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28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86篇
预防医学   80篇
药学   110篇
  2篇
中国医学   331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地区淋病病原体奈瑟双球菌的不同基因分型及各基因型与耐药性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指纹图谱对78株分离自不同患者淋球菌菌株进行区分,从分子水平对淋球菌进行基因分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的基因分型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结果78株淋球菌分离株RAPD图谱上相似,但各菌株基因图谱之间有明显不同DNA多态性,可将菌株区分为Ⅰ、Ⅱ、Ⅲ三种基因分型,对此三种基因分型与A、B、C、D四种不同的耐药类型进行对应分析,发现耐药类型与基因型别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结论通过研究发现浦东地区淋球菌流行株有着不同的耐药特点及基因型别,耐药性与不同的基因分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2.
2008年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启动实施以来的10多年间,紧密围绕构建国家药物创新技术体系目标,为我国新药研发和公众用药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获得重大进展。药品监管科学是近十几年发展形成的前沿学科,受到世界科学界和管理界的重视。本文秉着中药监管科学发展与现实存在问题,需要理论创新、药物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和应用创新。中药监管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推进的9个监管科学行动计划之一。启动以中药临床为导向的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构建中药安全性和质量控制体系。作者认为通过监管科学研究,制定科学规范的中药质量标准和评价指导原则和技术指南,推进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特别是经典名方制剂品种示范研究,有利于中药产业健康科学发展。在本文中还结合当前的中药监管科学问题,加强药材和饮片的基础研究、中药注射剂质量疗效的再评价研究、经典名方的开发和简化申请的监管科学研究,提出监管科学研究顶层设计建议,制定技术原则与技术指南,有利于药典品种和市场产品的质量和临床有效性再评价。  相似文献   
83.
墨旱莲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疆  侯文彬  张铁军  韩英梅 《中草药》2008,39(6):814-816
目的 研究墨旱莲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溶剂法进行提取,硅胶、Sephadex LH-20等手段反复柱色谱分离、纯化,通过熔点、NMR等手段确定结构.结果 从其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醋酸乙酯以及正丁醇萃取部分共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2,2',5",2"-三噻吩-5-羧酸(Ⅰ)、α-谷甾醇(Ⅱ)、芹菜素(Ⅲ)、槲皮素(Ⅳ)、木犀草素(Ⅴ)、蟛蜞菊内酯(Ⅵ)、去甲蟛蜞菊内酯(Ⅶ)、旱莲苷C(Ⅷ)、木犀草苷(Ⅸ)、蒙花苷(Ⅹ).结论 化合物Ⅰ为一新天然产物,Ⅹ为首次从墨旱莲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索疏风解毒胶囊抗炎和免疫调节的网络调控机制。方法选取疏风解毒胶囊中的28个化合物为研究对象,依据反向药效团匹配方法预测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借助MAS 3.0生物分子功能软件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获得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信号通路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网络药理图。结果 28个化合物可通过127个靶点作用于112条通路,其中41个蛋白靶点和22条通路与抗炎和免疫调节相关,得到疏风解毒胶囊化合物-靶点-通路-病理过程网络图。结论疏风解毒胶囊通过作用于HRAS、MAP2K1、AKT1、MME和PTPN1等关键蛋白,干预了多个与抗炎和免疫调节相关的生物过程,初步揭示了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5.
中药汤剂(也称煎剂)是中医师最常用的中药复方剂型,也是中药历史上应用最久和最广的制剂。药材是饮片的原料,饮片是制备提取物、构成中医处方和中药制剂的原料,更体现了传承发展中药的重要性。基于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科学认识汤剂质量,提高药典饮片和中成药质量评价研究理论和方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策略。开展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临床应用为基础的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饮片和煎煮工艺的影响,形成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体系,既有利于确保中医处方用药的安全和疗效,也有利于认识标准汤剂在"药材-饮片-中成药"的质量及其标准的差异和价值,提升国家对中药饮片监管水平,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和有效;还有利于认识标准汤剂在中药饮片生产、中药配方颗粒及经典名方的传承研发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6.
对中药五味中苦味的中医药内涵,苦味药的来源及药用部位,苦味与四气、归经等药性理论及化学成分间的关系进行归纳与总结。并阐述电子舌等现代仿生技术在苦味表征中的运用,同时提出基于系统化学分离分析方法的苦味药物质基础拆分及化学表征思路。探讨苦味药物配伍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为苦味药性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
新形势下中药新药研发的思路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新药研发中的中药创新研发是中药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源泉,是关乎国计民生、解决临床重大疾病预防与治疗重大问题的关键途径。自1985年我国实行新药审评办法以来,中药新药研发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进展。2020年3月3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同年10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对中药新药研发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展示了新的发展机遇。基于中药新药的临床需求和市场环境以及新的中药注册要求,针对中药创新研发及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关键瓶颈问题,提出新形势下中药新药研发的总体思路、研发策略和技术路径,以期为新形势下的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
<正> 决明子为常用中药,具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的作用。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为豆科植物钝叶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和小决明C.tora L.的种子。据中国药典1990年版,《中药志Ⅲ》,《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等记载,种皮纹饰为两种决明子的重要鉴别性状,即种子表面具斜向线形凹纹者是钝叶决明,具宽带者是小决明。但在我们的工作中发现并非如此,故有必要进行订正。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葛根素注射液对骨质疏松性大鼠下颌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建立WIST-AR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后再在大鼠右侧下颌骨体部造成颊舌侧贯通的不完全性骨折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下颌骨骨折组(A),去势+下颌骨骨折+葛根素治疗组(B)和去势+下颌骨骨折+盐水对照组(C),骨折后B、C两组分别于腹腔注射葛根素注射液和盐水。于术后第1周、2周、3周和4周将每组大鼠分别随机抽取5只处死,并取右侧下颌骨,用X线片检查骨折愈合情况并测量骨折愈合处骨密度值和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在第3周后平均骨密度分析显示B组骨折愈合处平均骨密度值均高于C组(P<0.05);差异随着愈合时间的延长而显著;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C组骨折愈合明显延迟于B组。A组和B组差别不明显。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可加快骨生长,促进骨密度增加和骨质疏松性大鼠下颌骨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90.
球面对称设计优选白芍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玉婷  高展  张铁军  葛志强 《中草药》2008,39(7):1021-1022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其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功效,用于头痛眩晕,肋痛,腹痛,四肢痉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等[1].芍药苷是自芍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镇静、解痉、抗炎、抗应激性溃疡等功效.白芍中芍药苷的提取工艺目前文献报道多采用水提或者醇提,主要采用正交设计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中药提取条件优化最常采用试验设计方法有正交设计、因子分析设计、均匀设计等.正交设计仅对已有因素的已有水平进行判断;均匀设计因其试验次数太少,试验精度不够,并且也只能对已有的因素水平作判断;因子分析设计的试验次数太多而费时费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