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药学   39篇
中国医学   3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正>药物引起的过敏/类过敏反应是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传统的过敏/类过敏反应评价方法多选用豚鼠,通过考察给药后豚鼠出现的喷嚏、抓鼻、呼吸困难、抽搐昏倒或死亡等现象,以判断药物是否可以引起过敏/类过敏反应[1],存在实验周期性长、灵敏度低、误差大等缺点。大量研究表明[2],  相似文献   
82.
丰博  王金磊  庄朋伟  刘丹  佟永领  张艳军 《中草药》2015,46(16):2445-2448
目的考察舒脑欣滴丸单独或与华法林钠联合应用时抗凝血作用及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采用比浊法,体外测定对照组和舒脑欣滴丸低、高剂量(4.54、22.70 mg/mL)组的血小板聚集率;体内实验设对照组。舒脑欣滴丸低、高剂量(45.36、90.72 mg/kg)组,华法林钠(临床等效剂量0.4 mg/kg)组,联合给药低、高剂量(舒脑欣滴丸45.36、90.72 mg/kg+华法林钠0.4 mg/kg)组。大鼠ig给予舒脑欣滴丸及华法林钠3 d,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小板,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分离血清利用半自动凝血仪测定实验各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舒脑欣滴丸体外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体内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随剂量的增大而略有增加。并且舒脑欣滴丸可以显著延长APTT、PT和TT;与单独用药组比较。联合给药组对血小板聚集作用影响不明显,但可显著延长大鼠APTT、PT和TT。结论舒脑欣滴丸具有一定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作用;与华法林钠联用能够协同增强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对大鼠糖尿病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恢复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索丹参多酚酸治疗糖尿病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00~220 g,按60 mg·kg-1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溶液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和丹参多酚酸治疗组,每组6只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丹参多酚酸治疗组于再灌注3 h后尾静脉注射(21 mg·kg-1),每日1次,连续给药14 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脑组织中相关基因表达。结果:糖尿病大鼠脑卒中14 d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表达的基因有67条,其中有41条基因上调,26条基因下调(P≤0.05,倍数变化(FC)≥2.0;丹参多酚酸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表达的基因有64条,其中有45条基因上调,19条基因下调P≤0.05,FC≥2.0。结论:丹参多酚酸对糖尿病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基因表达具有调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糖尿病脑卒中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84.
目的考察丹酚酸B鼻腔给药后在大鼠海马组织的分布及鼻腔给药对脑缺血损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鼻腔给药后不同时间大鼠海马组织丹酚酸B的浓度;采用四动脉结扎法复制大鼠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酚酸B鼻腔给药组,于脑缺血后1周开始给药,每天1次,连续3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方法,考察丹酚酸B鼻腔给药对脑缺血损伤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采用甲酚紫(尼氏)染色法,考察丹酚酸B鼻腔给药对脑缺血损伤大鼠海马区形态学特征的影响。采用BrdU标记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考察丹酚酸B鼻腔给药对脑缺血损伤大鼠海马区新生神经细胞存活的影响。结果脑内药物浓度测定结果显示丹酚酸B鼻腔给药可在海马组织有一定分布,其峰浓度(C_(max))为(2.47±0.55)μg/g,曲线下面积(AUC)为(336.4±73.0)μg·min/g;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丹酚酸B鼻腔给药可以降低脑缺血损伤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延长脑缺血损伤大鼠在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P0.05),增加脑缺血损伤大鼠跨越原平台次数(P0.05)。形态学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层数减少,锥体细胞数目明显减少,且排列不规则;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B鼻腔给药组海马形态结构清晰,神经细胞排列较规则,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BrdU标记结果显示脑缺血损伤稳定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BrdU阳性细胞数目无明显变化,但丹酚酸B鼻腔给药组BrdU阳性细胞数目显著增多(P0.01)。结论丹酚酸B鼻腔给药可在海马组织有一定的药物分布,可以明显改善脑缺血损伤导致的学习记忆能力,这种作用可能与直接促进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85.
