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8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66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分析我市首起布鲁氏菌家庭聚集性疫情的特征,探讨我市布鲁氏菌病发病原因和控制措施。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首起家庭布病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分析,采用试管凝集试验检测布病抗体,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布病病原菌进行分型鉴定。结果根据《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确诊家庭聚集性病例2例,病例为夫妻俩,年龄均为54岁,从事羊只养殖贩卖及屠宰。暴露因素为屠宰羊清洗羊胎羊杂感染,病例血清学检测结果为1∶1 600,布氏菌型鉴定结果为羊种1型。结论本起布鲁氏病病菌为羊种1型,宰杀染疫羊清洗羊胎羊杂是引起本起家庭聚集性布病疫情的危险因素。加强对交易市场羊群检疫和职业人群防护是防控人间布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2.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每年的发病率都很高。在我国,流感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在  相似文献   
53.
目的建立一种用3′端锚定随机引物检测与鉴定未知DNA病毒核酸的方法。方法将本实验室分离到的1株DNA病毒分离物用过滤器过滤后,加入适当的核酸酶消化,提取消化物中的病毒核酸,分别用3′锚定随机引物RP1和RP2对上述病毒核酸进行PCR扩增,凝胶电泳并纯化该PCR产物,纯化后的PCR产物与T载体连接并转入JM109感受态细胞,蓝白斑筛选挑选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登录NCBI网站,利用BLAST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确认。结果凝胶电泳显示2种3′端锚定随机引物PCR产物大小均在500bp以上,并呈涂布状,RP1的PCR产物较RP2小;分别挑取RP1和RP2随机引物PCR产物克隆各7个,分别有6、2个克隆携带有目的病毒核酸片段,挑取上述8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其中获得500bp以上的序列7条,500bp以下序列1条,其中最长的达741bp,最短的398bp;序列分析证实这些片段均与腺病毒2型同源性最高,同源性高达98%~99%。结论RPI和RP2引物均能成功鉴定目标病毒,且RP1较RP2具有更高的扩增效率和敏感性。初步建立一种利用3′端锚定随机引物检测与鉴定未知DNA病毒的方法。  相似文献   
54.
目的了解广东省新型福氏志贺菌F4c菌株的流行与病原学特征。方法对2000—2004年广东省痢疾监测收集的227株志贺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并对其中46株福氏志贺菌F4c菌株以及2004、2007年2起痢疾暴发监测收集的5株和2005年散发病例收集的2株F4c菌株(共53株)进行生化、血清学试验、药敏试验和PFGE分型;并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其中6株的脂肪酸成分。结果 2000—2004年广东省痢疾监测发现:227株志贺菌除20株为宋内氏志贺菌外,其余均为福氏志贺菌,其中F2a的菌株数最多,有55株(占菌株总数的24.2%),其比例从2000年的44.0%下降至2004年8.6%,F4c有46株,占20.3%,从2000年未检出F4c菌株,至2003年F4c占菌株总数的比例上升至71.7%(38/53)。53株F4c的生化结果符合志贺菌特征,血清学均为福氏多价+,IV型因子+,7,8群血清+;53株F4c菌株对头孢曲松、诺氟沙星、头孢噻肟和环丙沙星4种药物敏感,敏感率分别为100.0%、92.9%、92.9%、71.4%,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萘啶酸、氯霉素和氨苄西林均产生耐药,除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91.7%外,其余均达到100.0%。PFGE对43株F4c进行分子分型,共分为21个不同的型别;6株志贺菌F4c的主要脂肪酸成分为12∶0酸、14∶0酸、Sum In Feature2、Sum In Feature 3、16∶0酸、17∶0 cyclo、Sum In Feature 8和19∶0 cyclo w8c等8种脂肪酸。结论福氏志贺菌4c菌株用PFGE进行分子分型在整体上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多样性;福氏志贺菌4c在广东省的流行出现上升趋势,并在部分地区暴发疫情,提示F4c菌型可能逐步演变成为一类稳定的福氏志贺菌菌株。  相似文献   
55.
1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出现及其对实验室诊断的挑战 通过季节性流感监测,美国自2005年12月至2009年2月的3年多中在10个州共发现了12例猪流感H1N1感染病例,但在2009年3月至4月25日的近2个月内全美国共报告了9例确诊猪流感H1N1感染病例和9例疑似病例。  相似文献   
56.
目的了解广东省手足口病病原特征,为科学防治手足口病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08-2009年广东省疑似手足口病患者的粪便、肛拭子、咽拭子、疱疹液、脑脊液等标本,对其中肠道病毒通用引物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分离株用肠道病毒通用引物、EV71引物、CoxAl6引物进行RT—PCR鉴定。结果对892份肠道病毒通用引物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共分离出毒株484株,分离率为54.26%;其中EV71型302株,占62.40%;CoxAl6型143株,占29.55%。2008年和2009年不同类型标本的病毒分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年均以粪便标本的分离率最高,分别为70.79%(126/178)和73.89%(232/314);不同类型病例的病毒分离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死亡和重症病例均以EV71型为主。结论2008—2009年广东省手足口病疫情主要由EV71和CoxAl6引起,今后应加强对多种病原及其变异情况的监测。  相似文献   
57.
