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62篇
  免费   910篇
  国内免费   452篇
耳鼻咽喉   58篇
儿科学   224篇
妇产科学   109篇
基础医学   771篇
口腔科学   172篇
临床医学   3028篇
内科学   1095篇
皮肤病学   140篇
神经病学   467篇
特种医学   780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1221篇
综合类   5158篇
预防医学   1854篇
眼科学   143篇
药学   2086篇
  22篇
中国医学   1956篇
肿瘤学   431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88篇
  2022年   253篇
  2021年   236篇
  2020年   311篇
  2019年   445篇
  2018年   417篇
  2017年   240篇
  2016年   386篇
  2015年   362篇
  2014年   952篇
  2013年   931篇
  2012年   1050篇
  2011年   1181篇
  2010年   1102篇
  2009年   1073篇
  2008年   1014篇
  2007年   1022篇
  2006年   888篇
  2005年   921篇
  2004年   782篇
  2003年   701篇
  2002年   539篇
  2001年   600篇
  2000年   552篇
  1999年   545篇
  1998年   429篇
  1997年   401篇
  1996年   378篇
  1995年   287篇
  1994年   244篇
  1993年   178篇
  1992年   191篇
  1991年   138篇
  1990年   109篇
  1989年   105篇
  1988年   77篇
  1987年   67篇
  1986年   49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43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39篇
  1981年   50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11篇
  1964年   11篇
  1957年   17篇
  1956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目的分析双侧脑室微创引流方法治疗脑室积血疗效,为临床治疗脑室积血的方案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的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内积血患者90例,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分成传统手术组与脑室引流组,各45例。传统手术组采用常规开颅手术治疗,脑室引流组采用微创脑室引流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创伤情况、血肿清除情况及预后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脑室引流组皮肤切口、骨窗大小、皮层切口小于传统手术组(均P0.05);脑室引流组术后第7、15 d血肿完全清除率高于传统手术组(均P0.05);脑室引流组恢复优良率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死亡率稍低于传统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双侧脑室引流治疗脑室积血临床疗果显著,创伤小,血肿清除快。  相似文献   
72.
目的:用新型组合式矫治装置治疗替牙期及恒牙初期安氏Ⅱ1错牙合。方法:采用由口外弓、下颌唇挡及上颌斜面导板组成的矫治装置,治疗替牙期及恒牙初期安氏Ⅱ1错牙合66例(男3 0例,女3 6例) ,治疗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66例患者的覆牙合、覆盖及颌关系调整时间为3~13个月,平均7.6个月。治疗后覆牙合平均减小2 .5mm ,覆盖减小4.3mm ,SNB角增加1.8°,ANB角减小1.9°,U 1 NA角减小8.8°,L1 NB角增加6.4°,IMPA角增加5 .7°,Z角增加4.5°,Wits值减小1.6,ANS Me增加4.0mm。结论:该组合式矫治装置对替牙期及恒牙初期安氏Ⅱ1错牙合具有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73.
目的:应用肌电图仪评价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咀嚼肌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16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需正颌手术病例和20例正常(牙合)和二腹肌前腹的表面募集电位,并计算其肌不对称指数运动.病例组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重复测定,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前病例组咀嚼肌电位小于对照组,尤以紧咬和咀嚼时差异显著(P<0.05),肌不对称指数与对照组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部分肌功能恢复,但紧咬和咀嚼时募集电位下降显著(P<0.001),肌不对称指数也增大,提示此时肌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术后6个月各种功能运动时的募集电位均大于术前水平,肌不对称指数则基本小于术前水平,说明肌功能有所改善.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手术前咀嚼肌功能弱于对照组,正颌手术矫正了颌骨位置和咬合关系,改善了患者的咀嚼肌功能.  相似文献   
74.
钛板携带种植体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动物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钛板与种植体联合植入修复羊下颌骨缺损的生物反应和X线表现。方法:12只山羊下颌骨单侧和双侧体部切除后,将特制的装有HA涂层种植体的钛板植入骨缺损区,并在种植体周围植松质骨。术后给抗生素预防感染。3个月后安装基台和义齿,行X线拍片观察钛板和种植体与骨接触区的愈合情况及羊的饮食和生存情况。6个月后植骨区和骨断端与钛板界面处取材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钛板携带种植体植入羊下颌骨后未见感染和排异反应,伤口一期愈合。安装基台和义齿后给羊喂粉碎的饲料,未见伤口裂开和钛板脱落。3个月后X线拍片见在种植体周围存在新骨,钛板与下颌骨紧密相连。6个月后镜下见种植体周围为不规则的骨小梁结构和纤维组织。结论:钛板携带种植体植入羊下颌骨后无明显排异反应,可恢复羊下颌骨的外形和咀嚼功能。  相似文献   
75.
