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95篇
  免费   526篇
  国内免费   270篇
耳鼻咽喉   2099篇
儿科学   53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277篇
口腔科学   66篇
临床医学   1057篇
内科学   342篇
皮肤病学   40篇
神经病学   71篇
特种医学   380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599篇
综合类   2514篇
预防医学   609篇
眼科学   241篇
药学   1053篇
  8篇
中国医学   1377篇
肿瘤学   88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56篇
  2022年   189篇
  2021年   231篇
  2020年   253篇
  2019年   251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205篇
  2016年   223篇
  2015年   272篇
  2014年   458篇
  2013年   406篇
  2012年   526篇
  2011年   549篇
  2010年   562篇
  2009年   538篇
  2008年   556篇
  2007年   551篇
  2006年   524篇
  2005年   522篇
  2004年   474篇
  2003年   454篇
  2002年   394篇
  2001年   370篇
  2000年   273篇
  1999年   257篇
  1998年   205篇
  1997年   231篇
  1996年   244篇
  1995年   202篇
  1994年   165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88篇
  1991年   99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9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究槐颗粒对肝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114例行肝癌根治术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常规+槐颗粒治疗。对比两组生存及肿瘤复发转移情况、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清甲胎蛋白(AFP)、总胆红素(TB)、丙氨酸转氨酶(ALT)、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存活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75.93%,复发转移率8.33%低于对照组的2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EGF(413.54±21.05)pg/ml、AFP(356.32±25.36)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486.53±20.43)pg/ml、(415.69±21.3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B(18.63±1.34)μmol/L、ALT(52.78±5.32)U/L低于对照组的(21.66±1.25)μmol/L、(56.23±5.6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槐颗粒在防治肝癌术后肿瘤复发转移方面具有明显效果,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3.
《中华医学杂志》2022,(15):1057-1067
持续的脑脊液漏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还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 增加死亡风险。围手术期预防是脑脊液漏管理的重点;此外, 脑脊液漏早期准确诊断, 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为此, 国内神经外科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借鉴国内外指南及相关循证证据, 围绕脑脊液漏的诊治、预防等问题进行反复讨论, 通过改良德尔菲法征集专家建议, 形成临床共识推荐意见, 为临床医生脑脊液漏规范化管理提供科学及切实可行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慢性化脓性中炎的鼓室成形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80例慢性化脓性中炎患者按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进行鼓室成形术治疗,对照组进行传统乳突根治术治疗。结合随访,观察患者外道的形状变化情况、气骨导的变动情况、并发症是否产生、听力改善情况以及术腔和鼓膜是否复发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经过鼓室成形术治疗后总有效率可达84.5%,而进行传统乳突根治术治疗后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68.9%。观察组患者的干时间短,外道的形状变化正常率高,气骨导的变动范围较大;而对照组干时间长,外道的形状变化正常率较低,气骨导的变动范围较小。两组恢复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乳突根治术相比,鼓室成形术可以更迅速地对治疗起作用,术后可以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患者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邱氏"针夹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扬州市中医院针灸科及口腔科门诊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夹组和体针组,每组各30例。针夹组予"邱氏"针夹夹于相关穴治疗;体针组予毫针针刺听宫穴、下关穴等穴位进行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0 d。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关节活动度(ROM),比较2组患者疼痛程度及开口度方面的改善情况。 结果(1)治疗10 d后,针夹组VAS评分主要集中在0~1分占83.3%(25/30),其他评分段为≥7分者占3.3%(1/30),3~7分者占6.7%(2/30),1~3分者占6.7%(2/30);体针组VAS评分≥7分者占13.3%(4/30),3~7分 者占16.7%(5/30),1~3分者占10.0%(3/30),0~1分占60.0%(18/30),针夹组VAS评分0~1分段患者多于体针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4,P<0.05)。(2)治疗10 d后,针夹组ROM主要集中在3.4~3.9 cm者共占83.4%(25/30),≤3.0 cm者占13.3%(4/30),≤2.0 cm者占3.3%(1/30);体针组ROM 3.4~3.9 cm者占60.0%(18/30),≤3.0 cm者占26.7%(8/30),≤2.0 cm者占13.3%(4/30),针夹组ROM 3.4~3.9 cm患者多于体针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4,P<0.05)。(3)针夹组、体针组治疗10 d后治愈率分别为33.33%(10/30)、16.67%(5/30),夹针组高于体针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44,P<0.05)。针夹组、体针组治疗10 d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28/30)、86.67%(26/30),针夹组高于体针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P<0.05)。 结论"邱氏"针夹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有即刻镇痛和改善开口度的效果,具有疗效显著、无创伤、安全性高、简便易行等优点,对惧针患者尤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夹层法鼓膜成形术治疗鼓膜大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在2017年1月-2017年10月对18例患者的21侧鼓膜大穿孔进行内镜下夹层法鼓膜成形术,统计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鼓膜愈合情况,比较术前和术后的听力情况。结果21侧患平均手术时间(44.95±8.50)min,手术平均出血量(19.19±3.16)ml。19侧鼓膜完全愈合,鼓膜成形术成功率为90.48%;2侧鼓膜完全愈合后因真菌感染再次穿孔。术后6个月的平均气导听阈、平均气骨导差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夹层法鼓膜成形术治疗鼓膜大穿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疗效好的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突发性聋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60例突发性聋患者分成两组,均给予金纳多105 mg/d、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d,静脉滴注,甲钴胺0.5 mg/d,静脉推注。连续10 d。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d,连续3 d;观察组后骨膜下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ml)0.5 ml,1次/2 d,注射5次。观察临床疗效,比较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血清中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SOD较对照组明显增加,MDA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突发性聋临床疗效明显,能有效改善氧化应激水平,降低炎性因子,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19,(2)
目的研究短管兔草Lagotis brevituba Maxim的化学成分。方法短管兔草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柱和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二甲氧基苯甲醛(1)、3,4-二甲氧基苯丙酸(2)、阿魏酸甲酯(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木犀草素(5)、柯伊利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7)、4-p-香豆酸-O-α-D-吡喃葡萄糖苷(8)、4-p-香豆酸-O-β-D-吡喃葡萄糖苷(9)、6-O-[α-L-(3-3,4-二甲氧基肉桂酰)-吡喃鼠李糖基]-梓醇(10)。结论化合物2~4、8~10为首次从该属分离得到,化合物1~4、8~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