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12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显微喉镜手术并发舌下神经麻痹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2.
耳蜗圆窗记录的蜗神经同步放电活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豚鼠耳蜗神经活动频谱(ASECA)1kHz处出现的特征谱峰(简称ASECA-1kHz)的起源及其与听神经放电活动的关系。方法:采用不同刺激声在同侧及对侧刺激条件下记录清醒豚鼠ASECA-1kHz的改变。结果:(1)中心频率高于8kHz,且强度低于其耳间衰减值的窄带噪声进行对侧声刺激则导致ASECA-1kHz幅值下降;(2)带宽高于或低于1.5kHz的同侧噪声刺激引起ASECA-1kHz相应地增加或降低;(3)对侧纯音刺激(强度不大于耳间衰减值)对ASECA不产生影响,但频率高于4kHz的同侧纯音刺激引起ASECA-1kHz下降。此外,声刺激引起的ASECA-1kHz改变的时程图与Kiang等所记录的听神经纤维对声刺激反应的直方图非常相似。结论:豚鼠ASECA-1kHz起源于耳蜗基底周对高频声响应的有限投射区域(12.5-25kHz),且代表该区域内听神经纤维的同步自发放电活动。  相似文献   
33.
面中部掀翻术及其改良术式配合鼻内窥镜治疗鼻腔肿瘤陶泽璋,王新春,黄小林,屈季宁自1993年2月~1994年12月,我科采用面中部掀翻术和半面中部掀翻术配合应用鼻内窥镜对6例鼻部肿瘤进行了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男女各3例,年龄20~38岁。筛...  相似文献   
34.
35.
几丁质再生室修复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寻求适合临床应用的可吸收性面神经修复材料。方法:用几丁质管作为人工再生室修复兔面神经颊支8mm缺损,观察神经再生及其功能恢复情况。结论可吸收性几丁质再生室能有效地引导面神经再生并恢复其功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6.
受物理因素和仪器条件所限,目前中频5~10兆赫B超声的深度在颈部仅约5cm,因此B超声查不到深部器官组织的病变,而且超声在喉骨胳区全被折回。作者采用内窥镜管内B超声与颈外B超声相结合的方法,弥补了这一不足。用两支纤维胃镜,分别在其头端装入5和7兆赫的直超声探头,超声扫描宽度分别  相似文献   
37.
目的:总结下鼻道后穹窿鼻出血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综合治疗措施。方法:212例鼻出血住院患者中23例(10.8%)确诊为下鼻道后穹窿鼻出血,1例在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鼻腔探查+电凝止血术,其余22例在局部麻醉下行鼻腔探查+电凝止血术。所有患者在术中排除了嗅裂、蝶筛隐窝及中鼻道出血,术中行下鼻甲骨折内移位后见下鼻道后穹窿活动性出血,立即给予双极电凝止血。术后电凝区域及鼻黏膜糜烂处填塞少量纳吸棉组织。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发现明确的出血点并成功止血;术后1周内未再出血。随访6~12个月患侧鼻腔无再发鼻出血,无鼻腔粘连。结论:难治性鼻出血如排除嗅裂、蝶筛隐窝及中鼻道出血,则应考虑下鼻道后穹窿出血的可能。术中将下鼻甲往内侧骨折移位彻底暴露下鼻道后穹窿并仔细探查是发现和治疗下鼻道后穹窿鼻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38.
习洋  陶泽璋 《疑难病杂志》2020,(2):207-211,216
慢性鼻窦炎(CR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感染性鼻部疾病,病理分型主要分为Th2细胞介导的嗜酸性粒细胞性鼻窦炎(ECRS)和Th1细胞介导的非嗜酸性粒细胞性鼻窦炎(非ECRS)2种表型。欧洲国家CRS患病人群主要表现为ECRS,而随着亚洲国家的急剧工业化发展,其ECRS的比例也在急剧增加。ECRS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和相关因子相互作用。其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激素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等,但仍有部分患者症状难以改善或存在复发的风险。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s)是一种非B、非T的新型淋巴细胞,与Th2免疫应答关系密切。文章就ILC2s在ECR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ECR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9.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AmAn)应用于临床已有半个多世纪,具有性质稳定、抗菌谱广、杀菌力强、使用简便及价格便宜等优点.但该类药物具有个体差异大、剂量依赖性毒性反应等缺点,应用不当,可引起肾毒性、耳毒性、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和变应原性作用等不良反应.本文从自由基细胞毒性、线粒体功能失常、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通路活化等方面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的可能机理及临床应用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0.
1988年,Hashimoto等在果蝇中发现了一种属于Ⅰ型跨膜蛋白的受体,称Toll受体。1997年,Medzhitov等发现人类固有免疫细胞也可表达其胞外段与Toll同源的蛋白,故称为Toll样受体(TLRs),后来被命名为TLR4。迄今为止,已经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