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30篇
预防医学   42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46篇
中国医学   86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51.
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14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验证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30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150例给予电针治疗,1次/d,15 d为1个疗程;药物组给予氟西汀口服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5 W。治疗前后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积分判定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L-2R)的含量测定。结果电针组HAMD积分显著低于药物组(p〈0.05),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血IL-6(p〈0.05)和SL-2R(p〈0.05)含量显著低于药物组,副反应低于药物组(p〈0.01)。结论电针治疗有助于减轻PSD病情,疗效显著、安全,能降低PSD患者血清IL-6、SL-2R含量。降低PSD患者血清中部分细胞因子水平,纠正紊乱的免疫功能可能是电针治疗PSD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2.
黄冈市罗田县中学生视力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黄冈市罗田县中学生视力状况,并作分组比较分析。方法整群抽样调查12所中学36个班级共1 995人,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视力表测试。结果初中和高中学生视力低下率分别为59.58%和64.38%,初中与高中学生视力低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异常程度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高中男女生视力低下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初中男女生视力低下异常程度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中、高中阶段女生视力低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视力低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异常分布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学生视力状况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有恶化的趋势,必须多方面共同配合,以预防为主,共同防治,减少和控制中学生视力低下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3.
乳腺癌严重威胁着妇女健康,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且年轻化之势,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所以对妇女乳腺健康状况的普查至关重要。目前,钼靶X线摄影检查仍然是乳腺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我院自2007年引进GE公司Senographe2000D数字化乳腺机以来,拍摄乳腺片3800人次。乳腺钼靶检查作为检查乳腺疾病的重要手段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将乳腺摄影的技术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4.
5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白质疏松症(L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关系。方法LA患者208例,按入院时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的脑白质疏松部位分为三组:脑室周围型(第一组)、皮质下型(第二组)、混合型(第三组)。第一组68例,其中单侧型21例,双侧型47例;第二组66例,其中单侧型30例,双侧型36例;第三组74例,其中单侧型22例,双侧型52例。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MRI检测各组颈动脉AS斑块,并对颈动脉AS斑块及狭窄情况进行分组分析。结果彩色超声检测208例LA患者,141例存在颈动脉AS斑块,阳性率为67.79%。其中第一组阳性率为54.41%(37/68),第二组75.76%(50/66),第三组72.97%(54/74),第二、三组与第一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第一组单侧型LA的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AS斑块11例阳性,其中LA与斑块同侧者6例,双侧型26例阳性,11例发生在双侧;第二组中,单侧型LA中22例斑块阳性,LA与斑块同侧者12例,双侧型28例阳性,9例发生在双侧;第三组中,单侧型LA16例斑块阳性,LA与斑块同侧者7例,双侧型38例阳性,13例发生在双侧。三组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AS斑块积分情况:稳定性斑块积分分别为2.32±0.46、2.65±0.28、3.02±0.35,三组无显著性差异;不稳定性斑块积分分别为3.29±0.42、7.68±0.37、6.97±0.51,第二、三组较第一组P(0.01。MRI检测AS斑块三组分级情况:Ⅰ级斑块分别占54.88%、35.71%、38.21%(45/82、40/112、47/123),Ⅱ级斑块分别占24.39%、27.68%、27.64%(20/82、31/112、34/123),Ⅲ级斑块分别占20.73%、36.61%、34.15%(17/82、41/112、42/123)。在MRI检测颈动脉重度狭窄(≥50%)患者52例中,LAⅠ级15例,Ⅱ级19例,Ⅲ级18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颈动脉AS斑块是LA的危险因素,且与皮质下LA相关性更密切,不稳定性斑块在其中起重要作用,颈动脉AS斑块破裂后可能通过颅内Willis动脉环可导致患侧或健侧甚至双侧脑白质疏松,而颈动脉AS斑块致颈动脉狭窄与LA的程度并不呈比例。提示我们应针对LA尤其是皮质下型LA患者常规开展颈动脉AS斑块的检测并积极干预不稳定性斑块,这对于减缓或阻止LA发展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及其稳定性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相关性及阿托伐他汀干预后MMP-9的变化。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48例,根据入院后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颈动脉AS斑块阳性组59例,AS斑块阴性组89例,其中前者分为稳定斑块组32例、不稳定斑块组27例。各组予阿司匹林100毫克/日、阿托伐他汀20毫克/日口服等干预治疗(其中有两例因服用阿托伐他汀肝功能损害而退出本研究),同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12周晨空腹抽取患者肘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中MMP-9含量。结果颈动脉AS斑块阳性组MMP-9水平(稳定斑块组229.75±80.67ug/L,不稳定斑块组342.98±119.45ug/L)高于阴性组(127.64±38.52ug/L),提示MMP-9与AS斑块的形成有一定的相关性;不稳定斑块组MMP-9水平(342.98±119.45ug/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229.75±80.67ug/L)及AS斑块阴性组(127.64±38.52ug/L),显示颈内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MMP-9密切相关;阿托伐他汀治疗后2周三组血清MMP-9水平分别由229.75±80.67ug/L、342.98±119.45ug/L、127.64±38.52ug/L明显下降至160.45±49.48ug/L、201.47±79.64ug/L、108.67±36.12ug/L,说明他汀类药物起效较快,作用显著;至第4周进一步降至110.34±34.11ug/L、159.66±42.58ug/L、93.73±33.21ug/L,第12周为98.45±32.89ug/L、128.31±40.77ug/L、87.34±30.51ug/L(仍高于正常),表明AS斑块的干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有助于防止AS斑块的增大及破裂,直接关系到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结论 MMP-9在颈动脉AS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分泌的增加是斑块不稳定的基础。同时,MMP-9也可作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性AS斑块干预手段的疗效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7.
