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背景:老年骨盆和髋臼骨折在临床上时常碰到,且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且老年人群身体状况的特殊性及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复位及固定困难。重建锁定接骨板由于螺钉和接骨板锁定的特殊性能及良好的塑型,是老年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中的理想内固定材料。 目的:分析重建锁定钛接骨板在老年人髋臼骨折手术中的优缺点,提高老年性髋臼骨折的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进行治疗的老年性髋臼骨折21例,均采用纯钛及00Cr18Ni14Mo3不锈钢制成的重建锁定接骨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21例患者中1例未随访,其余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骨折均在4-6个月愈合,无内固定失效病例发生,患者Matta评价标准复位满意率为90%;D’Aubigne功能评分优良率95%。提示重建锁定钛接骨板在老年髋臼骨折治疗中具有固定确实可靠、失败率低、临床效果满意等优点,是比较理想的治疗老年髋臼骨折的内固定材料。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2.
背景:自锁式ROI-CTM融合器置入治疗各类颈椎病时,其零切迹设计可明显减少对食管及咽部的影响,并简化了手术操作步骤,但其是否能够同样满意地应用于Hangman骨折,目前还没有文献报道。目的:比较自锁式ROI-CTM融合器和钛板内固定修复Hangman骨折的颈椎稳定性、融合率及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1例Hangman骨折患者,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5-62岁,按照使用的内固定分为钛板组和ROI-CTM融合器组,其中15例选择钛板进行内固定,另6例选择自锁式ROI-CTM融合器进行内固定。修复前、修复后3 d、修复后3个月,进行颈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位及颈椎CT检查,评估颈椎角度与水平位移及植骨融合率;同时评估目测类比评分与Bazaz吞咽困难分级。结果与结论:ROI-CTM融合器组修复后3 d的目测类比评分及Bazaz吞咽困难分级均优于钛板组(P < 0.05),两组修复后3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及Bazaz吞咽困难分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修复后3 d、3个月的椎体角度位移与水平位移均低于修复前(P < 0.05),两组间不同时间点的椎体角度位移与水平位移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修复后3个月,ROI-CTM融合器组枢椎滑脱完全复位率均高于钛板组(P < 0.05),两组间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均未发生融合器或内固定物排异反应、内固定断裂及松动等不良反应。表明自锁式ROI-CTM融合器修复Hangman骨折具有枢椎滑脱复位率高及术后早期吞咽困难少、颈部疼痛轻的优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齿状突加冠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邹城院区脊柱外科收治的2例齿状突加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总结齿状突加冠综合征的诊断学特征,并文献复习。 结果2例患者均因急性颈部疼痛伴颈部活动受限就诊,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均无发热,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升高,其中1例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升高。颈椎CT检查均提示颈椎退行性变,齿状突上方骨性密度灶,排除脑膜炎、痛风,诊断为"齿状突加冠综合征"。 结论CRP和(或)ESR水平升高,颈椎CT见齿状突周围钙化是诊断齿状突加冠综合征的重要实验室和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54.
目的 研究新型骨关节修复重建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植入兔肌和骨内后材料表面的生物学变化及近期对兔机体钙磷代谢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参照GB/T16886.5-1997-ISO 10993-5:1992对医用植入材料的评价规定标准,将n-HA/PA66植入新西兰大白兔骶棘肌及股骨髁内,在术前1 d及术后4 d,1周,2周和4周等不同时相点抽血化验血清钙磷含量,并设置空白对照;术后1周,2周,3周,4周,8周取出植入材料,以扫描电镜(SEM)对材料表面及材料/受体骨的界面进行形貌分析;对植入骨内标本再进行组织学切片观察材料/受体骨界面新骨形成情况.所得数据以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HA/PA66植入兔体内4 d后血清磷含量较植入前显著增高(P<0.05);余各时相点材料植入组植入后、前两两比较及分别与假手术对照组两两比较,血清钙磷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SEM检测显示n-HA/PA66植入体内能够在其表面形成新的磷灰石晶体,能与受体骨发生牢固键合.结论 n-HA/PA66在动物体内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植入体内近期对兔血清钙磷代谢未发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5.
