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45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比较肋间神经冷冻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在胸外科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6年4月至2008年5月开胸手术治疗的89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肋间神经冷冻组(A组,47例)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组(B组,42例).比较两种方法在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术后止痛药物应用次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上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评分为(1.49±0.80)分,B组为(2.43±1.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和B组术后止痛药物应用次数[(1.28±0.62)、(2.02±1.05)次]、术后下床活动时间[(43.15±12.22)、(64.10±14.25)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肋间神经冷冻在治疗效果上优于硬膜外自控镇痛,肋间神经冷冻在胸外科术后镇痛中可以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影响其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02例102眼,均行一次巩膜扣带术成功治疗视网膜脱离。术后随访3~6mo,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χ2检验用于分析影响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黄斑是否脱离、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脱离范围及术中是否行视网膜下放液均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相关(P<0.01)。黄斑脱离在1wk内与1wk以上术后视力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斑是否脱离及脱离时间、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脱离范围和术中放液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因素,术前应详细分析病情,术中尽可能避免行视网膜下放液。  相似文献   
53.
总结心脏外伤的急救护理经验。回顾性分析16例心脏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病人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剖胸探查,分别给予心肌裂伤修补,心包开窗及其他合并脏器的修补术。死亡5例,其中1例送院后证实死亡,3例术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难以控制的肺部感染。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加强护理是心脏外伤急救的关键所在,急救时生命体征观察、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防止并发症则是加强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54.
目的初步观察成比例辅助通气(PAV)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对CPAP疗效不佳的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改用PAV治疗,对比其前后1小时的平均血压、呼吸频率、心率、血气分析,初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使用PAV前后平均血压变化不明显(P〉0.05),而心率、呼吸频率明显减慢(P均〈0.05),血气分析中PaO2、PaCO2、pH值明显改善(P均〈0.05),且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气分析渐接近正常或者正常。结论成比例辅助通气可以有选择性地试用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  相似文献   
55.
总结心脏外伤的急救护理经验.回顾性分析16例心脏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病人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剖胸探查,分别给予心肌裂伤修补,心包开窗及其他合并脏器的修补术.死亡5例,其中1例送院后证实死亡,3例术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难以控制的肺部感染.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加强护理是心脏外伤急救的关键所在,急救时生命体征观察、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防止并发症则是加强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56.
《临床医学工程》2019,(7):947-948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新生儿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150例ARDS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观察组采用俯卧位通气治疗,对照组维持常规仰卧位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氧合状态改善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PaO2、 PaO2/FiO2和PaO2/PAO2水平分别为(82.56±6.35) mmHg、(368.57±54.35) mmHg、(81.25±4.26) mm H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68±7.68) mmHg、(285.61±65.57) mmHg、(67.25±12.04)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对ARDS新生儿氧合状态纠正效果更为理想,其临床价值优于常规仰卧位通气。  相似文献   
57.
《临床医学工程》2019,(6):827-828
目的探讨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呼吸暂停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0%(P <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8.
摘要:目的:分析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患者耐碳青霉烯类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CRMPA)感染的风险因素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减少耐药菌产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8年碳青霉烯类耐药与碳青霉烯类敏感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预测CRMPA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以上患者所感染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MPA)的耐药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MPA感染前入住ICU时间[OR=1.080,95%CI(1.001,1.165)]、长期卧床[OR=3.517,95%CI(1.272,9.726)]、MPA感染前经验使用抗菌药物超过14 d[OR=5.021,95%CI(1.714,14.711)]、使用碳青霉烯类[OR=5.463,95%CI(2.077,14.369)]、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联合使用[OR=15.015,95%CI(3.129,72.060)]是CRMPA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除多黏菌素外,碳青霉烯类耐药组其他所有药物的耐药性均明显高于碳青霉烯类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特别是碳青霉烯类,避免过度用药,并加强病区环境微生物监测及规范各项有创操作是减少CRMPA播散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9.
 目的: 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抗丙酮醛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及相关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丙酮醛损伤组(不同浓度丙酮醛处理)、NAC+丙酮醛组(NAC与丙酮醛共处理)、SP600125预处理+丙酮醛组、NAC组和SP600125组。H9c2心肌细胞常规消化种板,经相应处理24 h后:应用CCK-8法检测心肌细胞的存活率;Western blot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内磷酸化和总的c-Jun氨基端激酶(p-JNK、t-JNK)表达水平;双氯荧光素(DCFH-DA)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罗丹明123(Rh123)染色法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Hoechst 33258染色法观察H9c2心肌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丙酮醛均能够降低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且呈剂量依赖性(P<0.01),NAC在一定浓度范围内(500~1500μmol/L)可对抗丙酮醛引起心肌细胞损伤(P<0.01),抑制丙酮醛引起细胞内ROS水平升高,对抗丙酮醛引起细胞内MMP降低,抑制丙酮醛诱导细胞内JNK蛋白的磷酸化(P<0.01)。与NAC的细胞保护作用类似,选择性JNK抑制剂SP600125也可抑制丙酮醛诱导的细胞损伤,包括减轻氧化应激、改善线粒体膜电位及抑制细胞凋亡。结论: N-乙酰半胱氨酸能够保护H9c2心肌细胞对抗丙酮醛引起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细胞内ROS水平、改善MMP、抑制JNK磷酸化和抗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0.
沈孝军  彭超  王琛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8):1576-1578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原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近4 a行20 G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病例资料,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病例纳入研究对象,分析视网膜脱离的特点及处理。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共23例24眼。年龄24~67(平均49.0±12.0)岁。男17例18眼,女6例6眼。右眼6眼,左眼18眼。结果:视网膜脱离的24眼中,18眼(75%)无任何症状,为常规检查时所发现;6眼(25%)为视力下降或眼前黑影遮挡就诊时发现。视网膜脱离距离玻璃体切除术后的时间1~223(平均40.7±54.2)d,其中10眼(42%)发生于1wk内,14眼(58%)发生于1 mo内。视网膜脱离的直接原因中:新发视网膜裂孔19眼,共27个裂孔;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4眼;原裂孔未封闭1眼。所有视网膜脱离最终均完全复位。结论:视网膜新裂孔的发生是导致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脱离的最主要原因,应重视术后早期周边视网膜的检查;经过及时的再次手术,视网膜均可得以复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