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探讨淫羊藿甙逆转转化生长因子 β2 (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2 ,TGFβ2 )对LAK、CD3AK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 ,RT PCR和流式细胞术。结果 :淫羊藿甙能逆转受TGFβ2 抑制的LAK和CD3AK细胞的杀伤活性 ,并能部分恢复受TGFβ2 抑制的LAK细胞表面IL 2Rα表达和CD3AK细胞内穿孔素mRNA水平 ,以及CD3AK细胞的增殖活性。结论 :淫羊藿甙通过恢复LAK细胞IL 2Rα表达 ,提高CD3AK细胞内穿孔素mRNA水平及促进CD3AK增殖 ,逆转TGFβ2 对LAK、CD3AK的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2.
毛海婷  张玲  王芸 《肿瘤》2000,20(1):13-15
目的 研究药物作用前后人高转移肺癌细胞中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进一步揭示淫羊藿甙(ICA)及济南假单胞菌制剂PJA抗转移作用的机制。方法 流式细胞术及逆转录PCR(RT-PCR)技术检测转移相关基因c-myc、Riam-1`nm23-H1蛋白及mRNA水平有不同程度地升高,药物处理96h后基因水平的变化已反映至其表达产物-蛋白水平上。c-myc及nm23-H1基因蛋白的升降趋势与其mRNA水平相一致(P<0.005),  相似文献   
43.
淫羊藿苷及济南假单胞菌制剂联合应用体外抗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将淫羊藿苷 (icariin ,ICA )和济南假单胞菌制剂 (pseudomonasjinanensisagent ,PJA)作用于人高转移肺癌细胞PG ,从肿瘤转移抑制的多个方面和环节探讨两药抗转移作用的机制 ,并观察其联合用药的作用性质。方法 采用粘附实验、运动侵袭实验、流式细胞术、细胞免疫组化等多种方法进行了检测 ,并按金正均的Q值法计算联合用药效果。结果 ICA、PJA可明显降低PG细胞对层粘连蛋白基质的粘附率 (P <0 0 5 ,P <0 0 5 ) ,并且这种粘附抑制作用有时间依赖性 ;经ICA 2 0 0mg·L-1、PJA 0 35mg·L-1及ICA 2 0 0mg·L-1+PJA 0 35mg·L-1处理 48h后 ,侵袭细胞数由对照组的 470± 5 8分别降为 2 37± 31(P <0 0 1)、316± 34(P <0 0 5 )、199± 2 3(P <0 0 1) ;运动细胞数由对照组的 5 2 0±5 6 ,分别降为 35 4± 5 5 (P <0 0 5 )、375± 19(P <0 0 5 )、2 5 6± 2 2 (P <0 0 1) ,并同时伴有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4 4V6、LN R及胞浆内CK18表达的减少。其中两药联合处理对粘附、运动、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均为单纯相加效果。药物处理 96h后 ,细胞表面HLA ABC抗原表达率由对照组的10 78%分别升高至 37 5 4%、38 88%、5 0 75 % (P <0 0 5 )。结论 ICA、PJA通过对肿瘤转移多个步骤的抑制而发挥抗转移作用?  相似文献   
44.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VitD3水平与骨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检测了部分慢性乙型肝炎(下简称慢乙肝)及肝硬化患者的血清1,25(OH)2D3,骨钙素(BGP),甲状旁腺素(PTH),钙,磷及尺桡平均密度(BMD),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血清1,25(OH)2D3,BGP及BMD值均明显下降,肝硬化组下降尤为显著,肝硬化组血清PTH显著升高,两组患者血钙明显降低,而血磷三组间无差异,1,5(OH)2D3水平与BGP,BMD呈显著正相关;PTH与血钙,BMD无相关性。提示慢性肝病患者存在以骨形成减少为主的骨代谢紊乱,其中血清1,25(OH)2D3减少为关键因素,PTH虽升高,但与肝病患者骨密度变化无相关。  相似文献   
4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核病疫情重新上升,成为严重危害公共卫生的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结核菌),其中约有5,000万人感染耐药结核菌[1]。中国是世界上结核病负担最重的22个国家之一,因此对结核菌耐药机制和耐药性检测的研究意义重大。结核菌的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用药引起的结核菌内抗结核药物作用靶基因突变所致[2],而利福平(RFp)作用方式及耐药机制一直是分支杆菌病基础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结核分支杆菌RFP耐药的分子机制逐步有了认识,并在…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α-干扰素(IFN-α)联合5-FU对肝癌细胞HepG2.2.15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5-FU和IFN-α对HepG2.2.15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变化及细胞表面Fas表达变化;RT-PCR检测凋亡抑制基因Bcl-xL表达变化.