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22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150篇
儿科学   64篇
妇产科学   36篇
基础医学   77篇
临床医学   1087篇
内科学   634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585篇
综合类   2303篇
预防医学   40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85篇
  6篇
中国医学   362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250篇
  2012年   347篇
  2011年   381篇
  2010年   340篇
  2009年   364篇
  2008年   401篇
  2007年   383篇
  2006年   375篇
  2005年   385篇
  2004年   331篇
  2003年   301篇
  2002年   243篇
  2001年   238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152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43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LCBDE)后两种不同T管引流位置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从2016年1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428例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组(T管经右锁中线骨置出)和B组(T管经腹直肌置出),比较两组术后一般情况(腹腔引流时间、术后胆汁引流量、切口感染、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并发症(胆管狭窄、胆漏、拔出T管后胆漏、胆汁性腹膜炎、残余结石、胆管炎、行胆道镜所用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腹腔引流时间、胆汁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胆管狭窄、胆漏、残余结石、切口感染、胆管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拔除T管后胆漏7例,B组患者拔除T管后无胆漏;A组拔除T管后胆汁性腹膜炎3例,B组患者未出现胆汁性腹膜炎;A组拔除T管行胆道镜检查所用时间(40.5±5.9)min,B组拔除T管行胆道镜检查所用时间(29.2±3.6)min;两组术后拔除T管后胆漏、拔除T管后胆汁性腹膜炎、行胆道镜检查所用时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T管经腹直肌口置出较经右锁骨中线口引出较为安全可靠,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62.
费芸芸  任伟 《安徽医药》2015,19(12):2356-2357
目的:比较分析多发性腹透相关性腹膜炎与单发性腹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以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4月—2015年4月在该院腹透中心行腹透置管并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 CAPD)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中发生多发性与单发性腹透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及预后情况。将1年内发生2次及以上的腹透相关性腹膜炎定义为多发性腹膜炎(多发组),1年内仅发生1次腹膜炎定义为单发性腹膜炎(单发组)。结果单发组48例,共发生腹膜炎52例次,多发组11例,共发生腹膜炎28例次。两组间患者年龄、性别组成、腹膜炎诱因、第一次腹膜炎距开始行腹膜透析的时间、血清肌酐、尿素氮、血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腹膜透析操作方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组血清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单发组,而致病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比例明显增加(P<0.05),与单发组相比,多发组患者基础病更多为糖尿病肾病。两组的临床预后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白蛋白血症、贫血等营养不良、基础病为糖尿病肾病及由保姆辅助操作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多发性腹膜炎,多发性腹膜炎患者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感染率增加,拔管率增加,预后差。  相似文献   
63.
目的:评价螺旋CT在结核性腹膜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结核性腹膜炎患者50例、癌性腹膜炎患者24例及感染性腹膜炎21例的螺旋CT 影像资料。结果结核性腹膜炎组、癌性腹膜炎组及感染性腹膜炎组患者出现大量腹水者的比例分别为40.0%(20/50)、79.2%(19/24)、28.6%(6/21);结核性腹膜炎组患者以壁腹膜均匀增厚为主,发生率为24.0%(12/50);癌性腹膜炎组以壁腹膜结节块样增厚为主,发生率为66.7%(16/24);感染性腹膜炎组患者壁腹膜增厚发生率为9.5%(2/21)。此外,结核性腹膜炎组、癌性腹膜炎及感染性腹膜炎腹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分别为6.0%(3/50)、45.8%(11/24)、4.8%(1/21)。结论螺旋CT 的影像学改变有助于结核性腹膜炎、癌性腹膜炎及感染性腹膜炎的鉴别,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4.
