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32篇
  免费   1034篇
  国内免费   438篇
耳鼻咽喉   49篇
儿科学   111篇
妇产科学   59篇
基础医学   502篇
口腔科学   66篇
临床医学   2816篇
内科学   278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378篇
特种医学   551篇
外科学   2427篇
综合类   6314篇
预防医学   1069篇
眼科学   154篇
药学   1999篇
  23篇
中国医学   12517篇
肿瘤学   78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327篇
  2022年   287篇
  2021年   443篇
  2020年   465篇
  2019年   434篇
  2018年   222篇
  2017年   458篇
  2016年   467篇
  2015年   590篇
  2014年   1325篇
  2013年   1219篇
  2012年   1624篇
  2011年   1743篇
  2010年   1666篇
  2009年   1477篇
  2008年   1565篇
  2007年   1497篇
  2006年   1314篇
  2005年   1383篇
  2004年   1379篇
  2003年   1362篇
  2002年   1169篇
  2001年   1097篇
  2000年   1027篇
  1999年   852篇
  1998年   705篇
  1997年   607篇
  1996年   585篇
  1995年   473篇
  1994年   408篇
  1993年   380篇
  1992年   244篇
  1991年   146篇
  1990年   140篇
  1989年   123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91.
目的比较外展上举推挤法和手牵足蹬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的疗效,探索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复位手法。方法 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肩关节前脱位患者123例,年龄19~82岁,其中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实验组60例)和B组(对照组60例)。实验组采用外展上举推挤复位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手牵足蹬复位法,余3例同时伴有其他部位损伤或特殊类型脱位而不能采用Hippocrates复位者为C组,直接采用外展上举推挤法。结果对照组60例成功复位56例,1例导致医源性外科颈骨折而最终改为手术治疗,3例复位不能而采用外展上举推挤法后成功复位;实验组共60例均完成良好复位。结论外展上举推挤法整复肩关节脱位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少,复位方法易掌握,尤其对Hippocrates法不能成功复位者仍能取得较好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92.
<正>1病例报道患者,女,26岁,因停经39+1周,阴道流液4+h于2014年5月5日23时入院。入院诊断:1 G2P0,39+1周宫内孕单活胎头位先兆临产。2胎膜早破。入院后于5月6日给予催产素引产,5月8日0:00时正式临产,12:20分宫口开全,12:45分以枕左前位顺娩一活女婴,立即给予缩宫素20 U肌肉注射,新生儿Apgar评分10分,出生体重2 950 g,身长50cm。13:00助产士在协助胎盘娩出时左手牵拉脐带,右手在腹部轻压子宫底时子宫体翻出脱出达阴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分析手法复位治疗骨折性肘关节脱位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0例行手法复位治疗的骨折性肘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并对其治疗1年后的治疗效果进行随访、统计,同时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手法复位治疗80例骨折性肘关节脱位患者,经观察12例患者符合治愈标准,68例患者好转,未见治疗无效病例,总有效率为100.0%;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表明,51例患者符合优秀标准,24例符合良好标准,3例患者符合可标准,2例符合差标准,优良率为93.75%。结论手法复位对骨折性肘关节脱位的治疗具有极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肌平衡三步手法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肌平衡三步手法治疗落枕患者76例,男39例,女37例。年龄16~52岁,中位数34岁。65例头部呈强迫体位歪向一侧。病程1~3 d,中位数2 d。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颈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落枕的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痊愈69例、好转7例。结论:采用肌平衡三步手法治疗落枕,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颈部功能活动的恢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研究探讨在治疗水平半规管性、后半规管性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中采用耳石移位手法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对10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根据眼震进行耳石移位手法治疗。对其1周、2个月预后恢复情况进行跟踪记录。结果:治疗后1周痊愈75例,改善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8.00%;2个月后痊愈88例,改善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00%。结论:在治疗BPPV中,采用耳石移位手法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广大医学工作者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保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后期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5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改良的Green-O’Brien腕关节评分选择评定为差(65分以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获得有效患者103例;采用中药熏洗辅以理筋手法治疗,7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复行功能评定,观察临床治疗效果。随访时间为治疗后1~3个月。结果:根据改良的Green-O’Brien评分评定疗效:优60例,良37例,可2例,差4例,优良率为94.2%。结论:中药熏洗配合理筋手法能有效改善桡骨远端骨折后期患者的功能障碍,根据适应证选择正确及时的治疗方法和康复训练为桡骨远端骨折后期功能障碍治疗的关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7.