结果:IFN-α单独应用对HepG2.2.15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较弱,与5-FU联合应用时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1;两者联合应用对HepG2.2.15细胞周期的影响表现为与对照组和IFN-α、5-FU单用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G0/G1期细胞比率升高(78.33%vs54.95%、60.08%和72.50%),S期比率降低(10.97% vs 29.04%、18.69%和17.44%),P<0.01;经药物处理48h后,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凋亡率为(25.08±2.54)%,与对照组及IFN-α和5-FU单独应用组相比,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1.IFN-α对HepG2.2.15细胞表面Fas表达没有影响,但可协同5-FU明显提高细胞表面Fas的表达,P<0.01.联合用药组HepG2.2.15细胞Bcl-xL的表达较对照组和单药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IFN-α和5-FU联合应用可抑制HepG2.2.15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凋亡,其机制之一可能是调节凋亡抑制基因Bcl-xL的表达,影响内源性凋亡信号传导通路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7.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5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可溶性选择素E(sCD62E)浓度变化并分析其与肝功能的关系。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sCD62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慢乙肝轻度、中度、重度三组sCD62E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轻为、中度、重度慢乙肝患者sCD62E逐渐升高且差异明显。sCD62E与ALT、AST、TBIL呈正相关,与ALB负相关。提示:sCD62E水平越高,肝功能损害越明显。sCD62E水平对衡量肝脏炎症程度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CD62E在HBV感染后引起的淋巴细胞浸润及肝细胞损伤机理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8.
1.研究对象:(1)肝硬化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36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8±7)岁。并根据尺挠骨密度均值减2倍标准差以下诊断为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OP),将患者分为 OP及非骨质疏松( NOP)两组。(2)对照组: 15例男性,平均年龄(47 ± 10)岁,为体检筛选的健康人。 2.检测项目:(1)血清 IL—1β比利时Biosour公司、 TNF α深圳晶美、骨钙素(osteocalcin),r一羧基谷氨酸蛋白(BGP),美国INCSTAR公司及尿骨胶原交联(Crosslap…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Rhobtb2基因在多种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胎儿脑组织及人胚肺细胞为正常组织或细胞对照,选用八种不同组织的肿瘤细胞,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其Rhobtb2基因表达。结果Rhobtb2基因在乳腺导管癌细胞株T-47D中表达缺失,在乳腺腺癌细胞株MCF-7、SK-BR-3.以及卵巢癌、宫颈癌、膀胱癌、胃癌细胞中均有表达。筛选出Rhobtb2基因表达缺失的乳腺癌细胞系T-47D,为Rhobtb2基因功能研究提供基础和理想模板。结论Rhobtb2基因可能以组织特异性或细胞特异性方式发挥抑癌基因作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    分析早孕妇女外周血及蜕膜局部CD14+CD16+/CD14+CD16-单核细胞各亚群的分布,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健康早孕者及健康未孕者外周血,取人工流产术获得的健康早孕妇女新鲜蜕膜组织,采用机械研磨及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样本CD14+CD16+/CD14+CD16-单核细胞各亚群的分布。结果   与健康未孕者比较,早孕妇女外周血CD14+CD16-细胞阳性率显著降低(P<0.01),早孕蜕膜组织中CD14+CD16+细胞亚群为CD14+细胞的主要群体,阳性率为(69.13±7.73) %,显著高于外周血中该亚群(11.50±3.7)%的比例。结论    早孕期间母体CD14+CD16+细胞亚群成为CD14+细胞中的主群体,提示CD14+CD16+细胞亚群在妊娠期间免疫系统TH-2优势应答的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