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4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一个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的DSRAD基因突变;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1例家系调查及其病因研究;新生儿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残留性多指症;着色性干皮病合并基底鳞状细胞癌一例;  相似文献   
82.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包括一组疾患,均为遗传性,其临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皮肤脆性增加,轻微创伤后就发生水疱,因此称为机械性大疱疾患。初生婴儿显性遗传型发病率为1:5000,  相似文献   
83.
患者,女,17岁。口腔糜烂及全身多发水疱1年余。组织病理示表皮下水疱,DIF示基底膜线状IgG沉积,盐裂IIF示循环抗体IgG真皮侧阳性,血清学检查VII胶原抗体阳性。确诊为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给予泼尼松20 mg/d,氨苯砜100 mg/d治疗一周,水疱明显消退。目前仍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84.
临床资料患者女,46岁。双下肢起疹伴瘙痒25年。患者25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起红色丘疹,伴瘙痒,偶有水疱。病情迁延不愈,皮损渐增多。该患者曾在多家医院诊疗,先后被诊断为结节性痒疹、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皮肤淀粉样变,给予多种治疗,无明显疗效,遂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85.
张黎 《当代护士》2018,(1):162-163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组少见的多基因遗传性水疱样皮肤疾病,发生率为2/10万活产儿,一般分为3型:单纯型、营养不良型和交界型。其主要特征为皮肤受压或摩擦后即可引起大疱,被归于机械性大疱病,皮损易发生在受外力影响的部位,如四肢关节等处。临床表现变异性大,内脏器官可受累。伤口修复后可遗留皮肤损害和结痂。单纯型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  相似文献   
86.
儿童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种基因突变所致的少见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多种类型,表现以磨擦部位为主全身反复起水疱、大疱、血疱,继而发生糜烂、继发感染、粟丘疹、疤痕和甲营养不良等。2005年7月-2008年6月我院共收治15例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7.
患者男,17岁。因双大趾甲板变形、渐累及其他趾甲7年,双小腿、上臂、上胸背部相继发生结节、水疱、糜烂、剧痒5年余,夏重冬轻反复加重。曾在外院按大疱性痒疹、结节性痒疹等治疗均无效,于2008年8月16日来本科门诊求治。曾于2岁时右膝部摔伤后缝合2针,伤口一直不愈合,用多种抗炎药物治疗无效,直到7岁时才愈合,留有色素沉着斑。10岁时右足背烫伤起疱、糜烂,经多种治疗至3个月后才愈合。家族中无同病患者,追询3代人中无近亲结婚史。  相似文献   
88.
1例50岁男性患者因感冒、发热口服头孢氨苄胶囊0.25 g,3次/d和安乃近片0.5 g,3次/d治疗,服药后体温降至正常.次日,患者全身皮肤出现红斑、皮疹、瘙痒,继而出现水疱伴灼痛,并再次发热,高达40℃.入院后查体见面部、躯干及四肢有红斑及水疱,皮损面积达体表50%,结膜重度充血.实验室检查:WBC 18.9×109/L,N 0.78,L 0.12,M 0.10,ALT 74 U/L.诊断为中毒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立即停用头孢氨苄和安乃近,给予地塞米松、酮替芬,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甘草酸二铵治疗.5 d后皮损有所好转,体温降至38.5℃.入院第6天,患者因发热再次服用安乃近0.5 g,2次/d,红斑再次加重.立即停药,再行抗过敏等治疗.10 d后皮肤症状消褪.  相似文献   
89.
患者,女,23岁,因自幼双下肢出现丘疹、水疱就医。病史:13岁时无明显诱因开始双下肢瘙痒,逐渐出现水疱及血疱,最后水疱连成斑块。冬季轻夏季重,反复发作。家族史:患者的祖母和父亲约50岁时出现类似病史,症状稍轻。患者的姑姑12岁又出现同样症状,多次求医无治愈史。家族成员均否认化学物质接触史。  相似文献   
90.
摘要: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种由于人体Ⅶ型胶原基因突变或缺失所引起的遗传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创伤诱发的水疱和瘢痕,并发症以恶性鳞状细胞癌多见,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对该病分子发病机制及Ⅶ型胶原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许多学者提出了组织工程化皮肤替代物治疗、细胞治疗以及基因治疗和重组人类Ⅶ型胶原蛋白治疗等方法,已成为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治疗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