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3篇
综合类   16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探讨起病年龄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确诊为原发性PD且对左旋多巴制剂有效的195例患者进行随访,详细记录其发病年龄、运动并发症出现的时间等临床资料,并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5例患者中57例早发和138例晚发患者平均起病后(3.88±3.33)年和(2.36±2.21)年开始服用左旋多巴制剂,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2,P=0.002).早发和晚发患者由开始使用左旋多巴制剂到出现运动并发症的时间分别为(3.81±2.06)年和(4.24±2.00)年,两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8,P=0.378).早发和晚发患者在开始用药时选择非左旋多巴制剂的比例分别为28.07%(16/57)和27.54%(38/138),两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6,P=0.940).早发和晚发患者在出现运动并发症时每天服用左旋多巴制剂的平均药量(mg)是601.8±296.7和655.6±192.5.两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2,P=0.365).40岁以下发病的患者用药5年后运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10,71岁以上的患者为1/10.结论 早发患者推迟左旋多巴制剂的使用并不一定能延缓运动并发症的出现.早发患者易于出现运动并发症可能与其用药剂量和始用药物关系不大.发病年龄越早越易出现运动并发症,而70岁以后发病的患者出现运动并发症的危险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宣武医院PD专科门诊确诊为原发性PD的440例患者,详细记录其起病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选择非运动症状筛查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进行评分,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40例PD患者中,排便不尽感和便秘发生率最高,分别为60.5%和60%,其次是记忆力下降(56.6%)、多汗(52%)和情绪低落(47.7%).病程、HAMD总分、UPDRSⅡ和Ⅲ部分总分与非运动症状数量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不同病程的患者白天流涎、味觉或嗅觉异常、吞咽困难或饮水呛咳、便秘等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记忆力注意力下降、情绪低落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道症状、记忆力及注意力下降、情绪障碍是PD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病程越长、抑郁症状越重、病情越重,患者非运动症状的数量越多.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究纹状体内双靶点注射 6 -羟基多巴 (6 - OHDA)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 将2 2 0± 10 g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 :模型制备组 30只 ,假手术组 10只 ,正常对照组 10只。应用立体定向仪将6 - OHDA分两点注入大鼠右侧纹状体 ,每点 10 μg/5 μl。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以阿朴吗啡检测旋转行为 ,平均每分钟逆时针旋转大于 7转者为成功模型。术后 2个月处死大鼠 ,行纹状体和黑质的 HE染色和 TH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30只模型制作鼠中 ,共有 2 2只在阿朴吗啡多次注射后 ,恒定地转向左侧 ,每分大于 7转 ,为成功模型。光镜下 ,HE及 TH免疫组化染色可见模型组左侧黑质内有胞浆浓染、形状不一的 DA能神经元存在 ,数量较多 ,呈带状斜行排列。右侧 SNc区内 DA能神经元几乎消失 ,残存细胞萎缩。左右侧黑质内DA能神经元数目有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纹状体内注射 6 - OHDA是一种有效的制备帕金森病模型的方法 ,模型制作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34.
以氯化亚铜/N,N,N′,N″,N″-五甲基二乙撑三胺为催化体系、丁酮和异丙醇为混合溶剂,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大分子引发剂聚丙烯酸叔丁酯(PtBA-Cl)和聚丙烯酸叔丁酯-b-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tBA-b-PNIPAM)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表征 PtBA-b-PNIPAM 嵌段共聚物的结构,动态光散射及透射电镜研究嵌段共聚物在溶液中的温度响应性.结果表明:胶束的体积相转变温度在 33℃左右;随着温度的增加,胶柬的粒径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35.
背景:细胞组织的微囊化移植是近年来帕金森病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发展较成熟、应用较多的是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胶囊,但其易于囊周纤维化、易破碎等缺点,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应用国内研制的新型微胶囊材料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将PC12细胞微囊化后移植入帕金森病模型鼠纹状体内,观察其作用。目的:观察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化PC12细胞脑内移植治疗,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旋转行为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材料: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质量(220&;#177;10)g;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PC12细胞。方法:实验于2002—05/12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动物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完成。①应用国产新型材料壳聚糖制成的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化PC12细胞。②将成功建立的23只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微囊化PC12细胞组10只、裸PC12细胞组7只、空微胶囊组6只。分别将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化PC12细胞、裸PC12细胞、空微胶囊移植入帕金森病模型鼠损伤侧纹状体内。③以阿朴吗啡检测移植前后大鼠旋转行为的差异。观察黑质及纹状体内微包囊的形态并检测微胶囊内细胞的活性。主要观察指标:①移植前后大鼠的旋转行为。②黑质和纹状体的病理形态。(3)回收的微包囊的完整性及囊内PC12细胞的活性。结果:①微囊化PC12细胞移植组在移植4周时旋转行为显著低于移植前和空微囊移植组【(6.9&;#177;2.8),(11.7&;#177;5.5),(10.5&;#177;1.6)r/min,P〈0.05】,症状改善至少持续3个月;裸PC12细胞移植组大鼠的旋转行为与移植前相比也有改善【(5.6&;#177;1.1),(9.5&;#177;1.5)r/min,P〈0.05],但仅持续了2个月,且部分大鼠颅内有致死性肿瘤形成。空微囊移植组移植前后大鼠的旋转行为无明显差异。(爹回收微胶囊内的PC12细胞再培养生长良好,并且具有生物活性。结论:微囊化PC12细胞脑内移植能够改善阿朴吗啡诱发的帕金森病模型鼠的旋转症状。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新型微胶囊具有免疫隔离和抑制肿瘤形成的作用,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6.
GBA1基因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风险基因之一, 编码葡萄糖脑苷脂酶。尽管携带GBA1杂合变异的帕金森病(GBA1-PD)患者与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在临床上难以区分, 但GBA1-PD倾向于进展更快, 病情更重, 更易合并认知损害和其他非运动症状。GBA1杂合变异携带者增加患帕金森病风险的病理机制可能与自噬-溶酶体功能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等相关。针对GBA1的靶向治疗有望成为帕金森病精准治疗的新方向。文中将对GBA1-PD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GBA1变异可能的致病机制以及针对GBA1-PD的治疗策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