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7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33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14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454篇
内科学   5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2篇
特种医学   246篇
外科学   1138篇
综合类   522篇
预防医学   7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8篇
  2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0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226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92.
93.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以自行合成的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材料研制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进一步比较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和髂骨块的三维运动稳定性,以评价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后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生物力学实验,于2003—08/11在南方医科大学全军及广东省重点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是利用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而成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提供(专利号为:(03236843.7)。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C1~T1节段,均分为3组:正常组、髂骨组及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组。方法:在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的C5与C6椎间盘处,行颈前路环锯减压后,髂骨组及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组分别置入自体髂骨和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正常组为完整结构标本,不予进行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利用测量系统测量3组颈椎节段间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等三维运动范围。结果:在椎间盘切除椎间置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后,在前屈、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的运动范围均较椎间置入髂骨组减少,较髂骨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后伸状态下椎间置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和髂骨置入物与正常组比较运动范围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后颈椎稳定性良好,置入椎间后较椎间置入髂骨稳定。  相似文献   
94.
张文涛  王岩  卢世璧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7914-7915,i001
目的:观察髌骨惯性脱位患者应用改良Madigan手术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1999-08/2003-04解放军总医院采用改良Madigan手术治疗髌骨习惯性脱位患者7例12膝,平均年龄31.7岁(19~55岁)。术后随访12~44个月(平均30.3个月),通过问卷调查患者满意率,并进行查体、x射线检查及并发症的观察。结果:手术后全部病例无脱位复发,恐惧试验等消失,Thumb征阴性,主观满意率11/12膝。1例患者对双膝手术的一侧仍感觉疼痛。并发症:伸膝启动阶段伸膝无力3例,经康复训练在术后1个月内2例恢复,另1例同时发生低位髌骨伸膝无力在术后半年恢复。结论:改良Madigan手术对髌骨习惯性脱位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主、客观效果均较满意。关节镜下膝关节外侧松解切口小、恢复快。但是对严重膝外翻的患者建议同时行髌腱止点移位或股骨髁上截骨等手术。  相似文献   
95.
关长勇  王继芳  张永刚 《中国临床康复》2004,8(8):1444-1445,T002
目的:以兔股骨下端包容性骨缺损为模型,植入纤维蛋白黏合剂(FS)黏合的冻干骨颗粒,观察其塑型能力和成骨的组织学过程,探讨FS对包容性植骨时冻干骨颗粒成骨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兔48只,在其双侧股骨外侧髁钻10mm深,直径5mm的骨洞为包容性植骨区,按随机数字方法随机给予以下4种处理:①植入FS黏合的冻干骨颗粒(FS+MB)。②单纯植入骨颗粒(MB)。③单纯植入FS。④空白对照。于术后1,2,4,8周分别进行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骨计量学分析。结果:X线发现术后1,2,4周,FS+MB组与单纯植入MB相比,植骨区周围出现较大的低密度透光带。肉眼观察:1-2周剖开标本时,单加骨颗粒组有颗粒散落,而FS+MB组颗粒成形良好。组织学观察发现植入FS者未见大量淋巴细胞,免疫反应弱,FS+MB组比MB组破骨及成骨较快。骨计量学分析FS+MB组比单加MB组新骨形成速度快,新生骨体积百分比大于MB组及空白和FS组,其中FS+MB组与MB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lt;0.01)。结论:FS能够提高骨颗粒的塑型能力,增强骨颗粒填充后的稳定性,加速骨颗粒间的血管化过程,提高冷冻干燥骨颗粒的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96.
