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ASD)的发病因素、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将随访时间≥3年的451例行颈前路融合术患者(1节段189例,2节段176例,3节段71例,3节段15例)根据是否再发与影像学一致的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分为ASD组与非ASD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内固定与否、JOA评分、D值、融合节段分布、融合节段数的差异。同时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ASD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采用JOA评分和D值对ASD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5年,共有46例出现ASD。ASD组与非ASD组在年龄、性别、JOA评分、融合节段分布、融合节段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钢板内固定与否、D值改变两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1例非手术治疗无效的ASD患者行颈前路手术,患者术后随访15~8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顽固性并发症,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24分±2.17分,比术前的9.14分±1.22分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D值为5.33 mm±3.61mm,比术前的1.78 mm±1.49 mm增加(P0.05)。结论 ASD的发生与颈椎前路手术中钢板使用和颈椎曲度恢复不良有关,对于非手术治疗失败的ASD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2.
腰椎间盘突出髓核组织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表达,以阐明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坐骨神经痛的原因.方法对 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取出的髓核组织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表达髓核中白细胞介素 1α (IL- 1α )、白细胞介素 1β (IL- 1β )、白细胞介素 6(IL- 6)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结果在髓核组织中表达阳性率较高,远离神经根和近神经根的髓核表达阳性率有明显差异.结论创伤性突出髓核组织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它们可能在引起坐骨神经痛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3.
姬亚锋  蒋雪生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0):1330-1330
髋臼骨折一般是高能量损伤所致,治疗的原则是尽可能解剖复位,否则髋关节功能将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作者自2002年12月至2007年12月共手术治疗35例较复杂髋臼骨折,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4.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1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 3年徐达传等[1] 通过解剖学的研究首先提出了股前外侧皮瓣 ,随后罗力生等 [2 ] (1 984)用于临床 ,修复软组织缺损获得成功。 1 995年 1 2月~ 1 999年 5月 ,我们应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 ,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 1 2例。临床随访以修复足部者效果满意 ,而手部修复者中部分病例术后功能不满意。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男 1 0例 ,女 2例。年龄 1 8~ 46岁。病因 :交通事故 5例 ,机器绞伤 3例 ,爆炸伤 2例 ,石块砸伤 2例。部位分布 :足底足跟 4例 ,足背 3例 ,手掌及虎口 4例 ,手背 1例。 1例在术中发现无肌皮穿支和直接皮支 ,…  相似文献   
35.
齿状突骨折是一种累及寰枢椎区域稳定性的严重损伤,其手术治疗难度高,有危及生命的危险。我院自1990年至1995年12月,采用寰枢椎植骨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15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手术方法 1.1 术前准备 术前行颅骨牵引,头颈呈中立位,  相似文献   
36.
经伤椎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将47例单椎体胸、腰椎骨折患者分组:单纯行跨伤椎的4钉固定术(4钉组)25例,经伤椎椎弓根固定的6钉固定术(6钉组)22例。所有患者随访16~43个月,平均随访(26.63±3.54)月。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及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内固定失败率、腰背痛评分改善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中,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伤口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69、3.56,P均<0.05);6钉组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且6钉组的伤椎前缘、后缘高度比术后及随访期间均优于4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98、3.24、5.47、3.68,P均<0.05)。4钉组固定术后过度撑开致术后后凸加重发生率为16.00%,螺钉松动率为12.00%,6钉组无上述情况。6钉组术后1周和术后6月随访腰背痛评分,平均改善率均高于4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37、3.56,P均<0.05)。但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6,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置钉能更直接牢固的复位和固定骨折,改善固定强度和应力分布,较传统跨伤椎固定能更好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混杂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和后路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5年6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7例四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前路组(37例)和后路组(30例)。前路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三个间隙短节段钢板内固定和一个间隙自锁融合器融合术,后路组采用后路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术前、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小于后路组,住院时间短于后路组(P<0.05)。两组在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升高,颈痛VAS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3、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前路组颈痛VAS均低于后路组,颈椎曲度均高于后路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神经血管并发症。结论 颈椎前路混杂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和后路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均能够有效改善四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神经功能,但与后路手术相比,前路手术能够减少术中损伤,更好恢复并改善颈椎曲度,是治疗四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优先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38.
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修复已不再是难题。对于踝周及足跟皮肤缺损,除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以外,还可以利用小腿内侧、外侧等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自1996年至今,我们采用以腓肠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用于修复踝周及足跟皮肤缺损,获得满意效果,且方法简便,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手术方法:手术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患侧大腿中部上气囊止血带,以便于鉴别蒂部小隐静脉,手术开始前不驱血,先抬高患肢3~5分钟,再将气囊止血带充气至800mmHg。患者取侧卧位,患肢在上。(一…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吻合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优越性。方法用吻合静脉的腓肠神经经营养血管皮瓣对16例患者的踝周、胫前部、足跟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同时观察皮瓣的供血特点。结果15例成活,1例部分坏死。结论吻合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简便,皮瓣静脉回流好,成功率高,是踝周、胫前、足跟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40.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诊断及影像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方法:回顾性分析3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临床定位诊断、术前脊髓造影、CT扫描和MRI成像等四组术前诊断的手术诊断符合率,探讨临床定位诊断和三种影像学诊断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价值。结果:经X检验,三种影像检查对单纯间盘突出诊断的手术符合率与临床定位诊断的手术符合率有非常显著差别。对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的手术诊断符合率分别是CT921%,MRI286%,脊髓造影263%。结论:在定位诊断中要明确是否合并侧隐窝狭窄,高分辩率的CT扫描应列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