广东省O1/O139群霍乱弧菌耐药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广东省霍乱病例及环境来源O1/O139群霍乱弧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霍乱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6-2008年广东省O1/O139群霍乱病例分离株38株,环境株145株,以毒素基因ctxAB的PCR检测区分产毒株与非产毒株;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irby-Bauer纸片法,分析霍乱弧菌对11种抗生素在体外的药物敏感性。结果183株O1/O139群霍乱弧菌中,ctxAB阳性44株,ctxAB阴性139株。分离自病例的菌株和ctxAB阳性菌株中,小川型菌株只对四环素、萘啶酸和复方新诺明有一定耐药;稻叶型菌株对萘啶酸和复方新诺明100%耐药,而O139群菌株对四环素、萘啶酸和复方新诺明等多种抗生素有一定耐药;分离自环境的菌株和ctxAB阴性菌株中,小川型和稻叶型菌株对四环素、萘啶酸和复方新诺明等多种抗生素有一定耐药,而O139群则仅对萘啶酸、复方新诺明和氨苄西林有一定耐药;分离自病例的菌株和ctxAB阳性菌株以耐多药为主,耐多药率分别为78.9%和75.0%,高于分离自环境的菌株和ctxAB阴性菌株的31.7%和30.9%(P0.01)。结论广东省O1/O139群霍乱弧菌中分离自病例的菌株和ctxAB阳性菌株耐多药率较高,应予以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58.
目的寻找简便有效的更适合长期监测的牡蛎中诺如病毒核酸提取的方法。方法通过甘氨酸聚乙二醇富集后硅胶膜离心
柱法(方法A)和蛋白酶K生物消化后顺磁性硅胶基法(方法B)两种核酸提取方法,采用实时RT-PCR检测自然状态的牡蛎和人
工染毒状态的牡蛎来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没有差异,总体比较方法B的病毒回收率高。结论方法B优于
方法A,且方法B更快捷,故方法B更适合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59.
目的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广东省食品中分离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进行分子分型,并建立PFGE数据库。方法参照美国PulseNet的Lm PFGE分子分型标准方法进行检测。应用BioNumerics软件对不同食物种类、时间和地点的分离株进行比对,分析菌株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07株Lm分成41个PFGE型,型别较为分散;从鸡肉中分离的菌株数最多(37株),PFGE分型也最多(19个);冷藏和冷冻食品的分离率较高,其中有26株菌仅存在1-2个电泳条带的差异,相似度极高;韶关和惠州地区分离的Lm存在着地区特异性;随时间变迁,部分菌株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广东省食品中分离的Lm在整体上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多样性,但部分菌株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0.
目的通过对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食源性疾病综合监测模式。方法对2012年广东省收集的所有发病人数在2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在12个地市27家监测医院开展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以及在监测医院收集的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疑似食源性就诊个案和病例粪便/肛拭标本病原菌监测的所有监测结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广东省共报告96起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共计发病1 037例,死亡6例,病死率5.8‰。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的发生,以第三季度的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占全年总起数的35.4%(34/96)和中毒总人数的37.1%(385/1 037);发生场所以宾馆饭店最多,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31.3%(30/96)及32.9%(341/1 037),其次为家庭(19起115例)和单位食堂(17起260例);发病年龄以16~60岁组为主,占77.0%(798/1 037);由微生物污染引发的事件共发生49起600例,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17起193例)和沙门菌(11起155例)为主;引发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的前3位食品分别是肉与肉制品(23.8%,19/80)、豆类及其制品(13.8%,11/80)、海产品(10.0%,8/80)及毒蕈(10.0%,8/80)。全省12个地市27家监测医院均无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2012年全省共收集到2 192例疑似食源性疾病个案,病例主要集中在5—8月(60.9%,1 334/2 192),主要症状为腹泻(55.2%,1 211/2 192)、发热(28.5%,625/2 192)和呕吐(16.4%,360/2 192)。从主动监测医院上送的21 358份粪便/肛拭标本中共分离到790株沙门菌、9株志贺菌以及32株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主要血清型包括鼠伤寒沙门菌(26.1%,206/790)、鼠伤寒沙门菌变种(I 4,5,12:i:-)(15.6%,123/790)、肠炎沙门菌(14.7%,116/790)及斯坦利沙门菌(10.6%,84/790);沙门菌对磺胺甲二唑、四环素、氨苄西林、萘啶酸、链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2.4%、59.5%、58.4%、57.5%、50.8%,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噻肟、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88.9%、86.3%、79.7%、65.9%。广东省全年共发现9起疑似食源性病例聚集事件,经调查核实1起沙门菌感染,其余8起未能明确感染原因。结论 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的发生呈季节性波动,致病因素以微生物污染为主。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能一定程度地反映出目前的食源性疾病发生状况,较客观地达到预期的监测目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与较大的改进空间,高效的综合监测模式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