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方剑乔教授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和诊疗思路。他主张精确诊断,分型施治,以针刺“项七针”与颈夹脊穴为基础,灵活施用电针、温针。颈型颈椎病取颈百劳温针灸,电针或经皮穴位电刺激连续波100Hz;神经根型颈椎病加用项根穴,疼痛甚采用电针疏密波2/100Hz,连接颈夹脊与项根、肘髎与外关,上肢麻木改用电针连续波2Hz;脊髓型颈椎病取百会与大椎温针灸,并可在突出节段毫针深刺加温针灸;椎动脉型颈椎病重点在“项七针”,如寰枢关节不对称加局部温针灸,椎间孔偏窄则在相应节段加温针灸。  相似文献   
63.
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手术疗效,探讨改善此类患者预后的有效措施。方法对66例外伤后急性脑肿胀行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结果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16例(24%);植物生存11例(16.6%);重残10例(15.1%);良好29例(43.9%)。结论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术后减压充分,从而减轻继发性颅脑损伤,能有效改善其预后并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4.
65.
例 1 患者男, 61岁,因突发头痛伴意识障碍 2h在院外住院。院外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 3周后患者意识清楚,仍有明显头痛。经院外医师推荐于 2004年 7月 26日转我院诊治。入院体格检查:生命征正常,意识清楚,颅神经( -),四肢活动自如。入院初步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我院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发现左侧颈内动脉造影正位像(图 1A)示左侧鸡冠处有一个 2cm×1cm的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不清楚,引流静脉经额部皮质静脉引流到上矢状窦。侧位像(图 1B)清楚可见左侧鸡冠处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是眶额动脉,引流静脉经额部皮…  相似文献   
66.
对不同的乳腺癌患者来说,肿瘤形成过程、对治疗手段反应能力是不同的。美国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体内相关的多种基因起作用的程度不同造成的。他们使用新技术绘制出了乳腺癌肿瘤组织样本中各基因表达水平的“分子图谱”,这将有助于寻求更有效、不育反应更小的疗法。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藏维·博斯坦因等人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使用一种名为“生物芯片”的新技术,成功地从全局同时观察大量基因的活动。 研究人员取了42例病人的65份乳腺癌组织样本,利用“生物芯片”技术观察8 102个基因的活动,为每一份样本绘制出各基因表达水平的图谱。然后将数据与临床观察结果相结合,研究基因活动与肿瘤症状及对化疗反应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同一病人的两份样本之间,“分子图谱”的相似程度总是比其他样本的相似程度要高。这表明,各基因表达水平的不同,确实与肿瘤的外在表现有关。 (摘自《健康报》2000年8月24日第1版)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化生性胸腺瘤(metaplastic thymoma, MT)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免疫表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MT的临床资料,行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检测,采用FISH法检测YAP1与MAML2基因融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发生于前纵隔,1例发生于甲状腺;肿瘤最大径3.2~9.0 cm。肿瘤界限清晰,镜下见上皮细胞和梭形细胞交错分布并相互移行;上皮细胞呈岛状、巢团状排列,胞质丰富、嗜酸性,核沟及核内包涵体易见,细胞轻度异型;梭形细胞呈束状排列,形态温和,似纤维母细胞样。两种类型细胞核分裂象均罕见。免疫表型:上皮细胞CKpan、CK19、p40、p63均呈弥漫强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3%~8%。5例行FISH检测,其中4例出现YAP1-MAML2基因融合。结论 MT属于罕见的低度恶性胸腺肿瘤,临床及影像学无特异性,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基因检测;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8.
颅内原发性无性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好发于松果体区和蝶鞍区,其临床表现主要与肿瘤位置、大小相关。大多数生殖细胞瘤对放疗和化疗非常敏感,早期治疗对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由于其发病率较低,因此目前国内外针对颅内原发无性细胞瘤的诊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报道一例颅内原发性无形细胞瘤,为20岁女性,因停经9个月入院,行神经内镜下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无性细胞瘤。术后第6周开始“全脑+全脊髓”普通放射治疗,DT 30 Gy×15次(5次/周);随后,开始“全脑加量”普通放射治疗,DT 24 Gy×12次(5次/周)。病人入院诊断垂体功能减退症后,规律口服醋酸泼尼松及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放射治疗完成后3个月,MRI显示鞍区未见明显结节、肿块影,但月经尚未恢复。这提示颅内原发性无性细胞瘤病人早期正确诊治对后期激素紊乱的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9.
2008年5月20日贵州省卫生厅组织医疗救援组80人赴四川德阳转接汶川地震中300例伤员到我省救治.通过此次大规模的转诊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供同道和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