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中国医学   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针灸治疗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发病原因及流行病学的角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进行了总结,概述了其发病机制,综述了近年来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运用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无任何不良反应,能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从事治疗该病的广大医疗工作者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推拿治疗枕大神经痛的效果,并与单纯针刺、单纯推拿比较。方法:选择门诊就诊患者126例,按就诊顺序分为3组,针推组、针刺组、推拿组各42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推拿组采用推拿治疗,针推组则在针刺治疗后立即实施推拿治疗。3组患者治疗1月后评估疗效。结果:针推组、针刺组、推拿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70%和63.41%,针推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针刺组和推拿组(P<0.01),针刺和推拿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推拿治疗枕大神经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和单纯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73.
庞博  季昭晨  张俊华  杜宇征  李礼  欧益 《天津中医药》2021,38(11):1408-1413
[目的] 通过对2019年发表于中英文医学期刊的针灸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进行收集和分析评价,对针灸临床证据的生产和转化应用进行阶段性总结,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和证据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天津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创建的针灸临床证据库(ACU-CED)系统,获取2019—2020年度发表的针灸RCT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检索共获得7 452篇文献,其中,中文7 310篇,英文142篇,总样本量66万余例。纳入研究覆盖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涉及3 000余个机构,共发表于559个中英文医学期刊。研究共涉及23个疾病系统,其中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骨骼/结缔组织病相关研究占比逾40%。干预措施的选择涉及各类针灸疗法,超半数研究采用针灸联合中医或西医类其他疗法的组合方式,对照形式以药物疗法及常规治疗占比较高。大部分研究存在较显著的方法学问题,随机、分配隐藏、盲法等均存在描述不清或者应用错误等情况。此外,研究方案注册和伦理审查批准等方面执行不到位。[结论] 2019—2020年度针灸RCT发文量大,研究疾病谱分布较为集中,研究普遍存在方法学问题。建议按照临床研究注册和发表规范,加强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学术期刊应落实出口把关的职责,以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研究质量,服务临床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74.
高血压病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是我国患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随着病情发展可引起严重的脑、心、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长期平稳降压,减轻靶器官损伤是高血压的治疗目标。针刺治疗在降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保护脑神经功能、改善心功能、减轻肾脏损害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方面效果显著。其作用机制包括调节细胞代谢、氧化应激反应水平、抑制炎症反应、调控基因表达等。现查阅相关机制研究报告,综述如下,旨在探索针刺治疗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作用机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5.
针刺及刺络拔罐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宇征  于涛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9):170-170
目的 观察中医针刺及刺络拔罐疗法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02—02/2003—12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1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针药并用组76例,药物治疗组75例。药物治疗组患者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连续治疗8周。针药并用组患者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针刺及刺络拔罐疗法,针刺脾俞、肾俞、华佗夹脊穴、丰隆,留针30min;取肺俞、风门穴,以三棱剑点刺皮肤,然后加火罐,令出血3~5mL为度。1次/d,12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记录患者喘息发作的频率及相关的症状、体征;并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和峰值呼气流速。疗效评价标准:①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②显效:哮喘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③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总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215;100%。结果 两组患者均完成全部观察过程,无脱落。①治疗8周后针药并用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x^=5.113,P〈0.05)。②针药并用组和药物治疗组患者治疗8周后峰值呼气流速均显著高于治疗前(t=5.384,2.852,P〈0.01),且针药并用组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t=3.012,P〈0.01)。结论 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针刺及刺络拔罐疗法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哮喘症状,提高峰值呼气流速,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中医针刺及刺络拔罐疗法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02-02/2003-12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1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针药并用组76例,药物治疗组75例。药物治疗组患者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连续治疗8周。针药并用组患者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针刺及刺络拔罐疗法,针刺脾俞、肾俞、华佗夹脊穴、丰隆,留针30min;取肺俞、风门穴,以三棱剑点刺皮肤,然后加火罐,令出血3~5mL为度。1次/d,12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记录患者喘息发作的频率及相关的症状、体征;并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和峰值呼气流速。疗效评价标准:①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②显效:哮喘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③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总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 显效例数 好转例数/总例数×100%。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全部观察过程,无脱落。①治疗8周后针药并用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χ2=5.113,P<0.05)。②针药并用组和药物治疗组患者治疗8周后峰值呼气流速均显著高于治疗前(t=5.384,2.852,P<0.01),且针药并用组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t=3.012,P<0.01)。结论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针刺及刺络拔罐疗法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哮喘症状,提高峰值呼气流速,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7.
[目的]综述各种中医手段对血压变异性改变的临床研究以认识血压变异性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预测和评价,以及预后的判断,进而证实中医干预改变血压变异性的有效性,为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综述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观察各种中医治疗方法对血压变异性的改变效果,总结高效率的临床治疗方法。[结果]基于这些临床观察结果,提示针刺、耳穴治疗、足浴等中医治疗手段对改变血压变异性有一定效果,对高血压病的疗效显著。[结论]针刺在治疗血压异常变异方面有一定优势,应设计严谨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盲法、心血管事件为终点指标的临床研究及相关的实验研究,提供更加令人信服的针刺干预逆转异常血压节律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8.
针刺量-效关系成形于《黄帝内经》,其媒介逐渐由主观定性发展为客观定量,最初将针感有无作为针刺起效的主观定性标准,并沿用至今;随之出现的区分类型及程度的针感量表,标志由定性向定量的升级。《黄帝内经》通过监测脉象大小判断针刺起效,展现出朴素的客观定量思想,最终发展为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客观量化指标,间接体现针刺量-效关系,并为针刺疾病谱和机制的探索提供证据。自石学敏院士明确“针刺手法量学”概念之始成为系统研究,直至近年来手法参数仪器的问世,使得针刺量-效关系逐渐可视、科学。针刺须本于“治神”方能显效。针刺治疗量是介于最小针刺有效治疗量与针刺极量的一个区间,当此区间内某治疗量达到感觉产生阈值时,针感得以体现。新型针刺法虽未有针感产生,但治疗量已达最小针刺有效治疗量,西方针刺研究所设治疗量多低于最小针刺有效治疗量。目前这一区间的界定有待进一步开展针刺量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79.
肢体痉挛是卒中后遗症中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之一,由于针刺疗法有调节血流、抑制神经兴奋性、恢复患者关节功能、缓解痉挛等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肢体痉挛的临床恢复。针刺介入时机是影响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而目前关于针刺是否可在卒中急性期介入,仍存在很大的分歧。本文通过整理针刺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相关文献,结合本团队既往研究成果,认为临床工作中应把握好大脑自发性恢复与针刺治疗的最佳时间窗,遵循肢体状态变化规律,选择恰当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80.
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早期的轻度认知损害易进展为痴呆,严重影响预后。本文梳理针刺、灸法、耳穴、井穴和穴位埋线等中医外治法治疗PSCI的研究,发现通过改善脑血液循环、保护脑组织结构、促进神经生物因子分泌、增加脑区功能连接等作用,中医外治法在改善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精神行为症状、睡眠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目前,此类研究存在诊断不明确、方法学欠严谨、缺少核心处方、缺乏客观评价指标和发表欠规范等问题,未来有必要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研究,提高中医外治法的证据等级,并应用代谢组学、功能影像等技术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