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5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7篇
外科学   145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加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否改善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意义。方法:自1998年12月至2005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49例,男12例,女37例;年龄49~68岁,平均58.5岁。Meyerding分型:Ⅰ度32例,Ⅱ度17例。其中21例采用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A组),28例加用CDHORIZONM8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B组)。术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无统计学差异。4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90个月,平均58个月。参照Yuan等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腰腿痛程度(VAS评分)、脊柱活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结果:随访时腰痛VAS评分:A组(41.9±7.5)分,B组(32.8±6.2)分;腿痛VAS评分:A组(33.9±7.3)分,B组(30.8±6.2)分。脊柱活动功能:A组改善15例,加重或无变化6例;B组改善25例,加重或无变化3例。神经功能:A组改善15例,加重或无变化6例;B组改善26例,加重或无变化2例。在改善腰痛、脊柱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方面,B组优于A组(P0.05)。在腿痛改善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比较,加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改善患者的腰痛症状和临床功能;减压作为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在改善患者腿痛方面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对腰椎峡部崩裂及滑脱单椎体复位固定系统进行生物力学研究和三维有限元分析;对直接使用单椎体复位固定系统治疗的病例进行远期随访,探讨单椎体复位固定的有效性。方法测试单椎体复位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建立腰椎峡部崩裂及滑脱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行单脊椎复位固定后脊椎的应力变化规律。自1992年4月~1995年12月,应用单椎体复位固定系统治疗腰椎峡部崩裂和滑脱32例,其中单纯峡部裂18例,合并滑脱14例;年龄28~46岁,平均36.4岁。结果生物力学研究和三维有限元分析表明,单椎体复位固定系统复位效果优良,固定坚强;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5.6年,最终X线片示,有29例获得骨性愈合,无螺钉断裂和拔出。临床疗效按Henderson标准评价,优22例,良6例,可2例,差2例。结论腰椎峡部崩裂及滑脱单椎体复位固定系统固定坚强可靠,植骨融合率高。对青壮年腰椎峡部崩裂及滑脱患者,直接修复行单椎体复位固定可取得较好疗效,其内固定简单,手术创伤小,可减少继发性脊柱疾患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对腰椎峡部裂(LS)的诊断价值,并分析LS的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4年经多层螺旋CT诊断为腰椎峡部裂的患者共28例.利用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全方位、多角度观察患者腰椎峡部裂情况,并综合对比MPR图像、MIP图像及VR图像.结果 28例患者中共检出峡部裂53处,滑脱17例;其中双侧峡部裂21例,46处,16例伴滑脱;单侧峡部裂7例,7处,1例伴滑脱.MPR图像LS诊断率为100%(53/53),斜矢状(沿椎弓峡部走向)位及斜轴(平行于椎弓)位可清楚的显示峡部断裂情况,分别表现为"狗项圈征"和"双关节征",正中矢状位可清楚的显示椎体滑脱情况.MIP图像也可显示全部病变,但对周边软组织的观察不如MPR图像.VR图像LS诊断率为79.24%(42/53),可立体观察峡部情况.结论 多层螺旋CT-MPR、MIP、VR技术可以全方位的评价腰椎峡部情况,其中斜矢状(沿椎弓峡部走向)位及斜轴(平行于椎弓)位的MPR图像可作为首选的重建方法;后天性因素(疲劳或应力骨折)可能是LS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椎弓根内固定联合不同融合方式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108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分为A组62例和B组46例,A组采用椎弓根内固定联合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B组采用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后外侧融合术(PLF).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滑脱率、融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预后效果.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长于或多于B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P<0.05);2组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DI及滑脱率较术前改善,且术后2年A组JOA评分较B组高,ODI及滑脱率低于B组(P<0.05).2组术后2年融合率及预后总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联合PLIF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较PLF好,但2种方法融合率及预后效果无明显差异,应根据手术操作不同和患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对腰椎峡部裂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腰椎峡部裂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后,行表面遮盖法(SSD)和多层面重建(MPR)。结果轴位原始图像对骨、瘢痕增生、椎间盘病变等征象显示清晰;MPR对峡部裂的显示达100%;SSD重建技术在显示峡部裂方面不及MPR,但是图像直观,且在显示骨赘及椎体滑脱方面效果良好。结论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腰椎椎弓峡部裂及其所引起的相关改变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6.
谢光彤  丁长青  许若峰 《中国当代医药》2012,(6):101+103-101,103
目的探讨反角度重建在不典型椎弓峡部裂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1年9月22例不典型椎弓峡部裂患者多层螺旋CT及反角度后处理等重建资料。结果当椎体无明显滑脱时,常规椎间盘层面极易漏诊不典型腰椎峡部裂,结合常规层面所示椎管前后径延长征及三维图像,增加反角度重建,明显增加诊断率。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反角度重建对不典型峡部裂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7.
目的 腰椎融合术改变了腰椎的生物力学环境,使邻近节段应力集中,本研究就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对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 2002~2006年,采用PLIF治疗腰椎退...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索腰椎后滑脱节段分布及与腰骶部矢状位平衡参数的相关性,揭示腰椎后滑脱发生机制。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9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收治的腰椎后滑脱患者47例,调查其腰椎后滑脱节段分布规律,并将其分为上腰椎后滑脱组(L1~3,34例)与下腰椎后滑脱组(L4~5,13例);选取同期入院的近似健康的患者2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的差异。结果 47例患者共56个节段后滑脱,其中L1 5例、L2 13例、L3 25例、L4 11例、L5 2例。与对照组相比,上腰椎后滑脱组LL、SS增大,PT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腰椎后滑脱组LL、SS减小,PT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后滑脱好发于L3,其次为L2、L4。腰椎后滑脱与腰骶部矢状位失衡密切相关。当上腰椎后滑脱时,LL、SS增大,而PT减小;当下腰椎后滑脱时,LL、SS减小,甚至变为后凸,而PT增大。  相似文献   
59.
目的 评估低度腰椎滑脱患者矢状位失衡情况,并探讨维持低度腰椎滑脱矢状位平衡的主要代偿机制。方法 纳入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确诊为单节段低度腰椎滑脱症的60例患者,其中30例为MeyerdingⅠ度滑脱(MeyerdingⅠ度组),30例为MeyerdingⅡ度滑脱(MeyerdingⅡ度组)。纳入同期30名X线检查脊柱-骨盆无影像学异常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资料,并利用术前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测量相关参数:最大胸椎后凸角(maxTK)、最大腰椎前凸角(max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及矢状位偏移(SVA)。采用秩相关分析探讨滑脱程度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程度滑脱患者及对照组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结果 腰椎滑脱程度与maxTK呈负相关(rs=-0.512,P<0.05),与PI(rs=0.621,P<0.05)、SS(rs=0.385,P<0.05)和PT(rs=0.573,P<0.05)均呈正相关,而与年龄、BMI、SVA和maxLL之间无明显相关性。MeyerdingⅠ度和Ⅱ度滑脱组maxTK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Ⅰ度和Ⅱ度滑脱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yerdingⅠ度和Ⅱ度滑脱组PI均大于对照组,且Ⅱ度滑脱组PI大于Ⅰ度滑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增大与腰椎滑脱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TK降低可能是维持低度腰椎滑脱患者矢状位平衡的主要代偿机制。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