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30篇
预防医学   42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46篇
中国医学   86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14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验证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30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150例给予电针治疗,1次/d,15 d为1个疗程;药物组给予氟西汀口服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5 W。治疗前后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积分判定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L-2R)的含量测定。结果电针组HAMD积分显著低于药物组(p〈0.05),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血IL-6(p〈0.05)和SL-2R(p〈0.05)含量显著低于药物组,副反应低于药物组(p〈0.01)。结论电针治疗有助于减轻PSD病情,疗效显著、安全,能降低PSD患者血清IL-6、SL-2R含量。降低PSD患者血清中部分细胞因子水平,纠正紊乱的免疫功能可能是电针治疗PSD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2.
43.
目的 对比研究BISCOVER LV液体抛光剂和Tooth Mousse护牙素对托槽周围牙釉质脱矿后促进其再矿化的效果.方法 将60颗离体牙粘接托槽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涂上液体抛光剂、护牙素以及蒸馏水,将离体牙轮流放置于人工唾液和人工致龋液中浸泡,模拟患者进食的状态,90 d后使用显微硬度仪以及扫描电镜检测托槽周围牙釉质表面硬度以及形态的变化.结果 3组牙釉质脱矿后的显微硬度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07.50,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牙釉质显微硬度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牙釉质显微硬度值高于阴性对照组,以及阳性对照组牙釉质显微硬度值高于阴性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显示实验组牙釉质超微结构表面反应物沉积增多,空隙变小,牙釉质再矿化现象明显.结论 在正畸治疗中使用BISCOVER LV液体抛光剂和Tooth Mousse护牙素均可有效防止托槽周围牙釉质脱矿,两者在临床上的使用可视患者的配合程度而定.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药物敷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对照组予富马酸酮替芬0.5mg,-日两次口服,两个月为一疗程;治疗组药物敷贴同时配合黄芪注射液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每周二次,两个月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3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不同时段抑郁的发生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期脑卒中病例223例,卒中后72h予HAMD评分,将≥8分者随机分为抗抑郁药物组(干预组)、对照组,〈8分者1月再予评分,将其中≥8分者用相同方法再分为干预组、对照组,〈8分者2月再予评分,将其中≥8分者用相同方法再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将〈8分者3M再次评分,分为≥8分、〈8分组,各组卒中后3月予MoCa、NIHSS评分、mRS分级。分析卒中后不同时段抑郁的发生情况,比较分析各时段对照组3月时MoCa、NIHSS评分、mRS分级。结果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分别为72h内19.73%,1月时35.03%,2月时53.51%,3月时46.15%;各对照组3月时MoCa评分比较,72h组与其余各组均有明显差异,P均〈0.01;NIHSS评分比较,72h组与1、2月组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各组预后良好率(mRS分级)比较P均〉0.05。结论卒中后急性期(72h)的发病率偏低,恢复期(2~3月)的发病率较高。急性期PSD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但抑郁越早发生,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影响越大,致残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46.
目的使用HAMD、MoCA、SAS和NIHSS四项量表综合评价脑卒中后72 h、1和2月发生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的抗抑郁药物干预效果,为不同时段的PSD药物干预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入选脑卒中病例223例,于脑卒中后72 h予HAMD评分,≥8分者随机分为72 h对照组和72 h治疗组;余患者于脑卒中后1月再次予HAMD评分,评分≥8分者随机分为1月对照组、1月治疗组;余患者于脑卒中后2月再次予HAMD评分,评分≥8分者同前再随机分为2月对照组、2月治疗组;各组均予常规药物及相同的康复治疗方案,治疗组加用帕罗西汀20 mg/d治疗。对以上各组病例于脑卒中后3个月随访,进行HAMD(24项版)量表、SAS量表、MoCA量表及NIHSS量表的评分。结果 (1)72 h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HAMD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而MoCa、SAS和NIHSS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1);1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S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而HAMD、SAS和NIHSS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1),2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四项量表评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2)72 h、1月和2月治疗组在第3个月随访时的MoCa、SAS、HAMD及NIHS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1)脑卒中后不同时间出现PSD患者的抗抑郁干预效果有时间段差异,PSD出现时间越晚,抗抑郁治疗达到明显效果所需的时间越短;(2)脑卒中患者发生PSD后及早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不仅可改善抑郁,对焦虑、认知和神经功能康复也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47.
