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313篇
  免费   11073篇
  国内免费   6300篇
耳鼻咽喉   1281篇
儿科学   1785篇
妇产科学   1487篇
基础医学   7446篇
口腔科学   1613篇
临床医学   38118篇
内科学   18174篇
皮肤病学   993篇
神经病学   5064篇
特种医学   625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8篇
外科学   13972篇
综合类   58361篇
预防医学   19028篇
眼科学   893篇
药学   24046篇
  335篇
中国医学   21021篇
肿瘤学   3674篇
  2024年   1102篇
  2023年   4541篇
  2022年   5204篇
  2021年   6934篇
  2020年   7379篇
  2019年   7607篇
  2018年   3144篇
  2017年   5423篇
  2016年   5502篇
  2015年   5910篇
  2014年   9687篇
  2013年   9093篇
  2012年   11480篇
  2011年   11990篇
  2010年   11252篇
  2009年   11155篇
  2008年   14527篇
  2007年   12525篇
  2006年   11778篇
  2005年   13229篇
  2004年   9959篇
  2003年   8703篇
  2002年   6496篇
  2001年   5415篇
  2000年   4046篇
  1999年   3301篇
  1998年   2561篇
  1997年   2358篇
  1996年   2227篇
  1995年   1989篇
  1994年   1645篇
  1993年   1162篇
  1992年   1018篇
  1991年   963篇
  1990年   811篇
  1989年   859篇
  1988年   167篇
  1987年   171篇
  1986年   123篇
  1985年   101篇
  1984年   67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背景:研究显示长期中等强度规律运动可以改善骨骼肌细胞线粒体电子呼吸链复合体酶的活性,从而提高其做功能力和抵抗疲劳能力。目的:探讨中等强度训练对大鼠骨骼肌内抗增殖蛋白及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安静对照组、中等强度训练组,每组16只。中等强度训练组的训练方案:第1周以10 m/min速度跑,每周6 d,每天10 min,坡度10°;第2周以15 m/min速度跑,每周6 d,每天增加10 min至60 min结束,坡度10°;第3-8周以15 m/min速度跑,每周6 d,每天60 min,坡度10°。末次实验后48 h处死大鼠,提取骨骼肌以及线粒体,检测线粒体呼吸控制率、ATP含量、活性氧水平、复合体V活性及PHB1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与安静对照组相比,中等强度训练组骨骼肌线粒体呼吸控制率显著性升高(P<0.001)、ATP含量显著性升高(P<0.05)、活性氧水平显著降低(P<0.001)、复合体V活性显著升高(P<0.05)、PHB1表达显著升高(P<0.01);②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经过8周中等强度训练后大鼠骨骼肌内PHB1的表达分别与ATP含量、复合体V活性呈正相关,与活性氧水平呈负相关;③结果表明,中等强度训练通过促进PHB1表达提高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维持线粒体膜结构,增强线粒体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STN)-深部脑刺激术(DBS)对帕金森病(PD)病人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STN-DBS治疗的65例PD的临床资料。术前、术后1年,采用第三版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Ⅲ)评估PD开关期运动症状;采用H-Y分期评估病情严重度;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焦虑情况;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情况;采用帕金森睡眠量表(PDSS)评估睡眠障碍情况;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采用帕金森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DQ39)测评生活质量。结果 术后1年,UPDRS-Ⅲ评分、H-Y分期、ADL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PDQ39评分、MoCA评分及MMSE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 STN-DBS能够显著改善PD病人运动症状、精神症状、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评价计算机辅助认知矫正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检索 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医药期刊库 等资源,收集计算机辅助认知矫正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 2020 年 9 月。采用 RavMan 5.3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共纳入文献 18 篇。Meta 分析显示,计算机辅 助认知矫正能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阳性症状 95%CI:-2.34~-0.03,P=0.04;阴性症状 95%CI:-2.98~-1.97,P< 0.01;一般精神病性症状 95%CI:-2.07~-1.25,P< 0.01;整体症状 95%CI: -6.59~-0.86,P=0.01),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功能(生活质量:95%CI:0.15~1.35,P=0.01;社会功能 95%CI:0.20~1.37,P< 0.01),但在改善人际关系和工作等方面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 学意义(人际关系 95%CI:-0.25~0.81,P=0.30;工作 95%CI:-0.62~0.18,P=0.28)。结论 计算机辅助 认知矫正对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社会功能有积极疗效,但对人际 关系与工作等的具体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索伴自杀未遂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特点。