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23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IL-6基因-597G/A与-572C/G多态性在湖北汉族人群中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 6 (IL 6 )基因 5 97G/A与 5 72C/G多态性在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研究人群一般临床和生化特征的关系。方法 :检测 2 0 3例湖北地区汉族健康人群的IL 6基因 5 97G/A、 5 72C/G多态性和一般临床、生化指标。结果 :在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IL 6基因 5 97位点仅发现有GG基因型 ,未见GA和AA基因型 ; 5 72位点存在CC、CG、GG3种基因型 ,C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0 .81,0 .19,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均无性别差异。 5 72C/G基因型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白细胞计数等水平均无差异 (P均 >0 .0 5 ) ,但G等位基因携带者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CC基因型人群 (188.2 3± 5 2 .5 6 )vs(181.30± 5 0 .10 ,P <0 .0 5 ;单位 :× 10 9·L-1)。湖北地区汉族人群IL 6基因 5 97G/A与 5 72C/G多态性分布与日本人群较为接近 (P >0 .0 5 ) ,但明显不同于欧美白种人 (P <0 .0 1)。结论 :IL 6基因 5 97G/A与 5 72C/G多态性分布存在种族差异 ,中国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可能不存在IL 6基因 5 97G/A多态性 , 5 72位点存在多态性 ,G等位基因为少见基因 ; 5 72G等位基因携带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较高 ,这在血栓性疾病的一级预防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2.
目的分析与评价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希氏束起搏植入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华中阜外医院拟在三维标测系统下行永久希氏束起搏的患者30例,平均年龄59.2岁,其中男性17例。对希氏束起搏手术相关研究指标进行分析,包括希氏束起搏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时间,导线参数,术前、术后QRS波宽度等。结果根据希氏束导线的植入部位,将患者分为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20例(仅夺获希氏束)和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10例(夺获希氏束和希氏旁心室组织)。采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希氏束起搏手术时间平均为113 min。术中X线曝光时间: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为(6.20±4.02)min,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为(5.30±4.59)min,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其中有4例患者为完全零射线手术。术中测试参数: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阻抗平均为(666.50±81.00)Ω,感知平均为(3.30±0.63)mV,阈值平均为(1.80±0.50)V;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阻抗平均为(598.00±112.33)Ω,感知平均为(7.40±0.99)mV,阈值平均(1.21±0.41)V,两组在阻抗、感知、阈值方面比较P值分别为0.065、<0.050、0.003,提示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和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在感知、阈值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具有更低的感知以及更高的阈值。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希氏束导线的参数相对稳定。结论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希氏束起搏植入可实现几乎"零X线曝光量",植入参数理想,效果稳定,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3.
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糖尿病肾病 (diabetic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血管并发症 ,是目前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发病机制至今还未完全明了 ,本文总结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发现DN的发病与氧化应激的诱导、遗传易感因素、肾小球细胞外基质堆积、多种细胞因子如TGF β表达过多、GH IGF轴发生紊乱、ICAM 1水平升高、糖基化末端产物 (AGEs)产生过多、血小板衍化微粒 (PMP)及活化血小板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 ,导致肾动脉硬化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4.
内源性睾酮对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内源性睾酮对球囊损伤的血管内皮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方法  2 0只雄性家兔随机等分为去势组和对照组 ,去势组行去势术 (切除双侧睾丸和附睾 ) ,对照组行相应假手术 ;均于术后 2周行右侧髂动脉内皮剥脱术。观察去势 (或相应假手术 )前和脱内皮术后 1周、2周血浆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1(ET 1)水平的变化。脱内皮术后 2周将动物处死 ,取损伤血管段 ,应用电镜和HE染色观察血管病理形态的变化。结果 两组间同时间点相比 ,血浆NO、ET 1水平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 ,但脱内皮术后 2周去势组血浆NO、ET 1水平可恢复至去势前水平 ,去势组比对照组 ,NO为 (12 5±2 2 ) μmol/Lvs (130± 18) μmol/L(P >0 0 5 ) ,ET 1为 (81± 8)ng/Lvs (75± 2 2 )ng/L(P >0 0 5 )。而对照组与实验前水平仍存在统计学差异 ,NO为 (98± 19) μmol/Lvs (14 1± 2 0 ) μmol/L(P <0 0 5 ) ,ET 1为(91± 9)ng/Lvs (71± 12 )ng/L(P <0 0 5 )。电镜下两组血管内膜均几乎完全被新生内皮覆盖 ,再生血管内皮细胞 (VEC)胞体肥大 ,轮廓模糊 ;光镜观察两组损伤血管的内膜面积和内膜 /中膜面积比值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内源性睾酮水平短时低于生理水平时对VEC再生、新生内膜形成无明显影响 ,但有改善损伤的VEC功能的倾向。  相似文献   
85.
