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8篇
  2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微小RNA-200c(miR-200c)是一类非编码小分子RNA,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调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miR-200c对胰腺癌侵袭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其在胰腺癌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提示miR-200c可作为抑癌基因及有效分子标志物和未来临床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2.
杨群  胡晓莉  张锴  殷芳雪  陈思敏  叶真青  李晓辉  周瑾 《中草药》2018,49(15):3632-3638
目的研究浙贝母配方颗粒处方和工艺。方法采用煎煮法对浙贝母进行提取;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浙贝母浸膏粉;采用湿法挤压制粒、挤出-滚圆制粒、流化床制粒3种方法制备浙贝母配方颗粒,设定以粉体流动性参数休止角、最终体积减少度(a)、充填速度常数(b、k)及颗粒一次收得率为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优选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处方辅料及其配比;采用HPLC法测定颗粒中有效成分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含量,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150 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二乙胺(70∶30∶0.03);检测器为蒸发光散射;体积流量为1.0 m L/min;柱温为30℃。结果流化床制粒法制得的浙贝母配方颗粒综合评分最高,最佳处方为浸膏粉-糊精-95%乙醇(100∶100∶160),颗粒一次收得率为91.3%,休止角为30.73°,a值为0.109 1,b值为0.025 5,k值为0.030 1,流动性好,得率高;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颗粒中贝母素甲含量为0.305%,贝母素乙含量为0.098%。结论优化的浙贝母配方颗粒处方和工艺均达到设计要求,可用于工艺化大生产。  相似文献   
63.
[目的]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颈胸段半椎体切除术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20年12月对14例先天性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行计算机辅助设计颈胸段半椎体切除矫形术。术前使用Mimics软件行矫形设计并模拟矫形过程,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确保手术矫形的安全性,按照术前设计精准置入椎弓根螺钉、切除半椎体、钉-棒系统矫正侧凸畸形。术后佩戴支具,维持矫形效果。[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见严重血管、神经及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共置入140枚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97.1%。平均随访(35.5±13.2)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颈胸段侧凸[(53.9±17.9)°,(11.5±2.5)°, P<0.001]、局部后凸Cobb角[(27.8±9.8)°,(10.7±1.6)°, P<0.001]均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斜颈角、T1倾斜角及锁骨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随访过程无矫形丢失、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发生。[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颈胸段半椎体切除矫形术安全有效,可精准置入椎弓根螺钉并完整切除半椎体,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64.
目的分析3D打印技术在骨科临床教学实施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于我院骨科实习的104名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骨科临床教学方法的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52名)、观察组(52名)。对照组实习生接受常规骨科临床教学,观察组接受3D打印技术骨科临床教学,即由骨科带教教师结合临床经验选择适宜病例,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骨科病例模型,以3D骨科伤情模型为基础,开展教学,便于实习生清晰掌握骨科病例的局部解剖结构、病变特征等信息,加深其对骨科病例伤情状况的理解。结果观察组实习生理论考核成绩(t=10.29)、实践考核成绩(t=10.86)均高于对照组实习生,两组实习生的考核成绩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用于骨科临床教学,可改善实习生的骨科学习效果,改善实习生的临床实践技能,提高实习生其对骨科临床实习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5.
心肌纤维化是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多种常见心脏疾病向终末期心脏病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如何减缓和逆转纤维化对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中的核转录因子,在调节糖脂的再分布等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被激活后能够通过影响胶原代谢、RAS系统、细胞因子以及炎症反应等途径减缓心肌纤维化的进展。本文主要讨论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与心肌纤维化的一些新进展。  相似文献   
66.
67.
[目的]比较钩状钢板与空心螺钉治疗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并符合标准的23例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10例采用钩状钢板内固定作为钩板组,13例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作为螺钉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随访时记录关节活动度(ROM)和并发症,按照Constant-Murley评分(C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年,平均1.2年。钩板组无严重并发症,但螺钉组有1例出现内固定物松动,行保守治疗;有1例复位丢失,行手术治疗。两组关节活动度比较:前屈上举(156.53°vs 128.13°)、外旋(33.39°vs 16.24°)、内旋评分(9.87 vs 5.55),钩板组优于螺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功能评分方面,CSS评分(85.25 vs70.23)和ASES评分(87.36 vs 73.89)钩板组高于螺钉组,而VAS评分(1.12 vs 3.52)钩板组低于螺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空心螺钉内固定相比,钩状钢板内固定治疗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具有固定牢固、术后并发症少、肩关节功能恢复佳等优点。  相似文献   
68.
外泌体是来自细胞旁分泌的一种细胞外囊泡, 因其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因子, 在细胞间通讯、诱导细胞分化中起重要作用。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能够影响骨组织细胞增殖、通过信号通路调控诱导成骨、减少免疫炎性反应来促进骨缺损再生。近年来, 外泌体与骨缺损再生之间的关系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本文对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MAST Quadrant通道结合Sextant行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对符合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手术指征的55例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MAST Quadrant通道下微创腰椎融合术28例)和开放组(传统技术行后路腰椎融合术2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服止痛药时间、ODI评分、JOA评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手术时间:微创组160~195 (170.25±11.72) min,开放组145~180 (164.32±12.59) min (P<0.05);术中出血量:微创组200~310(245.30±35.60) ml,开放组600 ~920 (654.09±62.38) ml (P<0.05);术后住院时间:微创组6~10 (7.4±1.78)d,开放组12~16 (14.31±2.85)d(P<0.05);术后服止痛药时间:微创组7~14 (10.05±7.56)d,开放组12~25 (17.41±6.90) d(P<0.05).55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 (16.3±5.70)个月.末次随访时ODI评分:微创组4~16 (10.13±2.85)分,开放组10 ~20 (14.85±2.89)分(P <0.05);JOA评分:微创组21~28 (24.65±2.78)分,开放组16~28 (21.389±3.57)分(P<0.05);VAS评分:微创组2~6(2.5±0.4)分,开放组5~8(3.1±0.7)分(P<0.05).术后6个月X线片示54例患者椎间骨性融合,1例骨性椎间融合尚不完全,未见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或移位.[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经MAST Quad-rant通道结合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行腰椎融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联合In-Space经皮置入棘突间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采用椎间孔镜联合In-Space经皮置入棘突间撑开系统,术前、术后1d,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置入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弓根间距离,腰椎活动度.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24 (15.5±2.53)个月.术后各时间点椎间隙前缘高度较术前略有下降(P>0.05),术后1d椎间隙后缘高度、术后各时间点椎弓根间距离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活动度由术前的(9.78±1.85)°减小到末次随访的(5.55±1.89)°.在末次随访中,腰背部疼痛VAS、ODI评分[(2.12±1.88)、(20.58±18.30)分]均明显低于术前[(6.82±1.68)、(72.76±11.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发生假体松动、断裂及脱落.[结论]椎间孔镜联合In-Space经皮置入棘突间撑开系统在完成髓核摘除、减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同时,能够较好地维持脊柱活动度及稳定性,防止椎间隙塌陷及继发腰椎不稳的发生,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