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手术后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 ,而且使其内分泌、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变化 ,不利于术后康复。为探讨良好的术后镇痛方法 ,我们对 45例妇科手术患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术后镇痛 ,并对镇痛效果及患者的 T细胞亚群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妇科择期手术患者 45例 ,年龄46.2 7± 1 1 .34岁 ,ASA ~ 级。全部病例均无免疫疾病病史 ,近期未应用免疫抑制药物。将 45例随机分为 A、 B、 C三组 ,各 1 5例。三组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麻醉药物为 2 %盐酸利多卡因 (含 1 :2 0万肾上腺素 ) ;术前用药为阿托品 0 .5mg、…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Nav1.8反义寡核苷酸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Ⅰ组(CCI+生理盐水组);Ⅱ组(CCI+Nav1.8错义寡核苷酸45μg组);Ⅲ组(CCI+Nav1.8反义寡核苷酸45μg组);Ⅳ组(CCI+Nav1.8反义寡核苷酸90μg组)。按Bennett法制作CCI模型,CCI5d鞘内置管,CCI8d开始鞘内给药,每日给药2次,连续5d。于CCI前2d和CCI1、3、5、7、9、11、13d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CCI 14d取双侧L4-6背根神经节(DRG),测定钠通道Nav1.8mRNA的表达。结果与CCI前2d前比较,Ⅰ、Ⅱ组在CCI5~13d术侧机械痛阈降低,热痛阈缩短;Ⅲ组CCI5~13d术侧机械痛阈降低,CCI3.9d热痛阈缩短,Ⅳ组CCI5—9d术侧机械痛阈降低,CCI3~7d热痛阈缩短(P〈0.05或0.01)。与Ⅰ、Ⅱ组比较,Ⅲ、Ⅳ组CCI 11、13d术侧机械痛阈增加,热痛阈延长(P〈0.05或〈0.01)。CCI14dⅢ、Ⅳ组术侧DRG中Nayl.8mRNA表达低于Ⅰ、Ⅱ组(P〈0.01),Ⅳ组DRGNay1.8mRNA表达低于Ⅲ组(P〈0.01)。结论鞘内注射45、90μg/次Nayl.8反义寡核苷酸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有镇痛作用,90μg/次剂量效果较好,其机制是通过下调DRG中Nay1.8mRNA钠通道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93.
纤维环撕裂所致间盘源性腰痛占腰痛患者的39%,其诊断和治疗仍然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临床表现也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磁共振成像有助于发现间盘内破裂存在的证据。而有创的间盘造影则可以直接明确疼痛的原因,还可为纤维环撕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间盘内注射甾体类药物未证明能产生长期的疗效。对于严格选择的病例,间盘内电热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间盘内射频热凝治疗已经证实无效。交通支阻滞可抑制间盘疼痛信号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间盘细胞移植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间盘源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的疗效。方法对89例FBSS患者行髓核射频消融术,随访12个月观察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脊柱功能变化。结果术后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术后脊柱功能为优32例,良23例,差34例,优良率为61.8%;无1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经皮射频髓核消融术治疗FBSS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95.
硬膜外腔侧隐窝穿刺的研究   总被引:138,自引:4,他引:138  
目的:设计一种新进路,使消炎镇痛液更集中地作用于病变神经根,或将胶原酶直接注射到突出的椎间备用上而摆脱大型X线机的限制,更简便有效地治疗腰腿痛。方法:通过解剖学研究、腰椎X线摄片和CT摄片分析,设计邮经椎板外切迹或小关节内缘进路到达硬膜外脸侧隐并将其应用临床。根据感觉平面的测定,疗效的评定和部分病例穿刺过程中的CT扫描观察,确认该地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应用椎板外切迹进路行硬膜外腔侧隐穿刺17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曲马多预先给药对切口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4组(n=6),对照组(C组)仅给予麻醉及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 ml;切口痛组(I组)于术前30 min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 ml;曲马多1 mg/kg预先给药组(T1组)和曲马多10 mg/kg预先给药组(T10组)分别于术前30 min腹腔注射曲马多1、10 mg/kg.制备大鼠右后爪切口痛模型,T1组和T10组大鼠苏醒后采用累积疼痛评分法评定痛行为学,于术前30 min和术后2 h测定大鼠机械痛阈、热痛阈及右侧背根神经节NGF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I组、T1组术后2 h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累积疼痛评分升高,背根神经节NGF表达上调,T10组背根神经节NGF表达上调(P<0.05或0.01);与I组比较,T1组和T10组术后2 h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升高,累积疼痛评分降低,背根神经节NGF表达下调(P<0.05);与T1组比较,T10组术后2 h机械痛阚和热痛阈升高,累积疼痛评分降低(P<0.05或0.01),背根神经节N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曲马多1、10 mg/kg腹腔内预先给药均可下调切口痛大鼠背根神经节NGF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97.
