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针灸下病上取法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胭。”《针灸骤英.时后歌》说:头面之疾寻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心胸有疾少府泻,脐腹有疾曲泉针。”是中医的一种独特疗法,则充分体现了治病求本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2.
正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膺俞中膺,背俞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相似文献   

3.
《家庭医学》2015,(4):64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虚  相似文献   

4.
《家庭医学》2015,(1):64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  相似文献   

5.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为止。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为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为止。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  相似文献   

6.
围巾的选用     
皮肤白皙者,应围浅红、浅蓝、银灰等颜色浅的围巾为宜;皮肤较深者应围深咖啡色、浅咖啡色、浅米色、深藏青色等中深色调的围巾。  相似文献   

7.
卫气营血辨证是以卫气营血为纲,将温病的各种证候慨括为卫、气、营、血分证四大类型,卫气营血辨证按病位的表里浅深,将温病划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叶氏按卫气营血划分温病病变阶段,以揭示病变浅深、轻重层次,以此作为对温病辨证之纲.  相似文献   

8.
正木香,又名广木香、云木香、川木香、煨木香,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云木香、川木香的根。中医认为,木香性味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经,有行气止痛之功,适用于脾胃气滞,纳食不香,食欲下降,脘腹胀满等。本品辛行苦泄温通,芳香气烈而味厚,善通行脾胃之滞气,既为行气止痛之要药,又为健脾消食之佳品,可治疗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可单用,或入复方中使用。本品辛行苦降,善行大肠之滞气,为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本草纲目》言其"主治呕逆反胃,霍乱泻泄痢疾,健脾消食"。《本草求真》言:"木香,下气宽中,为三焦气分要药。然三焦则又以中为要……中宽则上下皆通,  相似文献   

9.
人参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为五加科多年生 草 本 植 物 人 参 的 根 , 野 生 者 名 野 山 参 , 人 工 栽 培 者 称 园 参 , 味 甘 、 微 苦 , 性 微 温 , 归 脾 、 肺 经 , 主要 用 于 大 病 久 病 或 大 失 血 、 大 吐 泻 后 元 气 虚 极 所 致气 短 神 疲 , 脉 微 欲 绝 ; 脾 气 不 足 、 生 化 无 力 所 致 体倦 少 食 、 四 肢 乏 力 、 胸 脘 痞 闷 、 呕 吐 泄 泻 ; 肺 气 不足 所 致 喘 促 短 气 、 言 语 无 力 、 咳 声 低 微 ; 气 阴 两 虚所 致 口 渴 多 汗 、 气 短 脉 弱 及 消 渴 ; 心 脾 两 亏 ,…  相似文献   

10.
<正>《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记载:"肝,是四肢之本,藏魂之所在。"按中医理论,肝属五行之木。春木旺,肝主事。因此春季护肝尤为重要。在养肝护肝诸法中,药膳食疗具有良好的功效。以药膳食疗养肝护肝,基本原则有三:一者,辨证施食。春季员肝气旺盛.但仍有盈亏虚实之分。因此,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若盲目施食,实补虚泻,则损肝伤气,效果适得其反。二者,辨味施补。五昧所偏,必然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睥气"。(《唐·孙思邈语》)春为肝气当令,肝属木,脾属土,木克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     
《家庭医学》2016,(4):1
正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大国善处下游,它就可以像天下柔静的雌牝一样。  相似文献   

12.
胡献国 《药物与人》2013,(12):40-40
鹅肉,又称家雁肉,为鸭科动物鹅的肉,以华南、华东地区饲养较多,入食以白色为佳。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平,入脾,肺经,有益气补虚,和胃止渴之功,适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消瘦乏力,食少;气阴不足所致的口下思饮,咳嗽,气短及消渴等。《本草拾遗》言其“主消渴,煮鹅肉饮之”。  相似文献   

13.
胡献国 《药物与人》2012,(12):39-39
白茅花,又名营花、茅盔花、茅针花,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花穗。4~5月花盛开前采收。摘下带茎的花穗,晒干。以干燥、洁白、无叶、柄短者为佳。中医认为,白茅花性味甘、凉,入脾、肺经,有止血,定痛之功,适用于吐血,衄血,刀伤等。《唐本草》言其"主衄血,吐血,灸疮"。《日华子本草》言其"罯刀箭疮,止血并痛"。白茅针,又名茅苗、茅笋、茅针,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初生未放花序。中医认为,白茅针性味甘、凉,入脾、肺经,有凉血止血之功,适用于衄血,尿血,大便下血等。  相似文献   

