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8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检测脑供血不足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0例脑供血不足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同时检测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供血不足患者血清中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可能参与了脑供血不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对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诊断和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对不同病因所致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临床评定价值.方法 将120例急性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分为中枢性眩晕组70例和周围性眩晕组50例,分别行SSR检测评定,并与60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作对照.结果 中枢性眩晕组在急性发作期SSR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SSR总异常率为87.1%(61/70),与周围性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性眩晕组SSR总异常率为18.0%(9/50),潜伏期和波幅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出现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SSR检测评定可作为临床鉴别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对不同病因所致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临床评定价值.方法 将120例急性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分为中枢性眩晕组70例和周围性眩晕组50例,分别行SSR检测评定,并与60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作对照.结果 中枢性眩晕组在急性发作期SSR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SSR总异常率为87.1%(61/70),与周围性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性眩晕组SSR总异常率为18.0%(9/50),潜伏期和波幅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出现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SSR检测评定可作为临床鉴别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对不同病因所致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临床评定价值.方法 将120例急性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分为中枢性眩晕组70例和周围性眩晕组50例,分别行SSR检测评定,并与60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作对照.结果 中枢性眩晕组在急性发作期SSR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SSR总异常率为87.1%(61/70),与周围性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性眩晕组SSR总异常率为18.0%(9/50),潜伏期和波幅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出现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SSR检测评定可作为临床鉴别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5.
<正>脑面血管瘤病又称斯德奇-韦伯综合征(SWS),临床表现以眼部、皮肤及脑血管瘤为主的一种少见的散发性神经皮肤综合征,人群发病率在1/5万~1/2万[1]。我院收治SWS患者1例,采用叙事护理形式疏导,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人生态度,重新认识自我,获得心理健康,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20岁,未婚,中学文化,自由职业。确诊SWS17年,本次因“反复头痛伴左侧肢体无力6年,再发10小时”入院。既往有继发性癫痫、青光眼病史。患者步行入科,表情淡漠,询问病史时话语不多,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比较左乙拉西坦与丙戊酸钠分别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效果。方法 该院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难治性癫痫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予丙戊酸钠口服液治疗,观察组予左乙拉西坦片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疗效、认知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显效率30.2%(13/43)高于对照组的11.6%(5/43),不良反应发生率9.3%(4/43)低于对照组的25.6%(1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0、3.96,P <0.05)。治疗后观察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7,P <0.01)。结论 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难治性癫痫,可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后血清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浓度(PD- ECGF)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测定6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h内、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PD- ECGF浓度,同步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脑梗死的体积。结果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h内、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平均血清PD- ECGF浓度分别为(4080.62±1569.27)、(4386.03±1746.05)、(5473.24±2312.75)、(3365.72±1421.76)pg/ml,4个时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97,P<0.05),并均高于对照组(2687.92±950.60)pg/ml。相应时点的NIHSS评分分别为(6.35±4.09)、(6.25±4.45)、(5.42±4.44)、(4.68±4.49)分,4个时点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25,P>0.05)。发病后第3天脑梗死体积与血清PD- ECGF浓度无相关性(r=0.107,P>0.05),但与NIHSS评分具有相关性(r=0.619,P<0.05)。结论血清PD- ECGF浓度在脑梗死后即有升高,但浓度的高低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康复无关,与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相一致。  相似文献   
98.
癫痫心理共患病的发病率为无癫痫人群的2~3倍,但目前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单一的量表评估、视频脑电图或脑部影像学检查各有局限性,迫切需要新的和有效的筛查工具,以帮助及早发现和治疗。文章归纳常用量表、神经影像、视频脑电图、人工智能在癫痫心理共患病的评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左乙拉西坦治疗老年癫痫的疗效及对患者脑电图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癫痫患者80例,依据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治疗,治疗组在卡马西平基础上结合左乙拉西坦片治疗。两组治疗疗程24 w。统计两组治疗24 w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电图频段功率、癫痫发作次数、智力评估情况、炎性因子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脑电图α和β频段显著高于治疗前,而δ和θ频段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脑电图α和β频段显著高于对照组,而δ和θ频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癫痫发作次数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操作智商、语言智商和总智商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左乙拉西坦治疗老年癫痫...  相似文献   
100.
电刺激小脑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 :探讨电刺激小脑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10 8例脑梗死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电刺激小脑。采用简化Fugl 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10 8例患者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增加 (P <0 .0 1) ,手、腕运动功能积分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 <0 .0 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治疗前减少 2 0 %。结论 :常规神经药物治疗加电刺激小脑有利于提高脑梗死患者早期肢体综合性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