目的评估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二次移植)治疗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1998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行二次移植的7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70例患者中男49例,女21例,二次移植时中位年龄为31.5(3~61)岁;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其他16例;30例患者在二次移植时更换供者,40例未更换供者。首次移植后中位复发时间为245.5(26~2905)d。1例患者二次移植后原发病持续未缓解未获得粒细胞植入,其余69例患者均获得粒细胞植入。62例(88.6%)患者获得血小板植入,更换供者组、未更换供者组血小板植入率分别为(93.1±4.7)%、(86.0±5.7)%(P=0.636)。更换供者组、未更换供者组二次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4.0±10.3)%、(37.0±7.8)%(P=0.053),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分别为(19.4±7.9)%、(31.3±7.5)%(P=0.227),移植后100 d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分别为(9.2±5.1)%、(6.7±4.6)%(P=0.648),1年慢性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6.7±11.4)%、(65.6±9.1)%(P=0.031)。二次移植后中位随访767(271~4936)d,更换供者组、未更换供者组二次移植后2年累积复发率(CIR)分别为(52.6±11.6)%、(62.4±11.3)%(P=0.423),总生存率分别为(28.3±8.6)%、(23.8±7.5)%(P=0.643),无病生存率分别为(28.3±8.6)%、(22.3±7.7)%(P=0.787)。二次移植前原发病完全缓解组(29例)、未缓解组(41例)移植后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6.4±10.4)%、(11.0±5.2)%(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首次移植后早期复发(≤6个月)及二次移植前原发病未获得完全缓解是影响二次移植后复发、总生存和无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更换供者对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患者二次移植的主要结局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6.
87.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有效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并在临床广泛应用.然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作为allo-HSCT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威胁着移植患者的生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作为一种有效的免疫抑制剂,在防治GVHD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ATG的功效主要是清除T细胞以及抑制残余T细胞的功能.然而,已有研究表明ATG对树突细胞(DC)的数量及功能同样有诸多影响,DC也可能为ATG免疫抑制作用的重要靶点之一,我们就此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8.
<正>术后疼痛是机体对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和机体恢复的一种复杂生理反应,疼痛不但能给患者带来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而且也不利于疾病的恢复,使患者身心受到影响。对于骨科手术而言,采用镇痛泵进行镇痛效果十分明显,但是同时也容易出现尿潴留的并发症,因此本文对骨科术后镇痛泵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积极预防尿潴留的发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12年1-12月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骨科术后静脉留置自控镇痛泵患者80例,男60例,女20例,患者年龄32-68岁,患者全部进行术后静脉留置自控镇痛泵,镇痛泵中药液的配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青藤碱(SIN)对同种异体胰岛刺激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以及对胰岛活性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以Wistar大鼠胰岛作为刺激原,Lewis大鼠脾淋巴细胞作为反应细胞体外共同培养,分为4组:SIN组为SIN+胰岛+淋巴细胞共培养;他克莫司(Tac)组为Tac+胰岛+淋巴细胞共培养;阴性对照组为胰岛+淋巴细胞共培养;空白对照组为单纯淋巴细胞培养。四甲基噻唑蓝法检测各组淋巴细胞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上清液细胞因子(IFN-γ、IL-2、IL-10)浓度以及胰岛素分泌量,吖啶橙-碘化丙啶染色检测胰岛细胞活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4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后OD值、细胞增殖率、上清液细胞因子浓度、胰岛素分泌量及胰岛素刺激指数等指标,采用LSD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 结果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第3天,阴性对照组、SIN组、Tac组和空白对照组OD值分别为0.524±0.048、0.438±0.032、0.429±0.037、0.327±0.026;SIN组OD值低于阴性对照组、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Ta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淋巴细胞增殖率SIN组和Tac组分别为(33.9±2.8)%、(33.2±3.0)%,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均<0.05),但SIN组和T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N组上清液IFN-γ、IL-2浓度分别为(67±6)、(322±21) pg/mL,均低于阴性对照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均<0.05),但与T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0浓度为(76±4) pg/mL,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IN组高糖及低糖刺激下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14.7±2.1)、(8.3±1.2) mU/L,计算胰岛素刺激指数为1.73±0.24,胰岛细胞存活率为(82.5±4.7)%,均优于Tac组和阴性对照组(P均<0.05)。 结论SIN对同种异体胰岛刺激的淋巴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同时可减轻胰岛免疫损伤;与他克莫司相比,能更好地保持胰岛细胞活性及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90.
梁首勤  付海霞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804-1805
目的:探讨三腔起搏器(CRT)治疗心衰植入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为手术成功提供保障。方法:对15例病人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指导并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15例患者均取得满意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护理是三腔起搏器植入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