14.
牛奶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乳汁。中医认为,牛乳性味甘、平、入心、脾、胃经。有补虚损,益肺胃,生津液,润肠燥之功,适用于虚弱劳损,反胃噎嗝,消渴,便秘等证。《本草经疏》言其“牛奶乃牛之血液所化,其味甘,其气微寒无毒。甘寒肥养血脉,滋润五脏,故主补虚赢,止泻”《本草纲目》言其“治反胃哕然,补益劳损,润大肠,治气痢,除疸黄,老人煮粥甚宜。”《日华子本草》言其可“润皮肤,生咸寒,熟补虚赢,止烦渴,除风热,润皮肤,养心肺,解诸热风毒。” 牛乳为常食之营养滋补食品,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钾、钠,维生素A、B_1、B_2、3、尼克酸、泛酸、泛酸等。诸虚劳损多以鲜奶兑适量水饮服。牛奶所含的营养成分,易于被人体吸收,并有降低胆固醇,防止消化道溃疡大出血的作用,其丰富的营养成  相似文献   

15.
面筋,为小麦面和麸皮入水揉洗后所获得的胶黏状物质。中医认为,面筋性味甘、凉,入脾、肝经,有益气和中、解热止渴之功,适用于脾胃亏虚、纳差食少、口干欲饮、手足心热等。《食鉴本草》言其"宽中,益气"。《本草纲目》言其"解热和中,劳热人宜煮食之"。《医林纂要》言其"解面毒,和筋养血,去瘀"。《随息居饮食谱》言其"解热,止渴,消烦"。现介绍几则食疗方,供选用。  相似文献   

16.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别本无脚字)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相似文献   

17.
常 见 的 肝 病 包 括 急 性 肝 炎 、 慢 性 肝 炎 、肝 硬 化 等 。 肝 病 每 多 慢 性 病 ,治 疗 措 施 除了 服 药 之 外 ,饮 食 调 理 非 常 重 要 。 急 性 肝 炎 肝 炎 病 人 在 急 性 期 应 少 吃 肉类 食 物 ,特 别 是 急 性 黄 疸 型 肝 炎 患 者 ,发 病 初期 更 不 宜 吃 肉 食 。 因 为 急 性 病 人 的 肠 胃 消 化功 能 低 下 ,若 摄 入 不 易 消 化 的 肉 类 食 物 ,会 加重 病 情 ,有 碍 康 复 。 慢 性 肝 炎 由 于 病 程 较 长 , 肝 细 胞 有 不同 程 度 的 损 害 ,需 要 摄 入 大 量 的 肉 类 食 物 ,以…  相似文献   

18.
王艳辉 《工企医刊》2015,(3):1458-1459
中医治疗肛周脓肿(中医称肛痈)早期多为实证和热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法瘀,软坚散结,以消法为主;中期脓成邪留,治宜扶正托毒,以托法为主;后期毒尽体虚,治宜补养气血,健脾渗湿,滋补肝肾,以补法为主。正如《外科论治全书·痈疽治法统论》中说:"初起者,审其症而消之;成脓者,因其势而逐之;毒尽者,益其所不足而敛之,此治痈之大旨也……。"所以临床应根据该病的特点,注重内外兼治,整体与局部并重,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9.
脓 疱 疮 是 常 见 的 化 脓 性 传 染 性 皮 肤 病 , 儿 童 尤 为 多 见 ,好 发 于 夏 秋 季 节 。 由于 其 传 染 性 强 ,故 易 在 托 儿 所 、幼 儿 园 及 家庭 中 传 播 流 行 。 其 致 病 菌 绝 大 多 数 为 金 黄色 葡 萄 球 菌 ,极 少 数 由 链 球 菌 引 起 ,亦 可 由两 种 细 菌 混 合 感 染 而 成 。 本 病 属 中 医 “黄 水 疮 ”、“脓 窝 疮 ”范 畴 ,多 为 夏 、秋 季 节 暑 湿 邪 毒 侵 袭 ,气 机 不 畅 ,疏 泄 障 碍 ,熏 蒸 皮 肤 所 为 ,当 以 清 热 解 毒 、祛 暑 利 湿 为 治 。本 病 无 全 身 症 状 者 ,单 纯 外治 即…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他在《本论》一文中写道:“夫医者之于疾也,必推其病之所自来,而治其受病之处。病中之人,乘乎气虚而入焉,则善医者不攻其疾而务养其气,气实则病去,此自然之效也。” 欧阳修认为培养正气,增强体质是防病治疾的根本办法。现在有些医者和患者,往往只注意“攻其疾”,而忽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