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患者男,55岁.上腹部腹胀伴隐痛半年,拟诊为腹部肿块于2010年9月17 日入院.入院查体:上腹部饱满,肝脾未及,腹部肿块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肿瘤标志物7248 U/ml.B超检查示中上腹囊性包块,约4 cm大小.上腹部CT示:肝胃间隙内有一个囊性肿物,考虑腹膜后间隙神经原性肿瘤可能,增强扫描时血供增强不明显(图1A,1B).  相似文献   
32.
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56例胃肠间质瘤(GIST)标本及4对原发、复发小鼠成瘤标本进行了ERBB4检测,探讨它在GIST中的表达及意义.  相似文献   
33.
胰腺癌转移和浸润的临床病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笑雷  张群华 《肝胆胰外科杂志》2003,15(3):208-210,F003
胰腺癌的浸润和转移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了解它的临床病理特点对胰腺癌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胰腺癌浸润和转移的临床病理、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特点及病理分型、预后治疗等作一综述,并探讨其与临床的关系,旨在改善胰腺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34.
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区域动脉灌注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早期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999年8月以来采用早期区域动脉灌注治疗12例IPN病人,其疗效与1995年6月以来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的22例IPN病人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组的死亡率为36.4%、并发症发生率为72.7%、二(多)次手术率为22.7%、住院时间为(43.0±12.0)d、住院费用为(8.77±3.74)万元,而早期区域动脉灌注组的死亡率为8.3%(P<0.01)、并发症发生率为27.2%(P<0.05)、中转手术率为16.7%(P>0.05)、住院时间为(27.1±4.7)d(P<0.01)、住院费用为(4.09±1.46)万元(P<0.01)。结论 在IPN的早期可采用区域动脉灌注治疗;在区域动脉灌注治疗过程中出现感染病灶局限化或形成胰腺、胰周脓肿时可中转手术治疗;对于胰周渗出量较多、病情特别严重的病例在行区域动脉灌注治疗的同时可联合早期简化手术引流。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微血管密度、p14^ARF表达对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改良法检测10例正常胰腺组织、42例胰腺癌组织中p14^ARF蛋白的表达;以Ⅶ因子相关抗原(FVⅢ—RAg)标记血管内皮细胞,采用ABC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胰腺组织、42例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结果:正常胰腺组织中p14^ARF的表达率为90%,胰腺癌组织中为35.7%(P<0.01);胰腺癌组织的平均微血管密度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胰腺癌临床Ⅲ、Ⅳ期的平均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淋巴结有转移的胰腺癌平均测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组(P<0.05);胰腺癌组织中p14^ARF蛋白阳性表达的平均微血管密度低于p14^ARF蛋白阴性表达的胰腺癌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5),胰腺癌组织的平均微血管密度与组织学分级、癌的浸润范围及肿块大小无关(P>0.05)。结论:微血管密度、p14^ARF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6.
上消化道大出血术后再手术14例原因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一医外科(325000)陈笑雷我院自1993年1月至1995年10月间手术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302例,近期再次手术14例,占4.63%,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均为男性。年龄22~65岁,平均47...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观察全硫代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PS-ASODN)对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株GIST867增殖、凋亡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1μmol/L伊马替尼和1.25、2.50、5.00、10.00、20.00 μmol/L PS-ASODN作用于GIST867;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增殖抑制、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淋巴细胞/白血病-2(bcl-2) mRNA表达.结果 MTT显示PS-ASODN浓度为5.00μmol/L时,抑制作用明显较对照组强;PS-ASODN对端粒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具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检测表明PS-ASODN组的细胞凋亡率为(16.16±1.35)%,显著高于伊马替尼组及对照组;RT-PCR检测表明PS-ASODN可显著下调bcl-2 mRNA的表达.结论 PS-ASODN可能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并下调bcl-2基因表达从而抑制GIST867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8.
1临床资料 一位在外地经商的52岁温籍男性患者,1年前因胃溃疡、胃穿孔、急性腹膜炎急诊在当地一所医院实施胃远端大部切除、B—Ⅱ吻合术,术后2个月后开始出现全身乏力、头晕、恶心,排便次数多达6~7次/d,稀便,但该患者日见进行性消瘦,全身浮肿加重。因进行性营养不良曾2次住院营养支持治疗,第3次住院时查体见重度贫血貌,结膜苍白(一),巩膜黄染(一),腹部平坦,肝脾未及,双下肢中度浮肿;  相似文献   
39.
榄香烯对胃癌SGC-7901细胞株PPARγ基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榄香烯对胃癌SGC-7901细胞株生长以及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γ(PPARγ)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榄香烯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的可能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榄香烯处理胃癌SGC-7901细胞,CCK-8法观察细胞增殖抑制作用;RT—PCR法检测胃癌SGC-7901细胞中PPARγ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榄香烯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作用48h后明显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PPARγ基因表达,呈浓度依赖性。结论榄香烯可能通过下调PPARγ mRNA表达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胃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1990年1月至2004年6月发生的52例胃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结果及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癌卵巢转移患者平均年龄(40.15±1.28)(22 ̄64)岁,常以卵巢转移灶为首发表现。B超检查以混合性包块或实质性包块为主要表现,多伴有腹腔积液,双侧卵巢转移瘤占76.9%。血清C A125升高,平均(99.85±14.23)U/m L,但显著低于同期原发性卵巢癌(P<0.05)。术前诊断准确率低(46.1%)。结论胃癌卵巢转移与原发性恶性肿瘤无可靠的鉴别诊断标准,卵巢转移瘤超声、C T等影像检查技术无特异性,术前诊断需行多方面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