<正>患者男,23岁,因右腹股沟难复性包块5个月于2009年5月21日入院。站立时包块明显,平卧数小时偶可消失,无疼痛,轻度酸胀不适。查体:立位时右腹股沟可见局部隆起,触诊可扪及3.5 cm×2.5 cm肿物,光滑完整,质地中等,无触痛,类似囊性,透光试验阳性,腹部加压或咳嗽时有轻度冲击感。平卧后包块不能自行还纳,手法复位略有缩小。B型超声检查示右腹股沟区3.2 cm×2.5 cm×2.0 cm低回声,边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比较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和使用丝线或锚钉于铰链侧固定椎板对C5神经根麻痹及再关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14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根据控制开门方式将患者分为铰链侧固定组(使用丝线或锚钉于铰链侧固定椎板)和开门侧固定组(使用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铰链侧固定组78例,男46例,女32例;年龄42~68岁,平均59岁。开门侧固定组64例,男41例,女23例;年龄44~71岁,平均57岁。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评定神经功能并计算改善率,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C5神经根麻痹情况,比较两组开门角度、颈椎曲度指数、脊髓后移及脊髓压迫程度等。结果 铰链侧固定组和开门侧固定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均超过12个月;两组患者均一期愈合。铰链侧固定组术后9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11.5%(9/78);微钛板开门侧固定组1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1.6%(1/6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铰链侧固定组开门角度及脊髓后移量大于微钛板开门侧固定组。10例C5神经根麻痹者的脊髓后移量为(3.97±1.19) mm,较无C5神经根麻痹者[(2.57±1.01) mm]高。铰链侧固定组和开门侧固定组术前(12.23%±3.70%和11.38%±4.29%)及术后1周(12.12%±3.77%和11.31%±4.35%)颈椎曲度指数无差异;术后12个月JOA评分[(12.35±1.09)分和(13.55±0.91)分]、JOA评分改善率(64.24%±9.49%和61.78%±11.48%)及脊髓受压程度(0.74%±0.71%和0.75%±0.67%)无差异。术后6个月CT示铰链侧固定组27%患者椎板开门角度丢失>10°,微钛板开门侧固定组开门角度无变化。结论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微钛板固定与使用丝线或锚钉固定控制开门角度相比,不影响神经功能恢复,但可降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及减少椎板开门角度丢失。  相似文献   
99.
目的:对比脊柱调衡手法与药物治疗对退变性脊柱侧凸症患者的疼痛及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 将38例退变性脊柱侧凸症患者采用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分为脊柱调衡手法组(手法组)和药物组。手法组20例, 其中男9例, 女11例, 年龄58~74岁, 平均(66.63±7.73)岁, 病程3~8个月, 平均(5.65±2.58)个月;采用脊柱调衡手法(依次循经理筋、松解痉挛、整骨扳拿、通络放松法)治疗, 时间30 min,1次/d,4 d为1疗程, 共9个疗程。药物组男8例, 女10例, 年龄57~70岁, 平均(63.51±6.61)岁, 病程3~5个月, 平均(4.82±1.43)个月;予口服塞来昔布加盐酸乙哌立松, 4 d为1疗程, 共 9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脊柱侧凸Cobb角及腰椎ODI评分。结果:治疗后, 手法组VAS评分5.38±0.99与药物组6.36±1.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8,P<0.05);手法组Cobb角(16.51±4.89)°与药物组(19.85±5.0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4,P<0.05);手法组腰椎ODI评分20.20±2.93与药物组26.01±3.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2,P<0.05).结论:采用脊柱调衡手法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症, 能够调整脊柱两侧的肌力平衡, 矫正脊柱冠状面失衡, 恢复脊柱正常序列, 减少和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 缓解腰腿痛症状, 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