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58篇
  免费   2120篇
  国内免费   885篇
耳鼻咽喉   127篇
儿科学   81篇
妇产科学   128篇
基础医学   622篇
口腔科学   99篇
临床医学   3792篇
内科学   1357篇
皮肤病学   182篇
神经病学   327篇
特种医学   66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5篇
外科学   997篇
综合类   10458篇
预防医学   1440篇
眼科学   180篇
药学   2762篇
  19篇
中国医学   33407篇
肿瘤学   198篇
  2024年   285篇
  2023年   1112篇
  2022年   925篇
  2021年   1291篇
  2020年   1204篇
  2019年   1195篇
  2018年   448篇
  2017年   883篇
  2016年   1014篇
  2015年   1248篇
  2014年   2482篇
  2013年   2011篇
  2012年   2959篇
  2011年   3084篇
  2010年   2739篇
  2009年   2459篇
  2008年   2895篇
  2007年   2489篇
  2006年   2443篇
  2005年   2645篇
  2004年   2713篇
  2003年   3230篇
  2002年   2725篇
  2001年   2266篇
  2000年   1555篇
  1999年   1232篇
  1998年   1140篇
  1997年   1159篇
  1996年   1119篇
  1995年   795篇
  1994年   680篇
  1993年   492篇
  1992年   391篇
  1991年   346篇
  1990年   343篇
  1989年   566篇
  1988年   71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1 毫秒
71.
目的观察双重围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中治疗频次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口服盐酸伐昔洛韦和甲钴胺,联合双重围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试验组双重围刺法配合刺络拔罐的治疗频次为每日2次,对照组双重围刺法配合刺络拔罐的治疗频次为每日1次。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止疱、结痂、脱痂时间,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疼痛缓解程度,每疗程末疼痛持续时间以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0%;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止疱、结痂、脱痂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疼痛缓解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前3个疗程末日疼痛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18.0%。结论西药口服联合每日2次的双重围刺配合刺络拔罐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疼痛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缩短病程,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2.
73.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静态平衡功能训练治疗帕金森病平衡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帕金森病平衡障碍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期间2组各有1例退出。对照组予以静态平衡功能训练,实验组在静态平衡功能训练基础上配合电针治疗,2组均联合口服美多芭。治疗8周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中运动部分UPDRS-Ⅱ、UPDRS-Ⅲ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计时起立-步行测验(TUGT)值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UPDRS-Ⅱ、UPDRS-Ⅲ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BBS评分均明显提高(P均<0.05),且治疗后实验组上述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TUGT值均短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后实验组TUGT值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配合静态平衡训练可有效提高帕金森病患者平衡能力,改善患者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74.
现代康复学者Bobath通过临床经验的总结指出,中风后患者肢体的运动能力的恢复一般需要经历固定的三个阶段:迟缓期;痉挛时期;相对恢复时期。根据针灸经络理论及Signe Brunnstrom提出的中风偏瘫后机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六个阶段的特殊病理过程,灵活采用针刺、放血、点穴推拿以及火针等治疗方法对不同分期的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在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常常把传统的中医针刺与现代康复技术积极的结合在一起,对偏瘫患者的功能康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近五年此类文章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5.
李磊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3):514-515
目的探讨小金丸与针刺联合治疗声带小结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扶沟残联眼科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声带小结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针刺组(33例)和联合组(33例)。针刺组接受针刺治疗,联合组在针刺组基础上联合小金丸,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6.97%(32/33)]高于针刺组[72.73%(24/33)](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针刺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RP、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血清CRP、IL-6水平低于针刺组(均P<0.05)。结论小金丸与针刺联合治疗应用于声带小结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6.
《家庭医学》2020,(4):64-64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鍉针,于井荥分俞。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  相似文献   
77.
78.
目的: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及对IL-1β、TNF-α、VEGF和MMP-2等相关信号通路下游细胞因子的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门诊和住院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和西药组,西药组口服孕三烯酮胶囊(内美通),穴位埋线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采用穴位埋线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IL-1β、TNF-α、VEGF、MMP-2等相关信号通路下游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治疗后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93.02%(40/43),西药组总有效率83.72%(36/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穴位埋线组和西药组的VAS评分、血清IL-1β、TNF-α、VEGF和MMP-2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但穴位埋线组较西药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或P<0.01)。治疗过程中,西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60%(8/43),穴位埋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2/4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可以显著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能显著降低孕三烯引起的不良反应,可见穴位埋线疗法可以作用PI3K/Akt/mTOR信号通路,通过改善通路下游的IL-1β、TNF-α、VEGF和MMP-2水平,发挥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针刺对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MV)期间人机对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MV的106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镇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刺疗法。比较两组镇静达标时间、停药苏醒时间及不同时间镇静效果,治疗前、治疗48 h评估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心率(HR)、呼吸(RR)、平均动脉压(MAP)]、肺功能[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肺顺应性(C)],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患者住院时间、MV时间。结果观察组镇静达标、停药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12 h、24 h后两组Richmond镇静评分(RASS)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RA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方法和时间不存在交互效应(P0.05);治疗48 h后,两组HR、RR、MAP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HR、R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后,两组PaO_2、PaO_2/FiO_2、C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谵妄发生率及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V、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对呼吸衰竭患者MV期间镇静效果、肺功能及恢复进程方面有益,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傍刺病变节段对应的颈夹脊穴配合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傍刺病变节段颈夹脊穴配合艾条压灸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功能评分、TCD检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颅内段(LVA)、右侧椎动脉颅内段(RVA)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BA[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LVA(Vd)、RVA[收缩期末血流速度(Vs)、Vm]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A(Vs、Vd、Vm、PI)、LVA(Vs、Vm)、RVA(Vs、Vd)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傍刺法配合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