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85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9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覆盖的10个地区30~79岁成年女性初潮年龄与身高和腿长的地区及出生年代分布,并分析初潮年龄与身高和腿长的关联性。方法 剔除初潮年龄缺失或初潮年龄在生理范围外(<9岁或>18岁)个体后,285 187名女性纳入分析。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初潮年龄与身高和腿长的关系,并根据出生年代和城乡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10个项目地区女性的平均初潮年龄为(15.2±1.7)岁,平均身高和腿长分别为(154.2±6.0)cm和(71.0±3.7)cm。女性身高和腿长呈现出随出生年代逐渐增加的趋势(线性趋势检验均P<0.001)。而初潮年龄在1940-1949年代出生的个体略有推迟,之后出生的女性则表现为逐渐提前的趋势(线性趋势检验P<0.001)。在调整了年龄、地区、教育程度和臀围(仅在分析腿长时调整)后,初潮年龄每晚一岁,身高和腿长分别平均增加0.17 cm和0.20 cm(P值均<0.001)。相比出生年代较早的女性,出生年代越晚的女性中,初潮年龄与身高和腿长的回归系数越大(交互检验P值均<0.001)。结论 CKB的10个项目地区女性的初潮年龄与身高和腿长均存在正相关关联。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描述中国不同地区群体遗传结构特征,探索并评价不同分析方案控制队列样本群体遗传结构混杂因素的效果。方法 通过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10个地区4 500例样本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样本第一、二主成分,绘制主成分二维图,并与样本地区来源相比较,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样本的遗传结构特征。以CKB队列数据为基础,生成存在遗传结构差异、亲缘关系等队列样本特征的模拟数据集,探索并评价不同分析策略对膨胀因子(λ)的控制效果。结果 我国不同地区人群存在显著的群体遗传结构差异,人群遗传结构主成分分布与项目地区的地理分布基本一致,第一主成分对应不同地区的纬度,第二主成分对应不同地区的经度。生成的模拟数据集,直接进行关联分析假阳性率较高(λ=1.16),即使调整遗传结构主成分或根据地区进行亚组分析仍无法有效控制λ(λ>1.05);使用混合线性模型引入亲属关系矩阵作为随机效应量后,无论是否进一步调整遗传结构主成分,λ均得到有效控制(λ=0.99)。结论 我国不同地区人群遗传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需要谨慎处理群体遗传结构造成的研究偏倚;针对大队列数据遗传结构复杂、亲缘关系广泛等特征,需要使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关联分析。  相似文献   
63.
中国成年人饮酒行为特征与肥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人不同饮酒行为与肥胖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数据,根据BMI和腰围(WC)分别划分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饮酒行为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间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纳入249 873名调查对象,男性饮酒量与BMI和WC间大体呈“J”形的曲线关系。以不饮酒者作为对照,少量饮酒组患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比例较低,男性的OR值分别为0.65(0.59~0.71)和0.93(0.88~0.98),女性的OR值分别为0.77(0.65~0.91)和0.89(0.80~0.99);男性大量饮酒组患一般性肥胖(OR=1.21,95% CI:1.12~1.32)和中心性肥胖(OR=1.33,95% CI:1.27~1.40)的比例最高。饮酒频率为3~5 d/周组的BMI和WC值较高,患中心性肥胖的比例也最高(男性:OR=1.23,95% CI:1.16~1.31;女性:OR=1.13,95% CI:0.99~1.28)。20岁前开始每周饮酒的男性患中心性肥胖的比例是不饮酒者的1.24倍(95% CI:1.16~1.33)。饮啤酒者患一般性肥胖的比例较低(男性:OR=0.74,95% CI:0.67~0.82;女性:OR=0.54,95% CI:0.43~0.68)。结论 少量饮酒患肥胖的比例较低,大量饮酒者患肥胖的比例较高,开始饮酒的年龄越早肥胖的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64.