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可行性。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肱动脉途径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组(n=50例)和经股动脉途径行PCI组(n=50例)。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和曝光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穿刺部位并发症和费用。结果经肱动脉途径和股动脉的手术成功率均为98.00%。两组的透视时间分别为(7.89±3.51)min和(7.88±3.43)min,手术时间分别为(42.9±9.2)min和(42.5±9.1)min,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经股动脉途径组相比,经肱动脉组的穿刺部位并发症较低(P〈O.05),平均住院时间较短(P〈O.05),平均住院费用也较低(P〈O.01)。结论对于不适合经桡动脉途经治疗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可以首选经肱动脉途径PCI治疗。  相似文献   
42.
目的 评价冠脉及静脉内小剂量注射替罗非班联合冠脉内血栓抽吸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诊断为STEMI、接受直接PCI治疗患者133例,随机分为冠脉及静脉内注射小剂量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联合冠脉内血栓抽吸组(治疗组,67例)和常规PCI联合静脉内大剂量替罗非班组(对照组,66例).评估两组PCI前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情况、术后90天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及术后出血情况.结果 两组血管开通率均为100%,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无复流减少,心肌灌注情况改善、90天MACE下降(2.9% vs.12.1%,P<0.05).而围术期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冠脉及静脉内小剂量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可有效改善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改善患者预后,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抗栓治疗方法。方法选择1年内曾因冠心病植入DES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期间因外科疾病需手术治疗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组及替罗非班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前5d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低分子肝素组应用依诺肝素皮下注射(1mg/kg,1次/12h),替罗非班组应用替罗非班0.1μg/(kg·min)持续泵入,两组患者均于术前12h停用依诺肝素或替罗非班,术后根据外科情况,尽早恢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观察围术期新发心血管事件以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患者桥接时间及手术方式无明显区别,围术期两组患者未发生心脏事件,肝素组发生2例牙龈出血,1例鼻出血;替罗非班组发生1例牙龈出血,1例便潜血阳性,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随访,肝素组于术后2个月发生心肌梗死1例,心绞痛再发2例,替罗非班组心绞痛再发1例,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ES植入术后近期行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可以考虑应用依诺肝素或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替代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44.
王世宏 《河北医药》2009,31(5):582-58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一组常见和多发的疾病。尽管介入治疗和外科搭桥手术的开展使冠心病的治疗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仍有约50%的患者只能进行不完全的血运重建,约20%的冠心病患者根本无法进行上述治疗,治疗后常无心肌细胞水平血流灌注改善,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等,预后极差。骨髓多种干细胞被用来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并取得较好疗效。目前研究已经初步显示出干细胞治疗冠心病可能在于其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与心肌细胞融合等机制。骨髓各种类型干细胞具有促进血管新生作用,极有可能成为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目前认为,骨髓CD34阳性干细胞是包含有内皮祖细胞(EPCs)在内的一组较纯化的干细胞群,具有释放细胞因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管新生等作用,是目前极有潜力的治疗干细胞类型。  相似文献   
45.
背景: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骨髓CD34+干细胞具有明显的促进血管新生作用.经作者查新检索,目前国际上仅有1篇小样本心腔内沣射骨髓CD34+下细胞治疗心绞痛的报道.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CD34+干细胞移植治疗心绞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对象:选取2007-07/2008-07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32例心绞痛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移植前1个月内均无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心绞痛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分级为Ⅱ~Ⅳ级,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方法: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最佳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常规PCI术后,行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CD34+干细胞移植,于冠状动脉病变近端注入CD34+干细胞悬液15 mL,细胞数为(1.0~6.1)×106.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最佳药物治疗和导管置入.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两组患者的疗效指标比较及心肌血液灌注情况.结果:骨髓干细胞移植后,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的用量、运动时间及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等各项疗效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0.05),且移植后6个月时的治疗效果优于移植后3个月.移植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心肌灌注缺损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随访6个月内,未观察到因冠状脉动脉内注射而导致的心肌梗死、心肌酶升高、心肌穿孔、心包积液、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CD34+干细胞后,可显著改善心绞痛患者心肌血液灌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6.
王世宏 《河北医药》2009,31(7):854-856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最严重的心血管急症,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类型。现在的监测、评价血栓形成倾向的常规出凝血检查常不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迄今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认为,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主要是因冠状动脉损伤后启动的凝血瀑布反应。有关血小板、凝血和纤溶过程已较清楚,可以进行体外试验进行诊断评价并指导临床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47.
目的:提高对髓系/自然杀伤细胞祖细胞(myeloid/Datural killer cell precursor,M/NKP)急性白血病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M/NKP急性白血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M/NKP急性白血病起源于髓系和NK细胞共同的祖细胞。白血病细胞形态学特征类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型.胞体大小不等,核圆或不规则,核仁明显,胞质苍白,无嗜天青颗粒,髓过氧化物酶(MPO)染色阴性,免疫表型特征为表达CD7,CD33,CD34,CD56和HLA-DR,其他NK细胞及T、B细胞分化抗原阴性。临床特征为髓外浸润较常见,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方案疗效相对较好,但预后差。结论:M/NKP急性白血病具有独特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是有别于其他NK细胞及髓系细胞恶性疾病的一类独立疾病。  相似文献   
48.