目的:测量T4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的横纵径相关数据并探讨其意义。方法:12例随机成人胸椎,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23岁(19~28岁)。采用病例自身对照分组,即同一病例、同侧T4椎弓根与椎弓根-肋骨复合体对照。所用设备为GE公司Lightspeed16排螺旋CT,自T3至T5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参数:椎弓根横径、椎弓根-肋骨复合体横径、椎弓根纵径、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纵径、椎弓根-肋骨复合体重叠纵径。结果:T4椎弓根-肋骨复合体中的椎弓根与肋骨部分重叠,椎弓根横径与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的横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弓根纵径与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纵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弓根-肋骨复合体重叠纵径与椎弓根纵径或复合体纵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4椎弓根-肋骨复合体中椎弓根与肋骨是部分而非完全重叠,且椎弓根或复合体的纵径均不能等同于重叠纵径。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关节镜手术与非手术方法治疗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1年6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58例(58踝)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8例行关节镜手术(关节镜组),30例行常规保守治疗(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病程及骨关节炎分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手术前后参照Mazur等的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Tegner运动水平分级评定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关节镜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年,关节镜组平均1.5年,对照组平均1.6年。末次随访时,两组Mazur、VAS和Tegner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zur评分标准,关节镜组获优8例,良14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79%;对照组获优6例,良15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为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98,P=0.77)。关节镜组Outerbridge分级与Mazur评分无相关性(r=0.18,P=0.34)。结论关节镜手术及非手术方法治疗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均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8.
目的明确萎缩性骨不连组织中表达上调的数种微小RNA(micro RNA,miRNA)与其相应靶基因mRNA、蛋白在h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趋势和生物学功能。方法取自体髂骨植骨手术患者的髂骨骨髓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hBMSCs。取第4代hBMSCs以成骨诱导培养液诱导成骨分化,分别提取0、12 h,1、2、4、7、14 d时的细胞总RNA和蛋白,进行miRNA的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相应靶基因mRNA的qRT-PCR和蛋白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诱导hBMSCs成骨分化时,成骨性靶基因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 liver/bone/kidney,ALPL)、PDGF-α多肽(PDGF-αpolypeptide,PDGF-A)和BMP-2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多数时间点同对照(0 h)相比增加(BMP-2在12 h和1 d时下降),1~7 d变化最为显著。不同时间点的miRNA、靶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其中hsa-miRNA-149*和hsa-miRNA-654-5p miRN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各自靶基因ALPL和BMP-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总体上成负相关(P<0.05),hsa-miRNA-221与其靶基因PDGF-A的变化趋势无明显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诱导h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hsa-miRNA-149*和hsa-miRNA-654-5p对其相应靶基因ALPL和BMP-2的mRNA及蛋白存在密切调控关系。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皮节体感诱发电位(dermatom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DSEP)术中评价腰骶神经根减压效果的适用指标及其临床价值.方法:2011年5月~2011年12月对46例以感觉障碍为主诉,经查体、腰椎MRI及术前DSEP检查证实存在单侧腰骶神经根(L5或S1神经根)受压而接受神经根减压手术的患者进行术中DSEP监测,男34例,女12例;年龄20~63岁,平均41.2岁.其中L5神经根受累36例,S1神经根受累10例,MRI显示为旁侧型椎间盘突出或神经根管狭窄.记录并比较麻醉后至减压前及减压后受累神经根的P40潜伏期和波幅,术中结合自发肌电(EMG)监测相应节段神经支配肌肉,作为可能出现即时神经根医源性损伤的预警.术前、术后采用VAS评分和ODI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术前、术后的VAS及ODI评分.结果:术中自发EMG均未提示神经根医源性损伤.减压后32例患者潜伏期延长<0.1,14例潜伏期缩短,其中8例改善率≥0.1.根据潜伏期改善率分为三组:无改善组(改善率≤0)、改善组(0<改善率<0.1)以及明显改善组(改善率≥0.1),无改善组的VAS改善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明显改善组与改善组的VAS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三组之间的ODI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减压后所有患者P40波幅均无降低,其中明显改善(改善率≥0.5)37例,改善(0.3≤改善率<0.5)4例,无明显改善(改善率<0.3)5例,明显改善组术后VAS改善率显著性大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明显改善组和改善组的ODI改善率均显著性大于无明显改善组(P<0.05),而前两组之间的ODI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P40波幅改善率与VAS改善率和病程之间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对于病史较短且有典型相应皮区感觉症状的单侧腰骶神经根压迫患者,减压术中受累神经根DSEP P40波幅改善率可预示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可作为评估减压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对脊髓损伤患者在住院期间实施重建膀胱功能训练,提高截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方法:对我科63例截瘫患者分阶段,联合应用无菌间歇导尿、膀胱区脉短波及针灸治疗,为患者训练膀胱功能重建。结果:63例截瘫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情绪配合治疗,均在4周内恢复自主排尿。结论:重建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的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