  目的   通过分析山东省泰安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与糖尿病4种主要慢性病死亡率、早死概率及其变化趋势,为政府制定慢病防控政策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死因监测系统中2014 — 2019年泰安市居民死亡监测资料,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构成比、早死概率、平均年增长率和年度变化百分比。 用 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趋势变化采用曲线估计指数分布回归模型进行判别。  结果   2014 — 2019年,泰安市4种主要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88.67%,早死概率由17.08%下降至16.46%,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0.80%,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男性早死概率APC为?0.20%,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7),女性APC为?1.78%,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 男性4种主要慢性病的平均早死概率(22.58%)高于女性(10.81%),4种主要慢性病的早死概率,男性分别是女性的2.02、2.38、2.37和1.06倍。  结论   泰安市4种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但与“健康中国2030”下降目标仍存在差距。 应将“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医防融合,以男性人群为重点,加速降低早死率。  相似文献   
58.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68岁。因间断性下腹痛1月,加重2天于2002-10-15入院。入院前1个月间断性下腹痛,无放散,时有发热,无寒战,体温未测。曾于当地诊所诊断为“肠炎”,静滴环丙沙星、甲硝唑,2天后症状好转。2天前复出现下腹痛,进行性加重,继而延至全腹,呈持续性剧痛,难以耐受,经抗炎治疗无效而人我院。查体:体  相似文献   
59.
罗敏  周媛  宫卫东  周思朗  张婧  张积仁 《医学争鸣》2007,28(12):1069-1070
目的:应用SRB法探讨不同药物对骨髓间充质于细胞(MSCs)、肝癌细胞(HC)和HepG2细胞的药敏差异.方法:雌性清洁级SD大鼠20只,应用二乙基亚硝胺饲喂法建立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选取诱癌成功大鼠8只分别原代培养HC与MSCs,同时培养HepG2细胞系细胞,SRB法进行药物敏感实验,观察药物敏感性的差异.结果:对阿霉素、顺铂、洛拉曲克的敏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HepG2细胞,HC,MSCs.而丝裂霉素药敏显示,3种细胞药物敏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HepG2,MSCs,HC.结论:HC药敏实验与HepG2细胞和MSCs存在一定异同.  相似文献   
60.
背景:氯氮平所致的糖代谢障碍越来越引起内分泌科医生的关注,胰岛素抵抗被认为与其发生有关,那么氯氮平是否也直接影响胰岛分泌功能。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氯氮平在不同条件下对体外培养大鼠胰岛分泌功能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采用一元方差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采用LSD-t检验作多个样本间的两两比较(多重比较)。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材料:实验于2003-09/2004-01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实验中心完成。选用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只。方法:①采用经典的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纯化胰岛。②以含2g/L牛血清白蛋白和3.3mmol/L葡萄糖的Hanks液每孔1mL,预孵育30min,弃上清。每12孔为一组,共5组:对照组的孵育液含1g/L二甲基亚砜、3.3mmol/L或16.7mmol/L的葡萄糖液1mL;4个不同浓度氯氮平组的孵育液除含有上述成分外,还分别含浓度为0.2,1.0,5.0或10.0μmol/L氯氮平;各组有6孔继续孵育1h,另外6孔继续孵育4h;吸取上清液,保存于-20℃冰箱中待测。重复3次。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上清液中胰岛素分泌量。③采用一元方差分析(ANOVA)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采用LSD-t检验作多个样本间的两两比较(多重比较)。主要观察指标:培养液葡萄糖浓度为3.3,16.7mmol/L,作用1,4h各组胰岛素分泌量比较。结果:①培养液葡萄糖浓度为3.3mmol/L,培养1h,氯氮平各浓度组胰岛素分泌量与对照组相近(P>0.05);培养4h,4种浓度氯氮平组胰岛素分泌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犤(0.92±0.4),(1.02±0.3),(1.06±0.4),(0.74±0.2),(1.66±0.4)mU/IEQ,P<0.05犦,但各浓度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②培养液葡萄糖浓度为16.7mmol/L,培养1和4h,4种浓度氯氮平组胰岛素分泌量均与对照组相近(P>0.05)。结论:氯氮平抑制基础胰岛素分泌,与剂量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