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和梗死后2级预防治疗状况调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了解我国各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临床诊治以及出院后长期 2级预防治疗的基本模式。方法 :在全国选择较有代表性的 2 5 0 0余家医院 ,采用统一问卷的方式对各院心血管病主管医生进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 1919份 ,应答率为 77%。调查显示 ,具有降低死亡等积极疗效的抗血小板、静脉溶栓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等药物已成为我国AMI治疗的常规手段。 90 %左右的被调查医生对这些药物的疗效均有明确认识。 82 %的医生认为 β 受体阻滞剂对AMI有积极疗效 ,但有 5 0 %左右医生以选择性使用为主 ,且用药剂量很小 (约为国外常用剂量的 1/4) ,开始使用的时间也相对较迟。一些对改善患者预后并无积极疗效的药物 (如硫酸镁、钙通道阻滞剂 )或疗效尚不明确的药物 (如中药制剂 ,蛇毒等 )常规使用的情况仍较为普遍 ,尤其是硫酸镁 (47% )和中药制剂 (45 % )。在AMI后的 2级预防中 ,除阿司匹林外 ,对其余几类有效的治疗药物常规使用比例均较低 ,包括ACEI(5 0 % ) ,β 受体阻滞剂 (35 % )和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 (2 5 % )。 结论 :目前我国AMI和梗死后 2级预防药物治疗模式与欧美等国家基本相似 ,但仍有不够规范之处。尤其是一些已被证明并无积极疗效的药物使用过度 ,而一些疗效确切的药物  相似文献   
65.
中国人群成年期体重变化现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人群的成年期体重变化状况及其地区和人群差异。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电子问卷进行面对面基线调查,收集调查对象25岁体重以及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等信息,并测量调查对象当前体重。本研究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慢性病、重要变量缺失、年龄<35岁或者>70岁的个体,最终纳入360 903名研究对象。成年期体重变化定义为当前体重与25岁时体重的差值。结果 研究对象成年期平均增重4.9 kg。城市地区人群增重高于农村地区,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10个项目点中,青岛项目点成年期平均增重量最大(9.3 kg),甘肃项目点最低(1.5 kg)。出生年代越早者,25岁BMI较高。成年期增重量在45~50岁组最高。在调整了年龄和地区后,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体力活动水平、吸烟情况人群的成年期体重变化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5岁时BMI水平越高者,成年期增重量越小;当前BMI水平越高者,成年期增重量越大(趋势P<0.001)。结论 CKB项目10个地区研究人群成年期体重变化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环境、个体生活方式、体格和生化指标以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对中国成年人主要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为一项建立有生物样本库的超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2004-2008年在城市和农村各5个地区开展基线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液样本采集.2008年对随机抽取5%的队列成员进行第一次重复调查.通过常规和定向监测对队列成员进行长期全死因监测和四类主要慢性病的发病监测,并从全民医疗保险数据库获取个体全病种入院诊疗信息.结果 基线调查共入选30~79(平均51.5)岁512 891名对象.其中男性占41.0%,农村人群占55.9%.队列人群男女性现在吸烟率分别为61.3%和2.4%;男性过去一年中每周至少一次饮酒率为33.4%,女性为2.1%;超重肥胖(BMI≥24.0 kg/m2)率,男性为41.8%,女性为45.3%;调查时SBP≥140 mm Hg或DBP≥90 mm Hg(1 mm Hg=1.33 kPa)的比例男性为32.2%,女性为30.2%.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区各主要调查指标均有差异.结论 中国不同地区、年龄、性别及出生年代人群具有不同的慢性病暴露谱.  相似文献   
67.
