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41.
罗明  龚成  张铁钢  陈超  陈萌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361-5363
目的 采用不同方法对2006~2008年北京地区流脑病例进行核酸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收集北京地区流脑病例的抗凝血标本和脑脊液标本,利用普通多重PCR和多重实时荧光PCR进行流脑病例病原学检测.结果 (1) 2006~2008年,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所实验室共收集到79例流脑病例标本.脑膜炎奈瑟氏菌、肺炎链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三者总检出率为31.65% (25/79),其中脑膜炎奈瑟氏菌检出率为29.11% (23/79),占总阳性率的92% (23/25);肺炎链球菌检出率为2.53% (2/79),占总阳性率的8% (2/25),B型流感嗜血杆菌未检出.脑膜炎奈瑟氏菌血清群分布A群、C群和未定型所占比例分别为:65.22%、26.08%、8.70%. (2)流脑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灵敏性明显优于流脑多重普通PCR; (3)抗凝血标本脑膜炎奈瑟氏菌检出率明显低于脑脊液标本.结论 北京地区引起流脑病例的主要病原菌血清型为A和C群.仅检测流脑病例血液标本可能会造成漏检.  相似文献   
42.
董梅  赵剑虹  王恒伟  曾阳  黄芳  吴疆 《疾病监测》2014,29(2):98-100
目的对2013年1月北京市1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死亡病例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检测,了解感染病原及分离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通过常规细菌学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脑膜炎奈瑟菌鉴定、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方法检测患者脑脊液和抗凝血中脑膜炎奈瑟菌核酸,同时对鉴定的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外膜蛋白PorA分型和FetA分型,以及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从患者脑脊液和抗凝血标本中均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种特异基因ctrA和血清群B特异基因siaD。从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到1株可疑阳性菌,经实验确诊为B群脑膜炎奈瑟菌。PorA为P1.20,23-9,FetA为F1-91;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显示基因型为ST10051,属于ST4821序列群。该菌株对复方新诺明为中等耐药,对环丙沙星和四环素耐药,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氯霉素、利福平等药物均敏感。从密切接触者咽拭子中未分离到脑膜炎奈瑟菌。结论该菌株经鉴定为B:P1.20,23-9:F1-91:ST10051(ST4821序列群)。北京地区人群中已经存在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群B群脑膜炎奈瑟菌,并引发死亡病例,提示应全面掌握本地区脑膜炎奈瑟菌健康人群携带情况及病例菌株分子流行病学资料,为流脑的预防控制提供实验室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3.
44.
45.
46.
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球菌.根据其荚膜有无可分为2类:荚膜型菌株和无荚膜型菌株.前者根据荚膜多糖免疫原性,又可分为6个血清型,a~f型[1].其中,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的毒力最强.20世纪80年代末,Hib结合疫苗开始在一些发达国家纳入免疫规划,使得发达国家由Hib引起的侵入性感染发生显著下降[2].大规模接种Hib结合疫苗,一方面有效地预防了Hib引起的侵入性感染.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流感嗜血杆菌流行趋势发生明显改变,北美国家的侵入性感染主要由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3].  相似文献   
47.
脑膜炎奈瑟菌均表达P1类外膜蛋白,这类蛋白称为PorA蛋白。同时也表达P2或者P3类外膜蛋白,这两类蛋白称为PorB蛋白。PorA和PorB蛋白表面的抗原决定簇是血清亚型和血清型的分类基础。PorA和PorB蛋白二级结构表明,两者分别具有8个暴露在外的环状结构(loopⅠ至Ⅷ)。其中,loopⅠ和Ⅳ是PorA的可变区,而loopⅠ、Ⅴ、Ⅵ和Ⅶ是PorB的可变区,决定菌株血清亚型和血清型的抗原决定簇主要存在于两者的可变区上。我国流脑病例主要是由A群的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但近年来B和C群  相似文献   
48.
目的 分析北京市2015-2019年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肺炎衣原体感染者的流行特征。方法 利用北京市呼吸道病原体监测系统,收集全市35家哨点医院就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流行病学资料,采集临床标本开展肺炎衣原体检测,并对阳性标本ompA基因的VD4区序列做进化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北京市急性呼吸道感染就诊患者中肺炎衣原体总体阳性率为0.34%(129/37 460),肺炎衣原体阳性率在每年3月升高,5月达到峰值,7月回落,持续时间约5~8个月,不同年份流行季可能提前或推迟1~2个月;每年流行季肺炎衣原体月阳性率均≥ 0.30%。5~44岁人群高发,其中10~14岁组肺炎衣原体阳性率最高;<25岁患者中,随年龄增加,感染肺炎衣原体的风险增加,≥ 25岁患者,随年龄增加,感染肺炎衣原体的风险降低;男、女性患者阳性率分别为0.33%(68/20 830)和0.37%(61/16 52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6,P=0.486);普通肺炎患者中的肺炎衣原体阳性率高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与重症肺炎患者(χ2=36.797,P<0.01);40.31%(52/129)肺炎衣原体感染者标本中检出≥ 1种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排名前4位依次是:流感嗜血杆菌(15份)、肺炎链球菌(13份)、鼻病毒(8份)、嗜麦芽窄食单胞菌(7份);129份肺炎衣原体阳性标本中的101株经测序鉴定均为A型。结论 北京市肺炎衣原体每年呈单峰流行模式,流行季一般为3-7月,流行季节特征可用于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的鉴别诊断,5~44岁人群好发,基因型以A型为主;如果连续2个月肺炎衣原体核酸阳性率超过0.30%,可初步认为进入肺炎衣原体高流行期;肺炎衣原体感染发生肺炎后进展为重症肺炎的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49.
北京市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疫苗在大规模人群预防接种中的安全性.方法 2009年9-12月期间北京市共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2 113 280人,通过监测系统收集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患者的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性方法对一般反应及异常反应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北京市共报告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612例,其中不良反应321例,偶合症203例,心因性反应82例,待定6例.与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中,异常反应、一般反应报告发生率分别为5.54/10万(117/2 113 280)、9.65/10万(204/2 113 280);严重异常反应报告率为0.19/10万(4/2 113 280).城区、近郊及远郊县的不良反应报告率分别为:16.87/10万(36/213 519)、17.81/10万(187/1 049 817)及11.53/10万(98/849 944).不同年龄组异常反应、一般反应报告率介于3.65/10万(6/164 604)~8.99/10万(27/300 176)和0.61/10万(1/164 604)~22.06/10万(85/385 275)之间.117例异常反应中主要临床诊断为过敏性皮疹(107例),204例一般反应主要临床诊断为发热(176例).91.90%(295/321)不良反应发生于接种24 h以内,所有病例转归良好.结论 本市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后报告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及发热为主,不良反应类型及严重程度与预期一致,未发现新的或罕见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0.
目的 了解和掌握由中国自行研制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安全性与保护效果.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队列研究方法,对95 244名首批次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受种者,开展安全性与流行病学保护效果评价.结果 95 244名首批次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人员中,累计报告不良反应人数为193例,报告率为2.03‰;其中71.0%(137/193)的病例发生在接种后24h内.有81例不良反应确认与接种疫苗有关,其中78例(96.3%)属轻微反应.所有接种对象在接种后12周内未报告吉兰-巴雷综合征.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不考虑接种率的情况下保护率可达到80.9%.结论 甲型H1N1流感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流行病学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