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9篇
神经病学   7篇
综合类   15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9篇
  1篇
中国医学   21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背景:适宜方向、角度的牵引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选择性血管造影被公认为是确定血管疾病的“金标准”,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虽为无创性检查,却存在检查时间较长、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具有一定侵袭性等不足。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和经颅多普勒加转颈试验,对不同牵引方向和牵引角度治疗前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参数变化进行比较分析。 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240例,根据解剖学角度按病变部位(上颈段病变、下颈段病变、混合型)和牵引方式、角度(坐位前倾分1°~10°、11°~20°、21°~30°组,坐位后伸1°~10°、11°~20°、21°~30°组,坐位中立位组)分组,以局部按摩为对照组。通过彩色多普勒加转颈试验检测治疗前后椎动脉最窄部位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通过经颅多普勒加转颈试验测量治疗前后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等血流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根据解剖部位确立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类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根据病变部位划分为上颈段(C1~C3)、下颈段(C4~C6)和混合型,这从椎骨形态和力学角度等方面为临床牵引治疗提供了指导。②确定了最佳牵引角度。即上颈段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坐位后伸11°~20°牵引疗效较好,下颈段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坐位前屈11°~20°牵引疗效较好,混合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坐位前屈1°~10°疗效较好。③确立了彩色多普勒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是指导椎动脉型颈椎病牵引治疗的简便、无创、安全可靠、重复性好的验证手段。  相似文献   
52.
恶性肿瘤患者因血气生化功能障碍,补益反易于助邪,祛邪往往伤正,患者常因精气无法正常生化而正气衰竭。这一特征与《伤寒论》脏结证的"饮食如故,时时下利"相类似,肝细胞癌的经方论治可以借鉴脏结证病因病机,参考《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相关处方,以保障肝脏的"藏血""疏泄"功能。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对亚急性衰老并免疫功能低下家兔开展背部推拿法后机体局部皮肤与脑组织白介素-33(IL-33)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方法将28只家兔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推拿组和药物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D-半乳糖腹腔注射形成亚急性衰老模型的方法造模。推拿组采用背部推拿法干预,药物组采用口服黄芪精口服液干预。各组均观察局部皮肤与脑组织IL-33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家兔局部皮肤中IL-33表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推拿组和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家兔局部皮肤与脑组织IL-33蛋白表达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药物组与推拿组比较,家兔局部皮肤与脑组织中IL-33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差异,但推拿组局部皮肤IL-33蛋白表达均数略高于药物组。结论背部推拿法能够有效提高机体局部免疫功能,其可能机制之一是背部推拿法通过提高机体局部皮肤组织与脑组织IL-33含量来实现免疫调节功能的。  相似文献   
54.
目的:通过研究HMGB1/TLR4信号通路变化,探索通络消渴方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心脏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及通络消渴方高、低剂量组,并设正常对照组。造模成功后即开始灌胃给药,中药高剂量组(7.36 g·kg~(-1)·d~(-1))、中药低剂量组(1.84 g·kg~(-1)·d~(-1))和二甲双胍组(140 mg·kg~(-1)·d~(-1)),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同体积0.9%NaCl溶液,每日1次。8周后处死大鼠,取样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心肌病理及HMGB1和TLR4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显著升高、体质量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通络消渴方高、低剂量组均可抑制大鼠血糖升高,且中药高剂量组可明显抑制体质量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病理结果显示,通络消渴方高、低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心肌病理改变较糖尿病模型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通络消渴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均可降低大鼠HMGB1和TLR4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消渴方可改善糖尿病大鼠心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HMGB1/TLR4信号蛋白表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5.
岳冬辉  王键 《中医杂志》2014,(16):20-22
从倡导寒温并重与寒温并用、推崇吴鞠通护阴与化湿治温要略、总结王孟英论治温病特色四法、阐发柳宝诒治伏温专意养阴与泄热四个方面对王乐匋教授论治温病的特色进行了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56.
目的 评价扶正除疫颗粒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112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病毒模型组、达菲对照组、扶正除疫组,每组28只。正常对照组和病毒模型组以生理盐水灌胃,每次0.4 ml/只;达菲对照组以达菲水溶液0.025 g/(kg·d)灌胃,扶正除疫组以扶正除疫颗粒水溶液12 g/(kg·d)灌胃,均每日1次,共连续灌胃7天。给药第3天,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以H1N1亚型季节性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FM1-6-E2滴鼻造模,攻毒剂量为5LD50,50μl/只,造模后1h各组继续给药。从攻毒后感染之日起,每组取10只,连续观察14天,观察小鼠死亡情况;各组余18只于攻毒后3天、6天、9天计算肺指数,检测病毒滴度,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病毒模型组10只小鼠全部死亡;达菲对照组和扶正除疫组死亡率均为0。攻毒后第9天,达菲对照组、扶正除疫组与病毒模型组比较,肺指数明显降低(P<0.05或P<0.01);攻毒后第3天、6天,达菲对照组、扶正除疫组与病毒模型组比较,肺组织病毒滴定度明显降低(P<0.05或P<0.01)。达菲对照组与扶正除疫组小鼠肺脏病理变化较为轻微,炎症反应程度明显弱于病毒模型组。结论 扶正除疫颗粒对小鼠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后具有死亡保护作用,对流感病毒在宿主体内复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7.
介绍胡永盛治疗暴盲经验。认为本病主要由痰火蒙蔽、肝体本虚而致,治以泻火化痰、养肝荣目之自拟密谷明目饮。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58.
该文从长春中医药大学特藏古籍王九峰医案稿抄本中选取“时邪”病73首医方进行分析探讨,得出王九峰针对时邪病的诊治及用药特点:寒温同治,兼伤寒、温病之精华;重视尿诊,辨其寒热轻重;以六经辨病,重用和解大法;重视顾护脾肾,以求调畅气机。通过王氏对时邪的治疗方法的探析,既能拓宽时邪病的治疗思路,也可为临床治疗时邪提供理论借鉴和指导,同时对当今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9.
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等多种功效。结合中医古籍、医家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认为黄芪的症靶为肢体活动不利、肌肉无力、疮毒内陷、脏器下垂、肢体麻木等,标靶为尿蛋白升高、血糖不稳、白细胞降低、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等;此外,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可调节免疫功能,并且对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病变、肿瘤等具有一定治疗作用。黄芪的综合毒性试验显示其无明显长期毒性和急性毒性,《中国药典》规定黄芪用量为9~30 g,临床内服多应用9~120 g,最大可至500 g。临床应结合症靶、标靶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60.
于雷  王秋月  岳冬辉 《吉林中医药》2023,(12):1391-1393
文章基于中医药有效防治现今疫病流行的背景下,发掘《温疫论》中的治疫思想,为疫病诊疗提供重要思路。通过对《温疫论》治疫思想的整理,发现吴又可在辨证疫病精准施治、先证施治截断病程与治疫用药均有独到见解,并且在现今疫病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疗效。探求中医古籍中的原始诊疗思维,着力于发展中医学术,为中医临床防疫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