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跟骨骨密度的描述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10个地区人群跟骨骨密度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方法 在参与第二次重复调查的研究对象中,剔除重要指标缺失者后,分析10个地区38~87岁24 677人经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定的跟骨骨密度的地区和人群差异。结果 研究人群中,跟骨骨密度指标平均水平:宽带超声衰减(109.7±12.6)dB/MHz,超声声速(1 554.7±45.6)m/s,强度指数(88.3±18.8),T值(-0.74±1.28)。城市人群跟骨骨密度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跟骨骨密度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女性随年龄降低的幅度比男性更为明显。吸烟者、绝经后妇女的跟骨骨密度更低;常饮牛奶和/或酸奶者、高体力活动水平者的跟骨骨密度更高。结论 CKB的10个项目地区人群的跟骨骨密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BMI和腰围对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的影响。方法 使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浙江省桐乡市数据,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患者后,纳入分析30~79岁53 916人。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糖尿病发病风险比(HR)。结果 调查对象累计随访391 512人年(平均随访7.26年)。随访期间,男性944人和女性1 643人被新诊断为糖尿病。多因素调整后,与BMI正常组的人群相比,男性超重和肥胖组糖尿病发病的HR值(95%CI)分别为2.72(95%CI:2.47~2.99)和6.27(95%CI:5.33~7.36)。女性超重和肥胖组HR值(95%CI)分别为2.19(95%CI:2.04~2.36)和3.78(95%CI:3.36~4.26);与腰围正常组的人群相比,男性Ⅰ级(85.0~89.9)和Ⅱ级中心性肥胖(≥ 90.0)组糖尿病发病的HR值(95%CI)分别为2.56(2.22~2.95)和4.66(4.14~5.24)。女性Ⅰ级(80.0~84.9)和Ⅱ级中心性肥胖(≥ 85.0)组HR值(95%CI)分别为1.99(1.80~2.21)和3.16(2.90~3.44)。结论 超重/肥胖以及中心性肥胖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均会升高。在开展控制体重预防糖尿病的同时,更应控制腰围。  相似文献   
69.
目的 分析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人群文化程度与成年人不同阶段体格测量指标及其长期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在参加第2次重复调查的研究对象中,剔除调查时年龄>65岁者、体格测量指标缺失或极端值者、基线或重复调查时自报患有重大慢性病者。分析研究对象的文化程度与25岁、基线调查时(2004-2008年)和重复调查时(2013-2014年)BMI和腰围、及每5年体重与腰围的变化值的关系。结果 纳入分析3 427名男性和6 320名女性。研究对象的体重和腰围都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从25岁到基线调查[年龄(45.2±6.5)岁],男性和女性每5年体重变化值分别为(1.70±2.63)和(1.27±2.10)kg。从基线到重复调查[年龄(53.2±6.5)岁],男性和女性每5年体重变化值分别为(1.12±2.61)和(0.90±2.54)kg,每5年腰围变化值分别为(3.20±3.79)和(3.83±3.85)cm。无论是25岁、基线还是重复调查时,文化程度低的女性BMI和腰围都更大。而在男性中,25岁时文化程度越低的男性BMI略大;到了基线和重复调查时,不同文化程度者间的BMI差异消失,但初、高中文化程度者的腰围及其增幅略高于其他文化程度者。结论 无论男性或女性,随年龄增长,体重和腰围都在不断增加。文化程度与BMI和腰围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0.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人BMI与主要慢性病发病及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时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和腰围。分析中剔除基线现患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COPD和糖尿病者,纳入428 113名研究对象。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和腰围与主要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COPD、2型糖尿病)发病及全死因死亡的关联。结果 在平均10年随访期间,共有131 454人发生≥ 1种上述慢性病,26 892人死亡。主要慢性病发病风险随BMI增加而升高,与正常体重(18.5 ≤ BMI<24.0 kg/m2)者相比,超重(24.0 ≤ BMI < 28.0 kg/m2)和肥胖(BMI > 28.0 kg/m2)者的风险比分别为1.26(95% CI:1.24~1.27)和1.59(95% CI:1.57~1.62)。BMI过低或过高均与全死因死亡风险升高有关。腰围与主要慢性病发病及全死因死亡风险呈正向关联。按照中国人群体重标准,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可以减少约12%主要慢性病发病。结论 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是中国成年人主要慢性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