何友  周媛  胡飚 《当代医学》2011,17(2):40-41
目的 比较根管测量仪与三联法对根管充填的质量的影响,选择较好的根管预备方法 .方法 选取2009年收治的需进行根管治疗的患者127例,牙齿146颗,随机分为观察组(根管测量仪组)和对照组(三联法组)各73颗,根据两组测量根管结果 进行充填,比较其准确率.结果 观察组恰填68颗,欠填3颗,超填2颗,恰填率为93.2%,对...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及其稳定性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相关性及阿托伐他汀干预后MMP-9的变化。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48例,根据入院后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颈动脉AS斑块阳性组59例,AS斑块阴性组89例,其中前者分为稳定斑块组32例、不稳定斑块组27例。各组予阿司匹林100毫克/日、阿托伐他汀20毫克/日口服等干预治疗(其中有两例因服用阿托伐他汀肝功能损害而退出本研究),同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12周晨空腹抽取患者肘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中MMP-9含量。结果颈动脉AS斑块阳性组MMP-9水平(稳定斑块组229.75±80.67ug/L,不稳定斑块组342.98±119.45ug/L)高于阴性组(127.64±38.52ug/L),提示MMP-9与AS斑块的形成有一定的相关性;不稳定斑块组MMP-9水平(342.98±119.45ug/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229.75±80.67ug/L)及AS斑块阴性组(127.64±38.52ug/L),显示颈内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MMP-9密切相关;阿托伐他汀治疗后2周三组血清MMP-9水平分别由229.75±80.67ug/L、342.98±119.45ug/L、127.64±38.52ug/L明显下降至160.45±49.48ug/L、201.47±79.64ug/L、108.67±36.12ug/L,说明他汀类药物起效较快,作用显著;至第4周进一步降至110.34±34.11ug/L、159.66±42.58ug/L、93.73±33.21ug/L,第12周为98.45±32.89ug/L、128.31±40.77ug/L、87.34±30.51ug/L(仍高于正常),表明AS斑块的干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有助于防止AS斑块的增大及破裂,直接关系到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结论 MMP-9在颈动脉AS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分泌的增加是斑块不稳定的基础。同时,MMP-9也可作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性AS斑块干预手段的疗效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白质疏松症(L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关系。方法LA患者208例,按入院时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的脑白质疏松部位分为三组:脑室周围型(第一组)、皮质下型(第二组)、混合型(第三组)。第一组68例,其中单侧型21例,双侧型47例;第二组66例,其中单侧型30例,双侧型36例;第三组74例,其中单侧型22例,双侧型52例。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MRI检测各组颈动脉AS斑块,并对颈动脉AS斑块及狭窄情况进行分组分析。结果彩色超声检测208例LA患者,141例存在颈动脉AS斑块,阳性率为67.79%。其中第一组阳性率为54.41%(37/68),第二组75.76%(50/66),第三组72.97%(54/74),第二、三组与第一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第一组单侧型LA的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AS斑块11例阳性,其中LA与斑块同侧者6例,双侧型26例阳性,11例发生在双侧;第二组中,单侧型LA中22例斑块阳性,LA与斑块同侧者12例,双侧型28例阳性,9例发生在双侧;第三组中,单侧型LA16例斑块阳性,LA与斑块同侧者7例,双侧型38例阳性,13例发生在双侧。三组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AS斑块积分情况:稳定性斑块积分分别为2.32±0.46、2.65±0.28、3.02±0.35,三组无显著性差异;不稳定性斑块积分分别为3.29±0.42、7.68±0.37、6.97±0.51,第二、三组较第一组P(0.01。MRI检测AS斑块三组分级情况:Ⅰ级斑块分别占54.88%、35.71%、38.21%(45/82、40/112、47/123),Ⅱ级斑块分别占24.39%、27.68%、27.64%(20/82、31/112、34/123),Ⅲ级斑块分别占20.73%、36.61%、34.15%(17/82、41/112、42/123)。在MRI检测颈动脉重度狭窄(≥50%)患者52例中,LAⅠ级15例,Ⅱ级19例,Ⅲ级18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颈动脉AS斑块是LA的危险因素,且与皮质下LA相关性更密切,不稳定性斑块在其中起重要作用,颈动脉AS斑块破裂后可能通过颅内Willis动脉环可导致患侧或健侧甚至双侧脑白质疏松,而颈动脉AS斑块致颈动脉狭窄与LA的程度并不呈比例。提示我们应针对LA尤其是皮质下型LA患者常规开展颈动脉AS斑块的检测并积极干预不稳定性斑块,这对于减缓或阻止LA发展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加中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中药口服治疗。两组均以10d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30例中,痊愈6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4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眩晕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