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51.
21例产科MODS中胃肠功能障碍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产科MODS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防治 ,降低MODS的病死率。方法  2 1例产科MODS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 ,应用持续胃肠减压减轻腹胀、选择性肠道去污、经胃肠道营养、保护消化道黏膜、防止和控制消化道出血等综合措施防治胃肠功能障碍。结果  2 1例产科MODS中出现胃肠功能障碍 9例 ,占 4 2 .86 % ;死亡 6例 ,其中 4例并发胃肠功能障碍 (6 6 .6 7% )。结论 产科MODS死亡病例极易出现胃肠功能障碍 ,早认识、早干预、早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52.
老年肾对急性缺血损伤的易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年肾对急性缺血损伤的易感性吕小燕,李丽英,王海燕人口老化已成为引起全球性关注的问题。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及联合国人口预测的资料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与全国人口的比例在1982年为7.63%,到2025年则可能达到19.3%。由此产生的问题特别是老年...  相似文献   
53.
益气活血中药对体内凝血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血栓弹力图(TEG)实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时间为观察指标,观察气血液等对冠心病患者的作用。结果,静脉滴注20ml气血液后,TEG的r、k、e、值都有所变小。ma值有所增大,其中k值与ma值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2,P<0.05);静脉滴注20ml参芪液后除r值有缩短趋势,其它各值无显著变化;静脉滴注丹参液20ml后TEG的r值有缩短趋势,k值明显缩短P<0.05,其它各值呈增大趋势。静脉滴注20ml或40ml气血液对凝血酶原时间的影响不一致,前者呈缩短趋势,后者显著延长。提示不同制剂甚至相同制剂不同剂量,对冠心病患者凝血过程会产生不同的甚或相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
55.
持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子宫收缩和产程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持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以下简称分娩镇痛)的子宫收缩(以下简称宫缩)和产程特点,为分娩镇痛产程观察与处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自然临产宫口开大3cm实施分娩镇痛的产妇213例,由专人在分娩镇痛前和镇痛显效后30、60、120min时,应用美国惠普公司M1351A型胎儿监护仪,分别监测宫缩周期、持续时间、强度、宫缩曲线类型,研究分娩镇痛的宫缩特点。(2)比较分娩镇痛421例与非分娩镇痛237例产妇第1产程活跃期、第2和第3产程时间的差异,研究分娩镇痛的产程特点。结果(1)镇痛前与镇痛显效后不同时间段宫缩各项客观指标与镇痛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镇痛后宫缩减弱有统计学意义;(2)镇痛后不同时间段宫缩各项客观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镇痛组平均第1产程活跃期短于对照组(P<0.05),严密监测下合理使用催产素,平均第2、3产程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4)分娩镇痛组产钳助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娩镇痛对宫缩和产程有一定的影响,正确认识分娩镇痛的宫缩和产程特点、进行积极有效的产程处理是分娩镇痛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米索前列醇用于改良法官颈Bishop评分≤3分伴宫颈分泌物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阴性的延期妊娠孕妇促宫颈成熟的效果与风险。方法 观察组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25μg,对照组按照催产素点滴促宫颈成熟常规。使用米索前列醇或催产素后24h无效重复应用,不超过3次。宫颈Bishop评分、胎心监护1次/24h,用药后24、48h检测宫颈分泌物IGFBP-1。结果 观察组促宫颈成熟效果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用药24、48h后宫颈分泌物IGFBP-1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0.001);对照组以宫颈不成熟作为剖宫产指征者明显高于观察组(P〈0.001);两组产后出血、过强子宫收缩、羊水粪染发生率和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米索前列醇用于延期妊娠宫颈Bishop评分≤3分伴宫颈分泌物IGFBP-1阴性孕妇促宫颈成熟安全、有效:宫颈Bishop评分≤3分伴宫颈分泌物IGFBP-1阴性的延期妊娠孕妇不宜使用催产素促宫颈成熟:宫颈分泌物IGFBP-1可作为评估宫颈成熟度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对延期妊娠引产时机选择的意义。方法:选择延期妊娠孕妇79例,检测宫颈分泌物IGFBP-1的同时进行宫颈Bishop评分,观察IGFBP-1与Bishop评分的相关性。根据IGFBP-1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根据Bishop评分结果分为宫颈成熟组和未成熟组,按催产素点滴常规进行引产。观察各组引产效果成功率,评价IGFBP-1与Bishop评分对预测引产成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IGFBP-1与Bishop评分呈正相关,其总体相关系数为0·98(P<0·05);IGFBP-1阳性组84h内引产成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宫颈成熟组与未成熟组84h内引产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Bishop评分≤3分且IGFBP-1阴性的10例孕妇无1例引产成功;IGFBP-1预测引产成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优于Bishop评分。