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19篇
  免费   1418篇
  国内免费   874篇
耳鼻咽喉   284篇
儿科学   537篇
妇产科学   94篇
基础医学   1158篇
口腔科学   105篇
临床医学   4041篇
内科学   2781篇
皮肤病学   467篇
神经病学   312篇
特种医学   55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9篇
外科学   906篇
综合类   6759篇
预防医学   1130篇
眼科学   72篇
药学   2969篇
  31篇
中国医学   1110篇
肿瘤学   1174篇
  2024年   173篇
  2023年   595篇
  2022年   697篇
  2021年   794篇
  2020年   861篇
  2019年   801篇
  2018年   368篇
  2017年   518篇
  2016年   560篇
  2015年   535篇
  2014年   914篇
  2013年   860篇
  2012年   1254篇
  2011年   1310篇
  2010年   1139篇
  2009年   1184篇
  2008年   1282篇
  2007年   1316篇
  2006年   1318篇
  2005年   1241篇
  2004年   974篇
  2003年   881篇
  2002年   836篇
  2001年   700篇
  2000年   535篇
  1999年   439篇
  1998年   427篇
  1997年   359篇
  1996年   381篇
  1995年   283篇
  1994年   250篇
  1993年   147篇
  1992年   156篇
  1991年   108篇
  1990年   105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目的分析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患者嗅觉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8年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行内镜鼻窦手术治疗的CRSwNP患者88例,男性22例,女性66例,年龄(48.1±11.3)岁(±s,下同)。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术前行Sniffin′Sticks嗅觉测试、Lund-Mackay评分及改良鼻窦CT嗅区评分、鼻阻力及声反射检查、血常规及血生化等实验室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术中取鼻息肉组织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根据Sniffin′Sticks嗅觉测试结果将患者分成嗅觉功能正常组和嗅觉功能障碍组,两组之间进行临床基线资料比较,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结合临床有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并初步建立CRSwNP嗅觉障碍的预测模型。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8例CRSwNP患者中,嗅觉正常32例(36.4%),嗅觉障碍56例(63.6%),其中嗅觉下降40例(45.5%)、失嗅16例(18.2%)。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间组织嗜酸粒细胞数、血嗜酸粒细胞百分比、血尿素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12.7[2.0,52.3]个/高倍视野(M[P25,P75],下同)比38.6[16.2,87.0]个/高倍视野、2.75[1.60,4.80]%比4.35[2.50,6.60]%、(5.56±1.15)mmol/L比(4.98±1.33)mmol/L,P值均<0.05];改良鼻窦CT嗅区评分、除窦口鼻道复合体评分外的Lund-Mackay评分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改良鼻窦CT双侧嗅区总分和血尿素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双侧嗅区总分是嗅觉功能的危险因素(OR=2.108,95%CI:1.407~3.159,P<0.001);一定浓度的血尿素是嗅觉功能的保护因素(OR=0.461,95%CI:0.240~0.884,P=0.020)。进一步研究发现,由组织嗜酸粒细胞计数、血嗜酸粒细胞百分比、改良鼻窦CT双侧嗅区总分、总吸气、血尿素组成的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的值为0.888(P<0.01),对CRSwNP嗅觉障碍预测效果较好。结论改良鼻窦CT嗅区评分与CRSwNP患者的嗅觉障碍密切相关,一定程度的血尿素升高可能对CRSwNP患者的嗅觉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颅脑损伤(TBI)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5例TBI的临床资料。伤后6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1~3分为预后不良,4~5分为预后良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预后不良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对TBI病人6个月预后的预判价值。结果 105例中,预后不良34例,发生率为32.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评分≤8分、颅内压增高、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和NLR均是TBI病人伤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的最佳临界值为4.12,此时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81.6%,当NLR≥4.12时,TBI病人预后不良的发生率高达93.6%。结论 入院时NLR水平可作为预测TBI伤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参考指标,可早期、迅速、准确判断病人预后,及时有效地采取干预措施,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83.
84.
85.
苦参碱类生物碱对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TF-1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NB4细胞、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THP-1细胞、白血病KG1a干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和辐射引起的骨髓造血畸变细胞等均有抑制增殖并诱导分化和凋亡的作用。其诱导分化和凋亡及抑制增殖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与下调原癌基因c-myc、β-链蛋白、生存素表达和端粒酶活性以及上调半胱天冬酶活性和白血病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CD15表达有关。苦参碱类生物碱上调白血病细胞表面自然杀伤细胞活化受体NKG2D的配体表达,能提高白血病细胞对自然杀伤细胞的敏感性。综述苦参碱类生物碱抗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的药理作用文献,并对其研究进展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86.
目的建立肿瘤患者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评价标准,评估rhG-CSF临床使用的合理性。方法以rhG-CSF药品说明书、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等发布的相关药物指南或专家共识为依据,制定肿瘤患者应用rhG-CSF评价标准,对2018年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50例肿瘤患者使用rhG-CSF的归档病历采用加权TOPSIS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rhG-CSF的不合理应用主要集中在给药途径未首选皮下注射、给药剂量不准确和用药疗程不足等。50例病例中相对接近度(Ci)≥80%的有3例(6%), 60%≤Ci<80%的有33例(66%), 40%≤Ci<60%的有14例(28%)。结论基于加权TOPSIS法的rhG-CSF合理性评价发现,该院肿瘤患者应用rhG-CSF基本合理,但仍存在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和用药疗程不合理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感染病原学分布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l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凝血指标的表达及意义,为减少PICC置管感染发生率及感染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8年9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279例,分析患者PICC置管后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PICC置管感染发生影响因素,并比较发生感染患者与未发生感染患者NLR、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 279例急性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其中发生感染患者81例,感染发生率为29.03%。81例PICC置管后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共分离病原菌12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1株占40.48%、革兰阴性菌60株占47.62%、真菌15株占11.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导管留置时间(≥3月)以及换药间隔天数长(≥8 d)为患者PICC置管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ICC置管感染患者NLR、APTT、PT及D-D水平高于未感染患者(P<0.05),而感染患者FIB水平低于未感染患者(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PICC置管后感染会导致凝血功能紊乱。高龄、导管留置时间以及换药间隔天数长为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8.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其在微生物杀伤、炎症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一直广受关注。作为第一个对牙周组织感染部位作出反应的先天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进入牙周袋成为宿主反应的一部分,以对抗微生物的挑战并维持口腔内的稳态。文章对中性粒细胞在牙周组织炎症中的调节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9.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