目的研究氧化白藜芦醇对酪氨酸酶抑制的作用机制。方法将N-乙酰-L-酪氨酸代替酪氨酸作为底物,HPLC动态监测氧化白藜芦醇对酶催化生成多巴醌的影响;将对苯醌代替多巴醌,HPLC动态监测其对非酶催化生成多巴色素的影响;分别以左旋酪氨酸和左旋多巴为底物,在pH 6.8的磷酸盐缓冲体系反应后测定475 nm吸光度值,研究氧化白藜芦醇对酪氨酸酶催化反应进程和酶活性抑制的影响,计算酶的抑制动力学参数。结果氧化白藜芦醇对酪氨酸酶催化过程有抑制作用,对非酶催化过程有促进作用。对酪氨酸酶单酚酶、二酚酶均有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48μmol/L、0.020 mmol/L。结论氧化白藜芦醇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类型为可逆抑制中的非竞争性抑制。  相似文献   
86.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神经干细胞的不同分裂模式,决定了脑内多样化的神经细胞类型.一般认为神经干细胞的分裂模式有两种:一种为对称分裂,即一个母细胞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均保持干细胞特性;另一种是不对称分裂,即一个子细胞保持了干细胞的基因型和表型,另一个子细胞产生新的细胞类型特性[1].不对称分裂是产生细胞命运多样性的首要的机制,对称分裂是细胞不断增殖的重要方式[2].近年,神经于细胞的成体神经再生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成体动物脑内神经干细胞的数目有限,神经损伤后不足以达到自我修复的效果,如果可以有效地调控神经干细胞对称分裂和不对称分裂模式转换,既可以在神经系统损伤的早期快速增加神经干细胞的数目,使其具有充足的数量用以替代、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又可以适时的诱导其向特定神经细胞分化,对损伤后神经结构和功能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3].  相似文献   
87.
目的 利用实时细胞分析(RTCA)Cardio系统,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及整体动物实验评价速效救心丸抗心律失常作用。方法 培养原代大鼠乳鼠心肌细胞,接种于E-Plate Cardio 96,分析3 600/孔、20 000/孔以及90 000/孔接种浓度心肌细胞的细胞指数(CI)和搏动图形;MTT法检测速效救心丸(10、20、40、80、160 μg/mL)对原代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考察速效救心丸(160 μg/mL)对乌头碱(8 μmol/L)诱发心律失常的心肌细胞搏动频率、搏动幅度的影响;舌下iv乌头碱50 μg/kg制备大鼠心律失常模型,利用八导生理记录仪观察速效救心丸(54、270 mg/kg)对Ⅱ导联心电图的影响。结果 20 000/孔为最佳接种浓度,CI值在观察时间内成对数生长,细胞形成同步搏动,波形正常且持续时间长;在10~160μg/mL浓度范围内,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细胞活力均没有明显影响。RTCA Cardio系统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速效救心丸能显著降低心肌细胞搏动速率(P<0.01)、显著增加心肌细胞的搏动幅度(P<0.01)。动物实验发现,速效救心丸能有效对抗乌头碱诱导的心律失常、改善乌头碱对实验动物RR间期的抑制作用和对心率的促进作用、降低乌头碱诱导的室颤发生率(P<0.01、0.001)。结论 RTCA Cardio系统能实现对心肌细胞的实时监测,可以检测心肌细胞的搏动情况;速效救心丸能有效对抗乌头碱诱导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发现新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但这些化合物最终成为药品到上市销售是一个周期长、操作复杂、资金投入大且失败率很高的过程。因此,寻找能够确切、快速、敏感反映外源性化合物对生物体毒性作用的安全性评价模型已成为现代药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不断涌现出应用各种先进的生物学手段及平台进行药物毒性评价的方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毒理学药物毒性评价的缺点,不仅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及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药物毒性预测及潜在毒性评价方法进行综述,并对其在中药安全性评价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9.
边育红  庄朋伟  王丽  周慧芳  张艳军 《中草药》2011,42(12):2379-238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发现新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但这些化合物最终成为药品到上市销售是一个周期长、操作复杂、资金投入大且失败率很高的过程.因此,寻找能够确切、快速、敏感反映外源性化合物对生物体毒性作用的安全性评价模型已成为现代药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不断涌现出应用各种先进的生物学手段及平台进行药物毒性评价的方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毒理学药物毒性评价的缺点,不仅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及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药物毒性预测及潜在毒性评价方法进行综述,并对其在中药安全性评价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0.
目的 考察玄归滴丸对乙醇致大鼠急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西咪替丁(50 mg/kg)组和玄归滴丸低、中、高剂量(50、100、200 mg/kg,分别为临床等效剂量的2、4、8倍)组。给药组ig给予相应的受试药物,对照组及模型组ig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连续7 d,除了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ig无水乙醇制备乙醇型胃溃疡模型。造模1 h后处死大鼠,取胃组织进行大体形态观察,并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形态变化;试剂盒法检测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和解痉多肽(SP)含量。结果 玄归滴丸组的胃黏膜损伤程度、病理变化与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与模型组比较,玄归滴丸中剂量组SOD和低、中剂量组MPO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0.01);中剂量组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各剂量组TNF-α水平呈降低趋势;低剂量组PGE2含量显著升高(P<0.05);高剂量组SP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玄归滴丸对乙醇致急性胃溃疡实验大鼠的胃黏膜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