吸入麻醉药被用作支气管扩张药已有多年,特别是氟烷已被推荐应用于对大量药物治疗无效的哮喘病。但由于它存在着威胁生命的致心律失常的危险,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本文报道3例大剂量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人,在气管内插管及肌松后病情继续恶化,但在应用安氟醚和异氟醚后却出现了明显的效果。例1.女性,27岁,因哮喘持续状态入院。用多种药物治疗均无效,呼吸越来越短促并进入嗜睡状态。立即给病人行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F_1O_20.5),并给安定,芬太尼及潘可罗宁维持镇静及肌松。但病情继续恶化,吸气压力峰值(PIP)大于60cmH_2O,动脉血气:pH7.16,PaCO_269mmHg,PaO_2149mmHg,此时利用麻醉机进行手法供氧,  相似文献   
98.
临床疼痛学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疼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任何人的一生都难免发生疼痛 ,其中疼痛较重又不能自行缓解而需要就医者约占全人群的 1 /1 0。有些疼痛患者因查不出疼痛原因 ,科室归属不清 ,或虽科室归属明确而无有效的治疗 ,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者 ,往往可产生轻生念头或采取自杀行为。因此 ,集中人力、物力、建立专门机构 ,研究疼痛的原因、诊断和治疗 ,是社会的迫切需要。美国于 2 0世纪 50年代 ,日本于 6 0年代 ,建立了疼痛门诊、疼痛科 ,疼痛临床研究中心 ,并在 1 973年建立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 1 999年 8月维也纳召开的第九届国际疼痛大会正式提出 ,疼…  相似文献   
99.
背景异氟烷和二氧化碳(carbondioxide,CO2)都能负性调节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活性,但经由的途径不同。异氟烷是一种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结合于甘氨酸靶点,而CO,通过细胞外酸化抑制NMDA受体通道。在大鼠体内异氟烷和CO2表现了最小肺泡有效浓度的加和,但是我们假定由于它们作用于不同靶点,体外抑制NMDA受体通道时并不能表现出加和性。方法NMDA受体由蛙卵母细胞表达,实验采用双电极电压钳技术。并分别检测在有CO2和无CO2时}f起NMDA应答的甘氨酸浓度。分别作出异氟烷、H+、CO2和氯胺酮的浓度一应答曲线,代表对NMDA的抑制作用,并用希尔方程计算出各自的EC50.结果如果NMDA产生的通道抑制效果在统计学上差异没有超过50%,可再加入含有1/2EC如的二联药物制剂。1/2EC50二联药物制剂降低了NMDA受体通道的部分基线,结果如下(平均值±SD,n=5—6卵母细胞/次):CO2+H+(51%±5%),CO2+异氟烷(54%±5%),H+异氟烷(51%±3%),CO2+氯胺酮(67%±8%),H+氯胺酮(64%±2%)。结论与我们之前的假定推断相反,CO,和异氟烷对NMDA受体的抑制作用有相加效应。可能的机制是,CO2酸化调节了NMDA受体的pH敏感环路,进而改变了GluNl亚基上甘氨酸靶点的亲和性。然而,氯胺酮既可以和CO,也可以与H+发挥协同作用抑制NMDA受体。药物作用的不同机制带来对受体的相加或协同作用。不能武断地通过相加作用判断麻醉剂分子机制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100.
超激光照射治疗急慢性疼痛的效果:315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国内生产的超激光疼痛治疗仪对急慢性疼痛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04-06/2005-03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治疗的急慢性疼痛患者315例,应用国产超激光疼痛治疗仪(红外偏振光治疗仪CZ-660I型)对痛点及相应的神经和神经节进行照射治疗,针对不同疼痛性疾病选用相应型治疗头照射,照射量为70%-100%输出,照射周期为照射2s,停2s,照射时间为20min,1次/d,7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1,2个月评估视觉模拟评分值(评分越高,疼痛越剧烈),以治疗后2个月与治疗前的差值来评估其疗效(视觉模拟评分差值〉6为显效;≤6,〉3为有效;≤3为无效)。结果:315例全部完成治疗进入结果分析。①经过平均8.3次照射,显效132例,有效136例,无效为47例,总有效率为85.1%。②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个月目测类比评分比较显示,肩周炎、膝骨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照射效果较佳,而疼痛性疾病合并糖尿病或糖尿病所致周围神经损害者,特别是神经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者,其照射效果往往较差或无效。③治疗过程中仅有2例出现照射部位轻度红斑,1d后自行消褪。结论:超激光照射治疗急慢性疼痛安全而有效,但对神经性疼痛效果差,应适时并用神经阻滞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