目的:检测肝硬化患者 CD64、血清降钙素原(PCT )水平,探讨 CD64、血清 PCT 检测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诊断价值。方法将肝硬化患者分为 SBP 组(45例)、腹水非 SBP 组(93例)及对照组3组(50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 CD64;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 PCT 。分别采集 SBP 组患者在入院后24 h 内、抗菌药物使用前及抗菌药物有效治疗7 d 空腹上肢静脉血,测定患者体内 CD64、PCT 水平,同时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腹水非 SBP 组及对照组一次性采血测定以上指标。结果 SBP 组 CD64、血清 PCT 水平较腹水非 SBP 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1)。 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 CD64和PCT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5%、93.8%和96.1%、85.2%。结论 CD64、PCT 可作为肝硬化 SBP 早期诊断、疗效判定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5.
目的:对比分析乳果糖联合培菲康与常规治疗法用于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近年来收治的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患者60例,年龄38~59岁,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2组均为30例。试验组在治疗时接受乳果糖联合培菲康,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法。观察及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7天后乳果糖联合培菲康组患者尿液中乳果糖/甘露醇排泄率为0.089±0.020,而常规治疗组尿液中乳果糖/甘露醇排泄率为0.103±0.031,经统计学分析,2组之间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乳果糖联合培菲康对于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较常规治疗法对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究分析引起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相关危险原因,旨在为今后临床上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将2011年6月—2013年6月24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按有无SBP随机分为SBP组和非SBP组,SBP组41例,非SBP组205例。将两组的年龄、性别、发病原因、血小板、持续腹水时间、血清白蛋白、患者是否合并有糖尿病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分析方法采用单变量或者多变量。结果单因素:SBP组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非SB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 INR及腹水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非SB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组患者合并糖尿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高于非SB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血清白蛋白以及饮酒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P<0.05)。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较多,其中饮酒和血清白蛋白是引发SBP发生的独立性高危因素,对此应加强相关方面的重视度。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对弥漫型恶性腹膜间皮瘤(MPM)诊断,以及与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弥漫型MPM(组1)、14例结核性腹膜炎(组2)及17例腹膜转移癌(组3)的MDCT资料,对照分析3组病例的发病年龄,病变分布,腹膜、大网膜、肠系膜改变的形态学特点,腹部淋巴结、脏器转移及腹腔积液等MDCT表现. 结果 弥漫型MPM组与结核性腹膜炎组在腹膜、大网膜、肠系膜的形态学改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弥漫型MPM组与腹膜转移癌在腹部淋巴结、脏器转移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弥漫型MPM MDCT表现为腹膜、大网膜、肠系膜不规则增厚并明显强化,可呈结节状或团块状;结合其形态学特点,有无脏器转移、淋巴结肿大和临床资料等可与结核性腹膜炎及腹膜转移癌鉴别.  相似文献   
68.
病例男,38岁。3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下腹部有一鸡蛋大小的包块,无腹痛、腹胀、便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未予诊治。后自觉包块渐进性增大,来院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6.7℃,脉搏60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00/50mmHg,神志清楚,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专科检查:腹平坦,未见胃肠型蠕动波,肝脾未触及,全腹柔软,左下腹可触及一大小约7.0cm×6.0cm×5.0cm的肿块,质硬,与周围边界尚清,活动度差,无明显压痛、反跳痛  相似文献   
69.
卫向月  王键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4):2598-2599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注射用胸腺肽α1在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相关性腹膜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叶县人民医院78例CAPD相关性腹膜炎患者,依照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各39例。常规组接受注射用胸腺肽α1治疗,观察组接受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注射用胸腺肽α1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治疗3周后腹腔透出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Toll样受体4(TLR-4)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两组TNF-α、IL-6水平均较前降低,TLR-4水平均较前升高,观察组TNF-α、IL-6水平低于常规组,TLR-4水平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注射用胸腺肽α1可有效提高CAPD相关性腹膜炎疗效,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0.
韩涛:肝腹水     
陈词 《肝博士》2016,(4):15-16
正肝腹水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肝功能失代偿患者。很多患者认为一旦出现了肝腹水,就到了肝病的终末期。其实,随着近些年来医疗技术的进步,肝硬化腹水在临床上是可以控制的,而且多数患者能控制的非常好,特别是在比较早期的时候,有些患者的治疗效果非常不错,甚至腹水可能会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