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8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255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观察帕洛诺司琼注射液预防化疗引起呕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分层随机、双盲双模拟、自身交叉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入组149例应用顺铂或蒽环类方案的恶性肿瘤患者.全部入组患者分为中致吐性化疗组,即顺铂≤50 mg/m2或多柔比星≥40 mg/m2(或吡柔比星≥40 mg/m2或表柔比星≥60 mg/m2),高致吐性化疗组,即顺铂≥60 mg/m2.患者连续化疗2个周期,化疗前分别应用帕洛诺司琼和格拉司琼,如第1周期应用试验药物(帕洛诺司琼),则第2周期应用对照药物(格拉司琼),反之则相反.对比患者应用试验药物的化疗周期(试验组)与应用对照药物的化疗周期(对照组)急性和延迟性呕吐的完全控制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预防急性呕吐的完全控制率:中致吐性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0.72%、48.00%,高致吐性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5.76%、52.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153,P=0.695x2=0.924,P=0.337).预防延迟性呕吐的完全控制率:中致吐性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9.42% 、4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73,P=0.031);而高致吐性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37.29%、2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56,P=0.328).第24小时至第5天呕吐次数的比较:中致吐性试验组中位数0.0次、对照组1.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65,P=0.005).试验、对照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程度也较轻.结论 帕洛诺司琼预防中、高致吐性化疗引起的急性及延迟性呕吐疗效确切,特别是在预防延迟性呕吐方面,帕洛诺司琼优于格拉司琼,且帕洛诺司琼不良反应轻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2.
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临床评价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报告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评价方法及其初步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7年本治疗组伴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患者47例,其中男19例,女28例,男女比例为1∶1.5;年龄为34~72岁,平均50.5岁。入选条件:①明确诊断为脊髓型或神经根型\脊髓神经根混合型颈椎病。②均有交感神经症状。③患者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术中均切除后纵韧带。其中8例术前影像学显示有椎节不稳,其余患者未见明显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及颈椎不稳。交感神经症状包括: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心慌,记忆力下降,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或早搏等心电图异常,胃肠道症状,面部潮红,出汗等。交感神经症状评价采用20分评分法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评定。患者主观满意度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10~48个月随访,术前交感症状评分6.0分;术后2.8分;患者主观满意度19例为优,16例为良,8例为可,4例为差,有效率为87.5%。结论切除后纵韧带的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对交感神经症状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3.
L5椎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2岁。因腰部酸痛1年于2 0 0 3年10月19日入院。病史: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腰部酸痛,休息后好转,未到医院诊治。每个月都有近2~3次发作。无畏寒发热,无胸痛腹痛。1周前患者又出现类似症状,以夜间明显。在外院行CT检查示“L5左侧横突占位”。病程中患者无盗汗咯血,无体重下降。体检腰椎活动度正常。L4、5棘旁有轻压痛及叩击痛。无双下肢感觉、运动异常。X线检查示L5左半椎体及横突骨密度下降,横突膨胀性生长。CT扫描示:L5椎体左侧和左侧横突局部膨胀,骨皮质无明显破坏,内部可见少许钙化点,周围骨质轻度硬化,无明显骨…  相似文献   
94.
目的比较采用头颈胸石膏外固定和颈椎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下颈椎不稳屈曲骨折病人的治疗结果。方法对45例下颈椎不稳屈曲骨折患者随访2~3年,其中24例用头颈胸石膏外固定,21例行颈椎前路手术内固定;通过调查表格对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拍片检查患者骨折愈合及颈椎后突畸形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以及患者对治疗结果的满意程度没有明显的差异;骨折处均完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2.5周;外固定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20d,而手术组为14d;外固定组颈椎平均后突畸形的角度是12.6°,而前路手术组为4.2°,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治疗下颈椎不稳屈曲骨折患者,颈椎前路手术能更好的恢复脊柱的矢状位对线,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5.