结论:IGFBP-1可作为延期妊娠引产时机选择的重要指标,IGFBP-1结合Bishop评分可提高延期妊娠引产成功率。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大黄蟅虫丸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四氯化碳(CCl4)复合因素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观察大黄蟅虫丸对模型动物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影响。结果大黄蟅虫丸能显著抑制大鼠血清中的TGFβ1、TIMP-1、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IV型胶原(CIV)、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表达。结论大黄蟅虫丸对肝纤维化形成中两个重要因子TGFβ1和TIMP-1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9.
目的分析产科急重症患者合并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的临床特点与诱发因素。方法对1995年以来收治的42例产科急重症患者合并MSOF病例作回顾分析,比较产科急重症合并MSOF发生情况、衰竭器官数目与病死率关系、各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发生例次。结果导致MSOF的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羊水栓塞、DIC、胎盘早剥及其他诱因中,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诱发MSOF显著高于其他诱因(P〈0.05);产科急重症患者合并发MSOF中,随着衰竭器官数日增加,其病死率增加,合并4、5个器官衰竭的产科急重症患者其病死率显著高于仅2个器官衰竭者(P〈0.05);各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中,肾功能衰竭发生率照著高于其他系统器官衰竭(P〈0.05)。结论产科危露症并发MSOF的治疗应积极预防和控制诱因,更应重视防治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必要时适时终止妊娠,对这类患者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衰竭器官数目的增加,以达到降低其病死率目的,产科危重症患者应特别注意采取必要措施预防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60.
目的 观察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探讨肝纤维化"血瘀"的病机特点.方法 建立猪血清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肝纤维化大鼠全血粘度150/s、30/s、5/s、1/s切变率及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同时检测肝纤维化指标及血清转氨酶.结果 肝纤维化模型组的全血粘度150/s切变率、30/s切变率、5/s切变率、1/s切变率、红细胞压积、透明质酸酶、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且肝纤维化四项指标与全血粘度的各个切变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肝纤维化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特点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肝纤维化"血瘀"的中医病机,为抗肝纤维化"活血化瘀"的治疗提供依据.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the hemodynamics of rats with immunological liver fibrosis and explore the pathogenesis of "blood stasis" in liver fibrosis. Methods Rat models of liver fibrosis were established by multiple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s of pig serum. The hematocrit, blood viscosity at the shear rate of 150/s, 30/s, 5/s, and 1/s, serum markers for liver fibrosis, and serum transaminase levels were measured in the control and model rats. Results The hematocrit, blood viscosity at different shear rates, hyaluronic acid (HA), laminin (LN), procolagen type Ⅲ (PCⅢ), type Ⅳ collagen (CIV), 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 (ALT) and glutamic-oxaloacetic transaminase (AS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rats with experimental liver fibrosis appeared as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rats.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noted between blood viscosity at different shear rates and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the fibrosis markers (HA, LN, PCⅢ, and CIV) in the model rats. Conclusion The changes in the hemodynamics in rats with immunological liver fibrosis suggests the role of "blood stasi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liver fibrosis and provide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herapies to "activate the blood circulation and dissipate blood stasis" for treatment of liver fibr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