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ne,GBS)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大多可恢复的多发性脊神经根(可伴脑神经)受累的一组疾病,是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有2种表现:髓鞘脱失和轴索变性[1].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SUA)水平与T2DM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148例T2DM患者,根据SUA水平分为高尿酸组82例,正常尿酸组66例,比较两组BMI、FPG、HbA_1c、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脂、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的差异。结果高尿酸组TC、FIns、HOMA-IR、UACR高于正常尿酸组[(2.68±0.86)vs(1.72±0.72)mmol/L、(16.13±6.64)vs(10.66±5.49)mIU/L、(7.11±1.25)vs(4.83±1.08)、(32.1±6.3)vs(15.2±5.8)mg/g,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UA与TC、FIns、HOMA-IR、UACR呈正相关(r=0.321、0.253、0.244、0.314,P0.05)。进一步采用偏相关分析,校正年龄、病程、BMI、生化指标等影响后,SUA与UACR仍呈正相关(r=0.322,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T2DM患者早期肾脏损害密切相关,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酸性氧化电位水替代75%乙醇应用于皮试消毒的可行性,为选择更为合适的皮试消毒剂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医护人员、陪护及家属68人为受试者,将其双前臂尺侧皮肤划分为4个试验区域,其中1个区域为阳性对照区,其余各试验区按皮试区常规消毒操作方法分别采用75%乙醇、生理盐水、酸性氧化电位水进行处理,作用1min后采样,进行细菌计数,计算杀灭细菌数对数值,评价处理效果;处理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结果上述3种制剂处理后均能显著降低试验区域皮肤的自然菌含量(均P<0.01);与75%乙醇比较,生理盐水的除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而酸性氧化电位水与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消毒效果评价,75%乙醇和酸性氧化电位水对试验区域皮肤自然菌消毒合格,生理盐水消毒不合格。酸性氧化电位水和生理盐水均未引起皮肤局部反应,而75%乙醇的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为5.9%。结论 75%乙醇及酸性氧化电位水对皮试区自然菌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而生理盐水仅起到部分清除作用,不可作为消毒剂使用;酸性氧化电位水不仅消毒效果良好,且无过敏反应发生,可作为皮试前消毒剂使用。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应用芪胶升白胶囊预防和改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所致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6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皮下注射,1次/周,同时加服利巴韦林500 mg/次,2次/d抗病毒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芪胶升白胶囊4粒/次,3次/d。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检查血常规、HCV-RNA、肝肾功能等,观察8周。同时观察芪胶升白胶囊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结束后,试验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正常范围内,并无明显下降,对照组有轻度下降;且试验组骨髓抑制发生率为34.8%(16/46),对照组为77.5%(34/4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其中轻度骨髓抑制发生率试验组为26.1%(12/46),对照组为47.5%;中度骨髓抑制发生率试验组为6.5%(3/46),对照组为20.0%(8/40);需要停止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重度骨髓抑制发生率试验组为2.2%(1/46),对照组为10%(4/40)。结论芪胶升白胶囊可预防并改善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所致的骨髓抑制,且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5.
母乳为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不仅各种成分易于消化吸收,而且含有丰富的抗体,是任何其他乳品或代乳品无法替代的,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达英35治疗女性内分泌性痤疮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心理、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2例女性内分泌性痤疮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实验组口服达英35治疗,对照组口服异维A酸、抗生素治疗,观察2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定焦虑状况,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状况,同时检测血清性激素睾酮、雌二醇水平变化,治疗期间随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周末,实验组总有数率(94.4%)显著高于对照组(75.0%)(P<0.05);两组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及血清性激素睾酮、雌二醇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3%)与对照组(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英35治疗女性内分泌性痤疮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能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消极心理状况,有效调控性激素水平,减少痤疮与皮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药物止痛与心理护理对中重度癌痛的疗效。方法:对119例中重度癌痛患进行美施康定或多瑞吉治疗,采用定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的规律给药方法,并配合积极的心理护理。结果:本组患疼痛完全缓解率(CR)为68.9%,部分缓解率(PR)为19.3%,有效率为88.2%。治疗副作用有便秘、呕吐、头晕,对症治疗后均能缓解。结论:规范的药物止痛治疗与心理护理是治疗中重度癌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吴茱萸不同提取部位对大鼠肝脏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为实验动物,依据临床剂量给予大鼠灌服吴茱萸不同提取部位药液,连续7 d给药,观察大鼠的活动情况、毛色变化以及体质量信息,给药7 d后经眼静脉取血,以血浆中ALT、AST水平变化,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来衡量大鼠肝损伤大小,进而评价吴茱萸的肝毒性。结果各实验组大鼠表现为腹泻、毛色暗淡、生长缓慢等。大鼠血浆生化指标结果得出,5个不同提取部位对大鼠肝毒性强度为:石油醚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病理学检查显示高剂量组的大鼠肝脏出现不同程度损伤。结论吴茱萸不同提取部位均具有肝毒性。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人类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对肝癌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G(humanleucocyte antigen-G,HLA-G)表达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将pcDNA3.1-IDO重组质粒稳定转染入肝癌SMMC-7721细胞作为实验组(pcDNA3.1-IDO质粒转染组),同时设置空载体对照组(pcDNA3.1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未转染组),用RT-PCR和Western blot鉴定实验组和2个对照组细胞IDO mRNA和蛋白的表达,然后分别给予实验组细胞IDO的抑制剂(2.5 mmol/L 1-D-MD和底物(200μmol/L L-色氨酸)干预48 h,进一步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上述5组细胞中HLA-G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RT-PCR和Western blot显示空载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未见IDO表达,而实验组细胞高表达IDO。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HLA-G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空载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明显上调(P均<0.05),给予1-D-MT和L-色氨酸干预后此效应可逆转。结论:在肝癌SMMC-7721细胞,IDO可以上调HLA-G的表达,色氨酸降解途径参与了此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50.
凤尾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积成  张锐  张维  潘景行  任晓静  刘建群 《中成药》2012,34(6):1122-1126
目的研究凤尾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对凤尾草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凤尾草乙酸乙酯及水部位分离鉴定了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1),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2),野漆树苷(3),芹菜素7-O-β-D-葡萄糖-4’-O-α-L-鼠李糖(4),新西兰牡荆苷(5),木犀草素(6),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7),忍冬苷(8),木犀草素-6-C-β-D-葡萄糖-8-C-β-D-木糖苷(9)。结论化合物3及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及9为首次从凤尾蕨科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