目的 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治疗心绞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接受目前最佳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常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进行冠状动脉内自体BMMNC移植,于冠状动脉病变近端注入自体BMMNC(BMMNC治疗组).随机人选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PCI(非细胞治疗组).以上所有患者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进行二维超声、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和动态心电图检测.术中,术后3、6个月评价有无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和进行心绞痛的疗效评价.结果 未观察到因冠状动脉内注射BMMNC而导致的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术后3个月,BMMNC治疗组每周硝酸甘油用量变化显著低于非细胞治疗组、运动时间变化高于非细胞治疗组(P<0.05).术后6个月,BMMNC治疗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每周硝酸甘油用量变化、加拿大心脏病学会(CCS)心绞痛分级变化均显著低于非细胞治疗组[分别为(12.6±9.3)次/周比(18.0±16.3)次/周,(-4.1±14.7)mg/周比(4.8±37 9)mg/周,(-1.4±1 0)级比(-0.8±1.7)级],运动时间变化高于非细胞治疗组[(2.5±1.3)min比(2.0±2.1)min](P<0.05).结论 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BMMNC 治疗心绞痛是安全和有效的.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ransplantation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 (BMMNC) for angina.Methods Fifteen patients who had suffered from unstable angina were selected to receive intraeoronary transplantation immediately follow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with BMMNC (BMMNC group).Sixteen patients who had suffered from unstable angina only received treatment of regular medicine and PCI (non-BMMNC group).Two-D echocardiography,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imaging and Holter monitoring electrocardiogram were checked up before and 6 months after the procedure.The complication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arrhythmia etc,efficacy for angina were evaluated during the procedure and 3,6 months after the procedure.Results The intracoronary injection of BMMNC did not result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arrhythmia during the transplantation.Efficacy parameters including nitroglycerine usage per week,exercise time 3 months after the procedure showed that BMMNC group were better than non-BMMNC group (P <0.05).Efficacy parameters including angina frequency per week,nitroglycerine usage per week,exercise time,and 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 class 6 months after the procedure showed that BMMNC group were better than nonBMMNC group[(12.6 ± 9.3) times/week vs.(18.0 ± 16.3) times/week,(-4.1 ± 14.7) mg/week vs.(4.8 ± 37.9)mg/week,(2.5±1.3)min vs.(2.0 ± 2.1) min, (-1.4 ± 1.0) grades vs.(-0.8 ± 1.7) grades](P<0.05).Conclusion Intracoronary transplantation of autologous BMMNC is safe and efficient for angina.  相似文献   
49.
背景: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骨髓CD34+干细胞具有明显的促进血管新生作用。经作者查新检索,目前国际上仅有1篇小样本心腔内注射骨髓CD34+干细胞治疗心绞痛的报道。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CD34+干细胞移植治疗心绞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 对象:选取2007-07/2008-07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32例心绞痛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移植前1个月内均无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心绞痛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分级为Ⅱ~Ⅳ级,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 0.05)。 方法: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最佳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常规PCI术后,行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CD34+干细胞移植,于冠状动脉病变近端注入CD34+干细胞悬液15 mL,细胞数为(1.0~6.1)×106。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最佳药物治疗和导管置入。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两组患者的疗效指标比较及心肌血液灌注情况。 结果:骨髓干细胞移植后,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的用量、运动时间及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等各项疗效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01~0.05),且移植后6个月时的治疗效果优于移植后3个月。移植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心肌灌注缺损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 < 0.01)。随访6个月内,未观察到因冠状脉动脉内注射而导致的心肌梗死、心肌酶升高、心肌穿孔、心包积液、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CD34+干细胞后,可显著改善心绞痛患者心肌血液灌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0.
骨斑点症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骨斑点症的X线影像特征。方法:对1例骨斑点症患者分别摄取头颅、胸部、骨盆、双肩、肘、腕、髋、膝、踝关节X线片。结果:本例无任何临床症状,为咳嗽胸透时发现肩、肘、腕骨、掌骨、指骨、膝关节、骨盆髋臼及股骨颈部、粗隆部、趾骨、跖骨、踝关节等处见大量大小不等的结节形、类圆形、椭圆形,条形高密度斑点影,双侧对称,病灶密集分布于长骨干骺端,骨骺。越靠近关节病灶越密集,密度更浓,并融合成片;近病灶中央密度高,其边缘不甚清楚光整。其形态走行与骨的长轴走行一致;病灶侵及骨松质、关节软骨不受侵犯。结论:本症为无任何临床症状的罕见病症。X线平片为重要诊断依据。多见于长骨的干骺端、骨骺的松质骨,靠近关节的周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