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73篇
药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41.
糖尿病患者22例眼的电生理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的改变。方法:对10例(20只眼)正常人及22例(37只眼)糖尿病患者(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眼,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1眼,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眼)进行PVEP、PERG检测。结果: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PVEP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表现为P100波潜伏期延长和幅值降低;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PDR组与其他各组PERG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表现为q波潜伏期延长和幅值降低,糖尿病组PVEP的P100波潜伏期延长和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呈正相关。结论:联合检测PVEP、PERG对糖尿病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PERG能比PVEP更好的反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42.
如果患有糖尿病,一定要警惕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据我国糖尿病普查显示,49%~58%的糖尿病患者都会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但是从临床上诊断来看,前来就诊的患者中很多都忽视了这个问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从视力下降到视力模糊,有很长一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治疗方法。许多患者来就诊的时候,视力已经受到严重损害,甚至都已经快失明,这个时候治疗效果就很有限了。  相似文献   
43.
刘庆淮  戈应滨  谢平  袁孝如 《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076-1077,T002
目的:研究糖尿病是否会改变视网膜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的表达,以及其表达的改变在蛋白质氧化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prague—Dawley(SD)大鼠,分成对照组及2组实验组,每组5只。实验组腹腔注射链佐星(streptozotoein,STZ)(65mg/kg)制备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分别在造模成功后2及20周,研究大鼠视网膜内源性nNOS和蛋白质损伤产物3—硝基酪氨酸(3-nitrotyrosine,NT)的表达及其改变。NT用免疫组化法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检测,nNOS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结果: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内无NT的免疫反应,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节钿胞层、内核层和外核层均有NT的免疫反应,计算机图像处理显示,糖尿病20周大鼠的视网膜内NT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2周的糖尿病大鼠。RT—PCR结果显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nNOS的mRNA表达低于对照大鼠,免疫组化结果也显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nNOS阳性细胞数少于对照组。结论: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3—硝基酪氨酸的含量升高。早期糖尿病视网膜内,降低的nNOS的mRNA和酶的表达显示,nNOS产生的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内NT的限制性因素。这些结果同时提示,NO活性降低可能参与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神经血管功能紊乱的形成。  相似文献   
44.
目的::评价利用OCT加强深度扫描模式测量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脉络膜厚度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经临床确诊的CSC患者65例65眼和年龄、性别、屈光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50例50眼。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加强深度扫描模式( coherence tomography with enhanced depth imaging, OCT-EDI)分别测量65例患者的患眼和对侧眼,以及50例50眼正常对照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其中65例患者中有40例自愈,14例行光动力学(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治疗,11例行氩激光(laser photocoagulation,LP)治疗,分别测量3mo后的SFCT,与前次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SC患者65例的患眼和对侧眼,以及50例50眼正常对照组的SFCT测量结果分别为436.23±89.50,389.45±101.03,329.36±95.87μm。患眼和对侧眼SFCT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P=0.008,P=0.013)。患眼的SFCT与对侧眼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 P=0.021)。 PDT治疗后SFCT显著性降低( P=0.032), LP治疗后和自愈者SFCT水平较前降低,但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 P=0.057 , 0.076)。结论:OCT-EDI是观察CSC脉络膜形态的有效方法,CSC患者SFCT较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呼吸道疾病,该病首次出现于湖北省武汉市,由于具有高传染性,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健康,2020年1月30日WHO将此次疫情定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于2020年2月11日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 2019),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则将分离出的病毒株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目前已被我国纳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传染病进行管理。为进一步提高眼科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文章对SARS?CoV?2的特点、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与眼部感染之间的关系,及应对疫情期间眼科医务工作者所需注意的防护工作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6.
近日,网络上流传着一则消息,称黑暗中看手机易导致失明。消息称长期在黑暗环境下受手机光线直射,就会导致不可逆的“眼底癌症”--黄斑变性。对此,有人担忧,有人存疑,有人甚至并不知道黄斑变性是什么。这条消息是否准确?  相似文献   
47.
目前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药物多以玻璃体腔给药为主.皮质类固醇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拮抗剂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两类药物,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和非甾体类消炎药在一些小规模的临床试验中也显示有一定的疗效;西罗莫司、iCo-007、RNA干扰(RNAi)药物等新药和一些全身用药也有相关的报道.眼内植入装置的问世为眼后段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Ⅰ-vation、Retisert、Iluvien和Posurdex已经在治疗DME的临床试验中证实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但仍需进一步的评估.  相似文献   
48.
林小俊  刘庆淮  梁慷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2):2393-2394
目的:探讨一次性皮试注射针头用于外引流视网膜下积液的有效性、实用性及安全性。方法:对41例行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患者选用一次性皮试注射针头,垂直巩膜穿刺放液。结果:患者41例中,39例一次性放液成功,2例排液不畅,用针头侧刃扩大巩膜穿刺口后放液成功。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一次性皮试注射针头穿刺放液是一种简单、快速、高效而又安全的放液方法。  相似文献   
49.
陈靖宇  刘庆淮  陈志钧 《眼科研究》2009,27(12):1136-1137
视觉是人类感知世界、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感官,视觉器官的损害将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0~3岁婴幼儿的眼底检查对儿童眼底疾病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本研究采用RetcamⅡ(数字视网膜成像系统)对915例需行眼底检查的婴幼儿进行眼底数字照相,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潜在的新生血管刺激物,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增加血管通透性,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伴黄斑水肿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能结合并阻断所有VEGF异构体,使内源化VEGF的生物活性失效[2].对于BRVO伴黄斑水肿的患者,单次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可提高患眼视力,降低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但效果并不持久[3,4],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较单一注射治疗对视力预后更好[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