USS椎弓根钉系统治疗下腰椎骨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报告后路短节段USS椎弓根螺钉治疗L3-5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992~2004年,共救治下腰椎骨折57例,其中21例采用USS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L3骨折12例,L4骨折8例,L5骨折1例。所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均为AO-USS创伤系统。术前、术后分别测量病变椎体高度、病变节段前凸角;CT片测量椎管占位率;以Frankel评分系统评价神经功能,以Charles等人的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手术时间90~150min,平均120min;出血量100~600mL,平均350mL;术前Frankel评分3.7分,术后4.5分;术前椎节高度为正常椎体的30%~60%,术后恢复至70%~100%,平均87%,术前腰椎前凸角35.2°±8.3°,术后38.3°±10.2°。患者离床下地时间3d~2周,恢复工作时间3~6周,随访3~30个月,平均15个月。结果优9例,良9例,可2例,差1例。结论采用USS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骨折,具有有效恢复椎节高度、腰椎前凸及椎管容积,有效防止后期出现腰痛及椎管狭窄症状,可早日下地活动及重返工作岗位等优点。  相似文献   
96.
选择创伤性下颈椎节段性不稳患者15例,施 行颈前路创伤节段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术。结果平均随访6.5个月,15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术后依据Odom评分标准,非常满意8例(53.3%),满意5例(33.3%),基本满意1例(6.7%)。总有效率93.3%,优良率86.6%。颈前路单节段融合加带锁钢板固定具有融合率高,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对颈椎生物力学影响小的优点,是治疗创伤性下颈椎节段性不稳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7.
刘×,男,17岁,机械工。住院日期:1990年3月19日。住院号122591。患者因畏寒伴持续性发热4天入院。入院前1周曾有双侧腮腺肿胀疼痛、咀嚼困难史,且伴低热。在外院服中药治疗3天,腮腺肿胀消失,体温恢复正常。4天前又突感畏寒,发热头痛,关节酸痛,次日出现右侧睾丸肿痛。在本院门诊治疗,给予青霉素、氟哌酸、庆大霉素等多种抗生素,体温未见下降,晚间高至40.5℃,遂以发热待查收住入院。  相似文献   
98.
颈椎前路减压颈椎椎体间融合器椎体间融合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颈椎椎体间融合器(BAK)用于颈椎前路减压后椎体间固定和融合效果。方法:采用BAK行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术后椎体间融合术64例。术后颈椎X线片及CT检查,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结果:随访6 ̄28个月,术后次日即下床活动,手术节段稳定,术后3 ̄6个月融合。结论:BAK颈椎椎体间固定融合技术使施术椎节立即稳定,手术安全简便,并且避免了自体植骨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可作为替代传  相似文献   
99.
Afterinterfacefixationwasappliedtospinesurgery,thethreadedfusioncage(TFC)firstintroducedbyCharlesDRay,wasmainlyusedforinstabilityofthelumbarspine1,2 PhysiciansbegantousetheTFCtechniqueforstabilizingthecervicalspinein1995Wefoundthatthecagehadalargesizeanda…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如何预防与治疗颈椎前路手术中出现的硬膜损伤。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0月—2015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2例颈椎前路手术中硬膜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行明胶海绵、生物蛋白胶封堵30例,皮下筋膜组织覆盖缺损处加明胶海绵、生物蛋白胶黏合加固42例。其中32例术后48 h切口引流200 m L/d,后续采用持续常压引流加弹力绷带适度绕颈环形加压的方法治疗;40例术后48 h切口引流200 m L/d,后续采用腰大池引流结合弹力绷带适度绕颈环形加压的方法治疗。术后常规卧床,预防感染,营养支持治疗。结果 32例持续常压引流的患者恢复至脑脊液漏停止的平均时间为6.4 d,40例腰大池引流的患者平均恢复时间为11.2 d。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显著改善,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发生。仅1例发生颈前脑脊液假性囊肿,经反复穿刺抽吸加腰大池引流无效,于术后半年行颈椎前路囊肿切除修补术后痊愈。结论充分的术前评估及熟练的手术技巧对于减少颈椎前路手术中硬膜损伤至关重要。对于已经形成的硬膜损伤,术中采取明胶海绵、生物蛋白胶封堵或皮下筋膜组织覆盖缺损处结合明胶海绵、生物蛋白胶黏合加固,再辅以术后伤口引流、腰大池引流等措施,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