙的对称性,通过卡方检验分析不同阻生类型的下颌第三磨牙与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患病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 双侧下颌第三磨牙对称者187例,占比95.41%。Winter分类中垂直阻生对称性(79.2%)显著高于近中阻生(47.6%)与水平阻生(59.1%)(P=0.001); Winter分类为近中阻生(46.4%)和水平阻生(38.4%)的下颌第三磨牙,其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率显著高于垂直阻生(23.6%)(P=0.001)。结论 下颌智齿具有对称性;为预防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近中阻生及水平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应在临床上早期预防性拔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的楔状缺损充填材料对患牙龈上菌斑和龈沟液内微生物滞留的影响.方法 将57例单侧上颌第一前磨牙楔状缺损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树脂改性玻璃离子水门汀(RMGI组,n=19)、聚羧酸改性复合树脂(PMCR组,n=20)和光固化复合树脂(CR组,n=18)进行修复.分别于修复前和修复后3个月和6个月时,对各组患牙充填物表面菌斑内变形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及龈沟液内革兰阳性(G+)厌氧杆菌和革兰阴性(G-)厌氧杆菌进行菌落计数,以自身对侧同名牙作为对照组.结果 修复前,RMGI组、PMCR组和CR组与相应对照组的龈上菌斑和龈沟液中菌落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3个月和6个月,RMGI组治疗后龈上菌斑内黏性放线菌菌落计数以及CR组龈沟液内G-厌氧杆菌菌落计数均较其相应对照组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MGI和CR修复楔状缺损后对患牙龈卜菌斑和龈沟液内微生物滞留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提示以PMCR修复楔状缺损,在抗龋性和减少牙周组织损伤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