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81.
目的:总结经皮穿肝内门静脉途径溶栓术对门静脉血栓的治疗价值。方法:21例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术前经CT或磁共振(MR)门静脉血管成像检查明确诊断,在入院12~36h内接受经皮穿肝门静脉血栓溶栓术,予尿激酶经导管持续灌注溶栓,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每8~24h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了解栓子情况,调整导管位置。治疗期间密切随访患者凝血功能状态,严密观察患者症状体征,适时调整药物剂量。结果:21例患者中死亡2例,另外19例中有4例患者在经皮穿肝途径进入门静脉后造影显示大量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丛,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途径穿肝内门静脉,放置支架分流后行溶栓治疗;有2例患者在选择行TIPS途径溶栓穿刺失败后改行经皮直接穿刺肝内门静脉途径溶栓。19例患者溶栓24~120h后,腹痛、腹胀等症状均有明显缓解,门静脉血流均获得了部分性再通。19例患者中有2例因再次门静脉血栓形成并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而入院,成功地接受了2次溶栓治疗;其余患者未再有腹痛、腹胀等症状。DSA随访2例,CT或MR随访17例,门静脉血栓完全消失2例;血栓减少,门静脉血流复通9例;门静脉主干周围侧支循环形成8例。结论:经皮穿肝内门静脉途径溶栓术是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的有效手段,根据不同病例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路径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2.
原发性肝癌致下腔静脉梗阻的介入性开通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引起的下腔静脉恶性梗阻Z形自膨式腔内支架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46例原发性肝癌所致下腔静脉恶性梗阻患者采用Z形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治疗。术前对患者行CT或MRI查了解下腔静脉梗阻情况及临床梗阻症状。放置支架前后分别行下腔静脉造影,测量梗阻段两端压力差。术后每1~2个月行下腔静脉造影或CT检查随访支架通常情况。结果:46例患者梗阻下腔静脉均开通成功,手术成功率100%(46/46)。2例患者因梗阻段超过10cm而置入2个支架,其余均置入1个支架。开通前后下腔静脉压由术前2.4±0.5kPa降至0.6±0.12kPa。经t检验,开通前后下腔静脉狭窄端压力变化具有非常显著差异(t=3.135,P〈0.05)。术后1~5天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10个月,4例患者出现下腔静脉再狭窄,支架通畅率为91.3%(42/46)。结论:置入Z形自膨式金属支架,是对原发性肝癌引起的下腔静脉梗阻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3.
兔门静脉主干内植入连续排列~(125)I粒子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兔门静脉腔内植入连续排列125I粒子条的安全性.方法 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并编号,包括实验组(T组)和对照组(C组).实验组动物将封装在导管内连续排列的3粒125I粒子条经开腹、穿刺,悬挂固定在门静脉主干内壁.对照组仅开腹门静脉作荷包缝合.术后14、28、60和120 d分别抽血标本并行CT检查和直接门静脉造影.实验组、对照组在14、28和60 d造影后分别处死2只动物;120 d时处死剩余动物.收取门静脉主干,邻近肝、肠等组织及远处肝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 实验组动物未发现125I粒子辐射相关的呕吐、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及死亡.MDCT及DSA均显示门静脉血流通畅.病理大体标本未显示门静脉穿孔,狭窄及血栓形成,植入粒子条与管壁无粘连.实验组镜下见血管内皮细胞坏死、脱落,中膜及外膜无改变.临近125I粒子旁肝细胞坏死明显,肝右叶下角及十二指肠组织无异常.两组间血常规及肝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排列125I粒子条兔门静脉管腔内植入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4.
经血管腔内治疗21例内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内脏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总结经血管腔内治疗21例内脏动脉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23~72岁(平均49岁);真性动脉瘤17例,假性动脉瘤9例(医源性8例,创伤后1例);瘤体位于脾动脉10例,肝动脉7例。肾动脉4例,肠系膜动脉3例,胃左动脉1例,腹腔动脉1例。17例行经导管动脉瘤体栓塞术+载瘤动脉栓塞术;4例行覆膜支架植入术;1例联合行动脉瘤体栓塞术+支架植入术;3例瘤体直径〈2cm的动脉瘤未干预。结果:21饲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除2例出现轻度脾梗死症状外,未见明显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5~42个月(平均19.1个月)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复发或增大;支架内及分支动脉血流均保持通畅;3例未干预动脉瘤者未见动脉瘤增大及相关并发症。结论:经血管腔内栓塞或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内脏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5.
下腔静脉恶性梗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评价采用国产金属Z形自膨胀式支架治疗下腔静脉恶性梗阻的疗效。方法78例晚期肝癌伴有下腔静脉梗阻的患者入选本研究 ,其中原发性肝癌 6 6例、转移性肝癌 12例 ,患者中男 6 6例、女 12例 ,平均年龄 (5 0 45± 11 81)岁 (年龄范围 2 0~ 78岁 )。术前所有患者均行CT、MRI或彩色超声 (以下简称彩超 )检查 ,提示下腔静脉梗阻存在 ,同时对患者的梗阻症状进行记分。经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狭窄及其程度 ,并在狭窄段放置国产金属Z形自膨胀式支架。术前、术后分别对患者下腔静脉狭窄段内径、患者的梗阻症状积分进行比较 ,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秩和检验。术后每 2个月采用CT、彩超或下腔静脉造影对患者下腔静脉的通畅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78例患者下腔静脉狭窄段长度为 1 5~ 18 5cm(中位值为 7 2cm) ,共 94个支架放置于患者下腔静脉狭窄段内 ,体内支架长度为7 5~ 2 0 0cm(中位值为 10 0cm)。支架释放成功率为 98%。除 1例患者于术后第 2天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外 ,其余患者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下腔静脉狭窄段内径由术前 0~ 0 5cm(中位值为 0 2cm)扩张至术后 0 3~ 1 6cm(中位值为 1 0cm) (Z =- 5 4 36 5 ,P <0 0 0 0 1) ,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患者梗阻症状积分由术前的 4~ 5分 (中位值  相似文献   
86.