BACKGROUND: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are now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able to degrade all extracellular matrices. Hypersecre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or reduction in tissue inhibitor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leads to destruction of the dynamic balance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OBJECTIVE: To elucidate the role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 and 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progression of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were included.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degeneration signals appeared on MRI imaging of the patients. Meanwhile, 20 patients with vertebral fracture, mainly cervical spine fracture,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Venous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before the surgery;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specimens were sequentially collect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Serum and tissue level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 in patients with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nd furthermore thos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disc degeneration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 mild and moderate disc degeneration (P < 0.05). However, serum and tissue levels of tissue inhibitor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disc degeneration and control groups (P > 0.05).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ypersecre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 occurs in patients with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however, the expression of 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 is not correlated with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6.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在骨修复替代材料中有明显优势,但骨诱导活性低、力学性能差等缺陷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为克服弊端,国内外学者从仿生学等角度出发,以纳米羟基磷灰石为基础,掺杂、复合有机或无机材料,得到多种仿生复合材料。 目的:综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87年1月至2012年12月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nano,hydroxyapatite ,polyamide 66”。同时,计算机检索1987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共检索到文献93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56篇。 结果与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生物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目前,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研究及引用主要集中于人工椎体、人工椎板及椎间融合器等,并取得了良好临床治疗效果,但仍有很多问题尚需要解决,如诱导成骨、降解情况都缺少长期而详尽的随访资料,而且目前主要是通过细胞学、组织学等方面来评价其生物安全性,尚未涉及到分子水平。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7.
背景:颈椎行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加速退变,单个节段不稳是否也会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还不清楚。 目的:研究颈椎不稳动物模型邻近节段椎间盘形态学、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的变化。 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通过颈椎前路穿刺破坏纤维环及抽吸C5/6髓核组织建立兔颈椎不稳动物模型,12周X射线证实退变后处死动物取材,切取C4/5椎间盘组织,从矢状面切开,取其髓核组织10 mg,间苯三酚法测定髓核中蛋白多糖的量,另取椎间盘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后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SABC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C4/5椎间盘髓核脊索细胞减少,被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取代,偶见圆形的软骨细胞,且椎间盘纤维环变得粗糙,排列紊乱,玻璃样变性及色素沉着,可见纤维软骨细胞,内外层纤维环之间形成裂隙。髓核中蛋白多糖的含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退变椎间盘髓核及纤维环中Ⅱ型胶原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果表明颈椎不稳可诱发邻近节段颈椎退变,表现为椎间盘发生形态学变化,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58.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够提高骨细胞的增殖能力,促进骨折局部血管发生,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优化重组真核质粒pEGFP/hVEGF165转染兔成骨细胞的条件,为构建新型组织工程骨种子细胞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并鉴定兔成骨细胞.分别应用0.8,1.0,1.2 μg的质粒和1.5,2.0,2.5,3.0 μL脂质体两两组合,通过脂质体法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EGFP/hVEGF165转染入兔成骨细胞,转染48 h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测定转染率.结果与结论:随着脂质体剂量的增加,成骨细胞死亡增多.转染48 h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质内发绿色荧光的小颗粒成弥散分布,或在核周浓集成块状.其中,脂质体2.5 μL和质粒1.2 μg条件下的转染率最高,可达56%.说明质粒与脂质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够显著影响转染率,脂质体2.5 μL和质粒1.2 μg是转染兔成骨细胞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59.
目的 观察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减压后脊髓病理与后肢运动功能的变化.方法 构建大鼠T9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30只Wistar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分组:假手术对照组(5只)、慢性压迫组(5只)、减压组(20只),减压组分为减压后1周、2周、4周、6周,采用斜板试验,观察大鼠后肢功能;利用HE染色、NissⅠ染色和TUNEL染色方法,观察受压部位脊髓及临近上下节段的脊髓前角病理变化和细胞凋亡现象.结果 慢性压迫组大鼠斜板试验角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脊髓减压后第1周,斜板角度显著提高(P<0.01),随着时间延长后肢肌力逐渐增强;受压部位脊髓减压后早期病理变化无明显改变,减压后第2周细胞凋亡指数仍较高,为(24.31±4.73)%,与慢性压迫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近上下节段脊髓减压后早期病理恢复可见,细胞凋亡率于减压后1周显著下降(P<0.05),分别为(15.21±4.81)%和(16.21±3.98)%,以后继续降低.结论 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减压后,其早期的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主要因受压部位临近上下节段脊髓功能代偿所致.  相似文献   
60.
背景:相较于传统的保守治疗,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后凸成形两种术式可更快的缓解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疼痛症状,但骨水泥灌注恢复了骨折椎体刚度的同时,理论上也会改变骨折椎体的应力分布和增加临近椎体的应力载荷,造成临近椎间盘退变。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经皮后凸成形对临近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并探讨其中可能的机制。
  方法:收集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85例,分为经皮椎体成形组42例、经皮后凸成形组23例,并设置了行保守治疗的23例患者作为对照。分析患者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ODI评分和椎间盘指数、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
  结果与结论: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后凸成形均能达到较快的缓解疼痛及减少卧床时间的满意疗效,但出院后24个月的ODI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出院后24个月,经皮椎体成形组和经皮后凸成形组的MRI指数低于保守治疗组及治疗前(P<0.05);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值则高于保守治疗组及治疗前(P <0.05),且经皮后凸成形组较经皮椎体成形组差异更明显(P <0.05)。提示经皮椎体成形及经皮后凸成形能加速临近椎间盘的退变,且后者的影响可能更大些。另外,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