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脑功能的非介入技术,它以血氧合度依赖的对比为基本成像原理,能准确定位、实时跟踪神经活动引起的脑血流和代谢改变.将其用于研究口颌系统,可明确中枢神经系统与颌面肌、(牙合)及颞下颌关节间的调控关系,为填补该领域的空白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76.
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基因及同源区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克隆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基因(ldh)及其两侧同源区基因片段。方法:应用PCR技术扩增乳酸脱氢酶及其两端同源区序列片段,插入克隆载体pMD18-T中,转化大肠杆菌DH5α,Amp^ 抗性挑选阳性克隆,经酶切及PCR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结果:PCR扩增产物特异;抗性筛选的4株菌落均为阳性克隆;用DNASIS将序列测定的结果与基因Bank中报道的序列对比分析,同源性为99.1%。结论:根据同源性分析的结果,可确定该克隆片段为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及其两侧同源区序列。  相似文献   
77.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snantfibroushistiocytoma,MFH),又名恶性纤维黄色瘤,纤维黄鱼肉瘤等,是一种间叶组织肿瘤,大多为良性,也可为恶性,即使良性也具有局部侵袭性的特征。发病部位:四肢占50%以上,头颈部占3%~7%,颌骨发病少见。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性,23岁。因左上颌肿大伴牙痛6月,鼻塞,上唇麻木3月就诊。全身检查无异常。专科检查情况:左眶下区膨隆,鼻唇沟变浅。压痛(十十),张口不受限,前庭沟饱满,口内粘膜正常,松动Ⅱ°~Ⅲ°且移位。左鼻孔似有息肉样物阻塞,粘膜充血水肿,左眼正常。X线片示左…  相似文献   
78.
颌间牵引钛钉在颌骨骨折整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48例颌骨骨折病例,应用颌间牵引钛钉进行颌间牵引,恢复上下颌的关系并加以固定,然后在此基础上完成骨折的坚强内同定。术后保留颌间牵引钛钉,2d后冉行牵引,2周后拆除颌间牵引钛钉。48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咬合关系恢复理想。拆除颌间牵引钛钉后,创面均在3~5d愈合。48例中,术后第2天观察,咬合关系完全恢复45例.局部轻度开he3例.经术后颌间牵引2周,咬合关系完全恢复。颌间牵引钛钉可以成为一种新的颌间结扎方法,取代传统的以牙为固定源的牙弓夹板同定方法。  相似文献   
79.
中熔合金带模铸造法模型材料的研制及临床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中熔合金带模铸造法代替脱模铸造法,能有效地防止蜡铸型在制取过程中的收缩和变形,提高修复体的精度和适合性。作者研制了中熔合金带模铸造的模型材料及专用液,井测定了该材料的凝固膨胀、高温抗拉强度、高温热膨胀率及高温变形性能等,结果表明,该材料的以上性能良好。用此材料和方法给89例患者作了嵌体、冠、固定桥共93件,就位均顺利,边缘密合,邻接关系、咬合、外形均良好。  相似文献   
80.
目的:应用肌电图仪评价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咀嚼肌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16例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需正颌手术病例和20例正常牙合对照组,应用MedelecSynergy肌电图仪分别在静息放松、正中紧咬、前伸、开口、侧方和咀嚼运动时,测定双侧颞肌前束、咬肌和二腹肌前腹的表面募集电位,并计算其肌不对称指数运动。病例组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重复测定,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前病例组咀嚼肌电位小于对照组,尤以紧咬和咀嚼时差异显著(P<0.05),肌不对称指数与对照组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部分肌功能恢复,但紧咬和咀嚼时募集电位下降显著(P<0.001),肌不对称指数也增大,提示此时肌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术后6个月各种功能运动时的募集电位均大于术前水平,肌不对称指数则基本小于术前水平,说明肌功能有所改善。结论: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手术前咀嚼肌功能弱于对照组,正颌手术矫正了颌骨位置和咬合关系,改善了患者的咀嚼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