 目的 分析碘-125(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患者的长期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对从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腔内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的126例MOJ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支架通畅率、并发症及预后因素。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结果 120例患者纳入研究,均成功植入125I粒子条及胆道金属支架。中位随访时间为373.5(8~1 527)天。中位OS为370.0天(95% CI:319.6~420.4)。3、6、12及24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78%、53%及19%。中位支架通畅期为322.0天(95% CI:237.0~407.0),3、6、12及24个月的累积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1%、73%、46%及16%。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接受进一步治疗与否(P<0.001)是OS的预后因素。结论 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是治疗MOJ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接受进一步治疗的患者具有更长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栓塞肿瘤肝外侧支动脉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原发肝癌介入治疗,其中采用TACE联合栓塞肿瘤肝外侧支动脉40例(A组),只接受单纯肝动脉TACE 39例(B组),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近期甲胎蛋白(AFP)及肿瘤变化,随访生存时间.统计学分析采用PASWl 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手术前后数据之间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采用Kaplan-Meier计算中位生存期;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B两组6个月时AFP下降(例)27/32对比20/33,x2=4.580,P=0.039.肿瘤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时反应(CR +PR +SD)情况为35/40对比32/39,x2=0.458,P=0.518;32/38对比23/37,x2=4.653,P=0.029.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A组为6 ~56个月,平均(24.85 ±11.68)个月,B组为6~48个月,平均(17.46±6.56)个月,f=3.048,P=0.004.结论 TACE联合栓塞肿瘤肝外侧支动脉较单纯肝动脉TACE疗效明显优,肝外侧支动脉是影响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重要因素,采取规范、综合措施,积极预防、治疗原发性肝癌肝外侧支动脉,可提高原发性肝癌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8.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老年(年龄〉65岁)不适宜手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影响其疗效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采用以TACE为主的综合性介入治疗的老年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随访资料。介入治疗方案为FUDR500~750mg,CDDP40~60mg、MMC20mg/EADM30~50mg+超液化乙碘油5~20ml,其中46例采用MMC10~20mg/EADM40~60mg+超液化乙碘油。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原因,计算患者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60个月生存率。选取15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96例患者TACE治疗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和60个月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7%、71.9%、38.2%、30.5%、23.8%,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2)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意义的预后因素为肝功能分级、临床分期、肿瘤个数、肿瘤最大径、门静脉癌栓、动静脉瘘、肿瘤缩小程度、有无转移、有无合并症;(3)多因素分析显示有意义的预后因素为肿瘤个数、肿瘤最大径、门静脉癌栓、动静脉瘘、有无合并症。结论除肿瘤因素、肝功能状况等影响老年肝癌患者TACE治疗长期生存率外,合并症亦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因素。有效预防和治疗合并症可进一步提高老年肝癌患者TACE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89.
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总结良性病变所致门静脉海绵样变(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 vein,CTPV)介入治疗的经验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12年24例在我科行介入治疗的CTPV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发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黑便或腹痛等临床症状。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S)联合置管局部溶栓14例,单纯TIPSS治疗或联合冠状静脉栓塞术2例,经皮穿刺脾静脉途径门静球主干囊扩张联合TIPSS治疗1例,经皮肝穿门静脉球囊扩张2例,经皮肝穿门静脉支架植入或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术2例,脾动脉部分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2例。介入手术中途停止治疗1例。随访2个月~6年,观察门静脉及分流道通畅情况并随访上消化道出血及腹痛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内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2年及3年因TIPSS分流道狭窄或闭塞发生再次上消化道出血,行分流道修正术。1例行PSE于术后2年因上消化道出血转外科行脾切除加门奇静脉断流术;1例因无法开通闭塞的门静脉转外科行门奇静脉断流术联合分流;余所有患者未再出血或腹痛发生,门静脉或分流道通畅。结论 介入手术是一种对CTPV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介入手术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总结采用经皮穿肝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及经PTCD途径逆行建立输送通道置放十二指肠支架治疗胰头癌、十二指肠乳头癌伴发胆道梗阻及十二指肠梗阻的体会,评价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3例高龄女性患者,年龄88~92岁,CT、MRI或胃镜检查诊断为胰头癌胆道梗阻2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例。3例患者均接受了PTCD术,其中2例患者在胆道内置放金属内支架,1例患者置放外引流导管。3例患者均在PTCD术后2.5~4个月出现十二指肠道梗阻。经PTCD途径逆行插入导丝,再经食管从口腔拉出,用作辅助导丝,在辅助导丝支撑下建立输送通道,通过支架输送系统置放支架。结果 3例患者支架置入后能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3例患者分别随访29、28、7个月,支架通畅,患者全身状况好。结论 联合采用PTCD及经PTCD途径逆行建立输送通道置放十二指肠支架治疗低位十二指肠梗阻方法可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