方法 2019 年1 月 至2020 年1 月招募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住院部11~18 岁的66 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 遂的患者(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组)及75 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不伴自杀未遂的患者(抑郁症不伴自杀未 遂组),通过张贴广告至社会及学校招募70 名健康儿童青少年(健康对照组)。采用贝克抑郁量表对病 例组进行抑郁严重程度评分;使用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3 组对象的家庭 一般情况及家庭功能的七个维度进行调查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 回归方法对儿童青 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组与抑郁症不伴 自杀未遂组贝克抑郁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00(28.00,42.00)比34.0(27.00,41.00),Z=1.310, P=0.190]。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组情感反应因子[18.00(15.00,19.50)分 比15.00(13.00,17.00),Z=-4.741,P< 0.01]、沟通因子[25.00(22.50,28.00)分比21.00(19.00,23.00)分, Z=-5.310,P< 0.01]、角色因子[31.00(28.00,34.00)分28.00(26.00,30.00)分,Z=-4.434,P< 0.01]、情 感介入因子[16.00(14.00,19.00)分比13.00(12.00,15.00)分,Z=-4.426,P< 0.01]、行为控制因子[22.00 (20.00,23.00)分比20.00(18.00,22.00)分,Z=-3.451,P=0.002]、问题解决因子[15.00(12.00,17.00)分比 13.00(12.00,14.50)分,Z=-3.404,P=0.002]、总体功能[32.00(27.00,35.00)分比25.00(23.00,28.00),Z= -5.337,P<0.001]。情感反应评分高(OR=1.150,95%CI:1.036~1.278,P=0.009)、家庭不和睦(OR=5.912, 95%CI:2.319~15.090,P< 0.01)、健康状况很差(OR=6.360,95%CI:1.964~20.594,P=0.002)、母亲本 科及以上学历(OR=5.392,95%CI:1.539~18.900,P=0.008)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 结论 抑郁伴自杀未遂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较差,且家庭功能差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出 现自杀未遂行为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95.
探索抑郁障碍的生物标志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眼动追踪技术主要用于研究抑郁症患者 的情绪调节、情绪信息处理和精神运动障碍。现主要综述探究性眼动、眼跳范式和自由观看范式三种 眼动追踪范式在抑郁症评估中的应用,及其临床实践中的可能价值,对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分析1例单增李斯特菌所致产后哺乳期腹泻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菌株的毒力基因携带及分子特征。方法 搜集病例的临床相关信息;采用选择性增菌和显色培养基分离单增李斯特菌,用VITEK- 2 COMPACT30 全自动细菌分析仪鉴定分离菌株,采用单增李斯特菌诊断血清对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及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进行分子分型,应用PCR检测毒力基因,并用E-test方法检测分离菌株对5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产后哺乳期患者食用甜瓜和冰箱冷藏的酸奶后引起不能自限的腹泻,检测结果证实病原为4b血清型、ST145序列型单增李斯特菌。分离菌株携带毒力基因plcB、act、hly、iap、prfA、inlA,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美罗培南、红霉素和复方磺胺均敏感。结论 单增李斯特菌引起的腹泻患者容易漏诊,加强孕妇等高危人群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对于单增李斯特菌病病人的及时治疗,预防不良预后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尤其对这一特殊型别单增李斯特菌在我国引起的病例感染应引起重视,其可能的感染来源和致病风险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7.
998.
目的:T细胞亚群的变化在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的几率。两组都定期测定各项免疫指标,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等各项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如果检测的各项指标提示免疫功能较之前下降,给予免疫增强剂治疗足够的疗程。结果:经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6%,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2%,可见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持续性血液透析后对照组患者的T细胞亚群减少幅度明显大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发现,给予免疫增强剂治疗后的患者T细胞亚群减少幅度小,在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并发肺部感染的比例下降,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9.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